陈全林老师谈太极拳和《南湖传习录》

陈全林老师在和我的信件和对话中,对《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对于太极拳的修炼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能让更多人受益,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是本好书

昨夜,读书到深夜。读王先生寄来的《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一本很好的书。今天也读,快读完了,我向众多道友推荐了此书。我发文说:

学太极的,我推荐此书,有如《逝去的武林》一样好。太极大师马长勋口述吴式太极文史及太极心要。太极门派不一,但理法归一,凡学太极者,此书为圭臬。

马老先生娓娓讲述的老一辈和同辈太极名家们的求学、练功、传艺、授道的精神,非常感人。师道、徒道都有古风和侠义。

更重要的是马先生借此传了很多太极心法,先生有功夫,有心得,有成就,要窍诀。这是一本能传世的著作。

王先生的整理也很见功夫,文笔好,叙述清晰、质朴,不矫揉造作,不玄虚夸张,这些文章里,前辈大师们风采、心要都有展现,人物很丰满。很难得。

马老先生和前辈们,对太极拳,理论是口传心授,随功点化;功夫是身教接引,层层印证。他们教学五代人传承百年,都不收费,都是义务教育,踏实教,诚恳教,敞开教,不保密不保守地教,为的是太极道脉之传承,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是担当道义。

详细的故事,我就不叙述了,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其人,其理,其德,其学,其功,其教,其成。

很多内容,匪夷所思,能为我们推开太极拳的玄妙之门,而使我们看到太极拳的真面目、真修养、真功夫、真境界。

我曾批评今之太极拳,只剩下“拳”技之末而丢了“太极”之本。如今,我在马先生的叙述中看到了这个本,看到了明天太极拳的希望。因为,马先生把太极拳的“道”传下来了。

二、如何“阶及神明”?

《太极拳论》里本来提到了由懂劲而渐阶“神明”的问题,如何达到神明境界?神而明之?神,神妙;明,明彻。神,神奇;明,明道;神,元神;明,光明。这需要修道。太极拳本来是道家修道的方术,可是,近现代真正把太极拳与修道结合的大师太少,有修道境界的大师更少。我最推崇的是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他恰恰是通过修炼太极,并结合佛道之学而阶及神明的人,他是一个修道有成就的人。

具体的故事,这里不重复了。孙禄堂有神通,也能辞世前预知时至而坐化,死后有瑞相,有显化。这些神奇的故事,一般修炼太极拳者压根不信,所以,也难以真正触及太极拳的“太极”真义。

还有个严重问题就是,很多太极拳大师寿命不长,不少还是生绝症而辞世的。某些太极拳大师脾气暴躁,这就与太极修身的境界完全相反,大家在练太极拳,练了拳,有功夫,但与真正的道家的形而上的“太极”二字,差得很远。太极是道的境界,太极拳也要在道上生妙用,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太极拳。很多有名的太极宗师寿命不长,说明太极拳没在修道境界上产生妙用。他们的功夫都很好,即便能量内敛,在瞬间发力的时候,能量还是外耗外散的。而丹道功夫是随时能处于和宇宙沟通的境界,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有些太极宗师也静坐,但那种静坐方式、境界、目的,还不是修道的境界。太极拳里,能不能把丹道的养气、炼神的法门融进去?

老子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则徐生。”安是健康不病,久是长生久视,人老了,寿命长久,视力视觉非常好,才可以谈长生久视。老了,视力不行了,有白内障了,那就不是长生久视。很多人练太极伤了膝盖,道门里站桩的方法,如单腿独立抱膝桩,除了锻炼小脑、训练平衡能力,还有治疗膝盖疼痛的作用。两掌心护膝,真气灌注,温养肌骨,按摩膝穴,自能养膝。

话是我说的,也不怕可能会得罪某些修炼太极拳的人。但这些理对修炼太极拳的人有价值。

【杨禹廷先生拳照】

三、何为“懂劲”

何为太极拳里的“懂劲”?大家讲复杂了,就像修道参禅里的开悟一样,“我真懂了”,真的开悟了,就真的懂了。劲的作用,劲的微妙,劲的收放,一切奥妙,随心所欲。

把修道与练太极结合,超越、突破太极拳的境界,往修道的境界上走,像孙禄堂先生学习。

《周易·系辞》中讲,“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简易的作用是无穷的,太极拳也在简易上去修。但一定要明理,真正明理才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真正明理了,成功、成就就在其中。很多人嘴上说我明理了,心行与理不相应,就不是真明理。比如,大家都知道我脾气不好,一个人脾气不好,大家劝他,他会说:“道理我懂。”真懂吗?不懂。真懂的话,就不发脾气了。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说八卦是“通神明之德”的,何为神明?太极拳里的“阶及神明”,何为神明?这都要在修道的境界上去认知。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如果你真的随时随地观天之象、观地之象,结合《周易》的道理,结合五行和卦象,就会逐渐体会到“天人合发”的奥秘。

