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艾希曼这场著名的审判有两个美国学者全程关注了。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两人都注意到艾希曼从外表到谈吐都完全不像一个杀人狂魔。他不经意还能体现出体面、冷静、有教养的一面,甚至偶尔还会引用康德的名言。他的思想既不充满仇恨也不癫狂,就像我们平时都会遇到的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邻家大叔。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正常世道里谁都不在意的普通人,会在屠杀数十万犹太人的过程中如此冷血?汉娜·阿伦特由此写出了划时代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提出了今天耳熟能详的概念——平庸之恶。汉娜认为艾希曼所体现的不是“极端的邪恶”,而是“邪恶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也就是说当任何人甘于放弃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去服膺权威和体制,那么最平凡的人也可能导致最极致的邪恶。恶并不是那些我们认为罪大恶极的人身上才有,它就在潜伏在每一个普通人之中。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具备这种天然的人性缺陷,一旦陷入艾希曼那样的历史语境,极有可能也会成为作恶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