【孙禄堂先生拳照】

四、万象是玄关

丹道“万象是玄关”的道理,从五行八宝里去炼,火炼、水炼、风炼、冰雪之炼,对于风寒暑热等外在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绝不对抗,而是极致地放松身心,风来则我是风,冰雪来则我是冰雪,在这样的意境里,就不会因对抗而产生身体的条件反射,而会在极度的放松中,身体自然生出调整,面对冰雪,你会感到身体是热的,寒风吹在身上,是温暖的;面对暑热,你感觉身心是清凉的,这就是道的妙用,阴阳的相济。阴阳就根据身体的需要自生自化,自然调理,达到平衡。我讲了我和朴彻、新命访道中,车过祁连山,我们在冰天雪地单衣打坐的觉受,没有一丝寒冷的感觉,心里也不惧怕寒冷。大家都觉得寒风吹在身上,雪粒打在脸上,是热的。

意识不对抗,才能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比如庄子讲的,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摔不伤,在于其神全。在酒醉中意识没有分别,没有害怕,反倒因神全而使神气自然保护自己。婴幼儿也是这样,从高处跌下来,一般不容易受伤。其内在没有分别、恐惧,其神气自全,自然就有保护。

【陈全林老师的禅意画】

喜欢陈老师的朋友,可以从下面的二维码进入陈老师的微信公号和微店折扣区

下面这个是我的LOGO,循例放在最后哈

(0)

相关推荐

  • 学习解答(143)

    ​@杨玉丽 转发的<太极拳形是假的,真的在哪>文章,值得读悟. 文章中两句话值得推敲.一是练气化神,可能大多数人一般子都练不到身上.这句话简单,做起来需要漫长阶段去实践.比喻:你在练太极中 ...

  • 测测看,你的太极在哪个层次?宋书铭的三世...

    测测看,你的太极在哪个层次? 宋书铭的三世七,把太极拳分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阶段. 以我练拳33年的感受,见识如下. 太极拳讲三年小成,九年大成,九年之后欲罢不能.又讲太极十年 ...

  • 太极拳最佳伴奏音乐,练习太极的境界,超好听

    太极拳最佳伴奏音乐,练习太极的境界,超好听

  • 【原创】太极拳,诡道矣!

    蒋家骏老师阐秘太极拳推手八法之新解--"手法八要" 本文是蒋家骏先生晚年给弟子的讲习录,今整理成文,公诸于众.因为是通过语音整理,或许会出现误差,敬请读者谅解! 王宗岳先生说:&q ...

  • 初见陈全林老师

    在我的心目中,陈全林老师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国学老师,道门南宗的传人,更是藏身闹市的高人隐士. "我错过了南怀瑾老师,不能再错过陈全林老师."抱着这种思想,我一直想拜见先生.一是为私, ...

  • [名师讲堂]陈正雷老师谈太极拳怎样练气(视频)

    [名师讲堂]陈正雷老师谈太极拳怎样练气(视频) 陈正雷 1949年5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他是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太极功夫深厚纯正,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人称"太极 ...

  • 陈正雷老师讲太极拳练气的三个过程

    正雷太极书院2018-11-19 11:07:31 太极拳在练习方法,它要求是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然后再松垮.屈膝.圆裆.气才能降到两脚. --陈正雷老师讲太极 ...

  • 林老师谈八字理论

    只要一谈到八字,大家都知道八字就是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我们为什么学了那么久的八字,为什么还是偶尔灵,偶尔不灵?? 多数人之所以在易学领域深耕多年还是不能精通铁口直断,不能有所建树其深层原因不是因为你努 ...

  • 陈正雷老师谈缠丝劲的产生及运动方式

    陈正雷老师谈缠丝劲的产生及运动方式 ◇ 原载 正雷太极书院 2017.3.20 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一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 ...

  • 陈国宏老师谈一谈:最好的风水是什么?

    陈国宏老师谈一谈:最好的风水是什么?

  • 234、生死茫茫有灵信——朋友的来信_陈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9664f0102zkwv.html 朋友如境来信,谈到了她的梦境与现实的奇妙相应,也谈到了她姐姐辞世前的一些预兆与命理,我觉得,这 ...

  • 传习录‖69.马长勋老师谈太极拳“无形无相”

    无形无相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我见过王子英先生打坐,也不盘腿,就是坐在太师椅上,手搁椅子背上,有时候搁腿上,就这么坐着.一个钟头,晚上7点就坐,8点钟 ...

  • 留住越剧的根,陈国良老师谈草根越剧《九斤姑娘》的音乐创作

    视频: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浙越<九斤姑娘>经典唱段欣赏 <九斤姑娘>原是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的中篇书目,后成为"小歌班'时期的传统演出剧目,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