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行当四十一 木划子人

武汉有歇后语“集稼嘴的划子——擂着淌”。说的是在汉水的集稼嘴过渡到汉阳或到武昌,由于水流速快,不用力划船,到不了对岸。比喻做事不能耽误,要抓紧时间。

武汉市区的木划子,是从划渡开始的。武汉三镇,由于长江、汉水自然的阻隔,水上有没有桥梁,往来交通,必须借助于水上运输工具,而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只只小木划子。据《武昌县志》记载,武昌汉阳门曾有一位淌木划子的高寿老人叫汤云山,他常年就在长江边为需要过江的人摆渡,风里来雨里去,虽说年数高,依然稳稳当当,急人所急。

因为摆渡人并不收取力资,人们称为“义渡划子”,据民国九年(1920年)出版的《夏口县志》记载:“硚口至关圣庙(即武圣庙)之间有义渡四只,关圣庙两岸(今江汉一桥两边)有卫生堂义渡二只,接驾嘴、打扣巷两处各有义渡二只。”由此可见,直到民初,连接三镇的交通枢纽,仍然是这几只小木划子。稍后,由天门、沔阳、汉川等地逃荒来的农民用自己种田用的木划子荡来武汉摆渡,收取少数渡资,既方便了三镇居民间的往来,又能维持自己起码的生活。

1926年前后,划子才有了较固定的渡资,但价目不一,每船定额6人(汉江限额5人),过长江每人每次120文,过汉江每人每次40文,若独人雇用,须加价二三倍,遇到大风发流水渡资加倍。由于划子增多渡资形成,划子的主人便各自占码头,发展了渡口。汉口的龙王庙、打扣巷、大水巷、鲍家巷、集家嘴、泉隆巷、武圣庙、大王庙、硚口;武昌的汉阳门、大堤口、平湖门;汉阳的南岸嘴、铁厂、东门等处,便成了武汉固定的划子码头。

划渡以渡口为主,灵活方便。汉江江面较窄,水流平缓,划子渡较多;长江江面辽阔,水流湍急,划渡较少。这些小木划子,有的用芦席棚放在船中避风雨;有的则是敞开的。随着划船增多,有些水上人家,专以小划子在沿江密布的船只之间叫卖猪血、汤粉、豆丝等小吃,以利于船民,成了武汉三镇独具特色的“摊点群”。

木划子人若开船,出行前多看天色和风向,如遇风暴,木划子人忌讳乘客在船上惊慌躲闪,已在船上坐定的乘客不许起身四处移动。泊岸返航之时不得互相抢垱。乘客坐船不能跷脚架腿,女性不上当头船,船头上栓船缆桩不能坐,大桅杆不能随便靠,曾有“大将军(大桅杆)八面威风,二将军(缆桩)镇守乾坤”之说。大小便不得对船头。

坐船也有说话的规矩,尤其忌讳说“翻”﹑“沉”之类不吉利的话或有谐音的字眼。上船要顺脚(右脚)先上,不能反脚(左脚)向上,因反与翻谐音。有帆的船不能说帆要说成“蓬”,船上吃鱼不打鳞﹑不剁头﹑不剁鳍和尾,不翻身也与之同理。吃饭时筷子不能架碗上,船上器皿不许扣放,据说与搁浅架滩的忌俗有关。添饭时忌说盛饭,有姓氏中带“陈”“程”﹑“成”﹑“臣”这些字眼的,要用别的字眼取代,多将陈说成“耳东”等。这都是“沉”字谐音的忌讳。

武汉的木划子人,大都是来自黄陂、孝感、新洲、汉川等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外省的湖南、四川也有一些。随着划子的增多,解放前的武汉有划子、驳船(装货用的木船,比划子大),停泊码头234个,从业船民达3400余人。船民饱受封建把头(俗称头佬)的欺压和剥削。当时工人中流传这样一句民谣:“麦麸糠菜是我粮,河滩码头是我床“;”草包麻袋当衣裳,屋檐吊楼是我乡”;“驾船上来了岸,不卖油条就讨饭。”这些饱含血泪的民谣,是当时船民痛苦生活的写照。

解放后,1951年8月成立了驳运大队,木划子人才真正走上了康庄大道。1956年成立了武汉水上运输公司。以后客渡改用了小轮船,集稼嘴的划子成了历史名词了。

                                        作者:王琼辉

(0)

相关推荐

  • 武汉:硚口的由来

    硚口这个名字很特别,有很多人问此"硚"和彼"桥"有什么区别呢?这要从早就消失的袁公堤(也就是今天长堤街的前身)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硚口依汉水兴起,地域内多河流滩涂.河流多了,桥 ...

  • 市河桨音(下)

    十年前的照片,现在常熟城区河道中再也没有小划子船了. 江南水乡古城,最迷人之处就是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桃红柳绿烟雨朦朦中,一舟一翁摇桨击水而过,有吟不尽的诗情画意. 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是物资 ...

  • 武汉百年(2)

                 民初,武昌,奥略楼. 让我们用100张照片 还原武汉百年历史          1913-1915年,从蛇山看长江. 1913-1915年,武昌城外. 1916年,汉口,中国 ...

  • 期待三峡美景——跟我走三峡(一)

    旅游喜欢清静,好尽情地包揽祖国的大好河山,美美的品味异域风情,潇洒放飞一下自己的心灵,及早实现自己的一些意愿--. 长假后,立马出发,走向向往已久的三峡. ^ 青岛地铁 九日下午,我选择了地铁.高铁. ...

  • 武汉叫武汉的原因是什么?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它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统称.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存在最早在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在东湖放鹰台遗址就发现 ...

  • 武昌、汉阳和汉口是怎么合并为武汉的?

    大家好,我们的思淼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武昌.汉阳和汉口是怎么合并为武汉的?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武汉,是中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它是国家重 ...

  • 武汉老行当四十四——耍猴人

    武汉人有句俗语,说一个人衣服穿得短小,称为"猴把戏".这里与一个老行当有关--耍猴人,他们曾流行于全国各地.操此行当者,以猴为戏,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他们带着猴子,游走于江湖,没有 ...

  • 武汉老行当四十五——报关行

    1862年1月1日汉口江汉关成立后,凡是进出口商品,无论土产或洋货,均须由进出口商将货单报送海关,请求验关征税,等这些完成报关手续以后才肯放行.本来蛮简单的,由于江汉关的税务司和具体经办人员都是外国人 ...

  • 【武汉老行当】钱庄的兴起与衰落 银行取而代之

    钱庄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的兑换,称为钱店.后因币种繁多,之间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便应运而生.武汉三镇中,汉口最早有钱业,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钱 ...

  • 武汉老行当 ▏烟业 完税大户

    太古洋行码头工人搬运烟箱. 卷烟在武汉没有流行之前,人们一般吸用水烟或旱烟,烟叶行集散河南许昌.邓县.襄城和湖北均县.黄冈.咸宁.孝感.黄梅等地,以及西南.西北诸省的烟叶.在1915年有烟叶行162户 ...

  • 武汉老行当 ▏鱼行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老行当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地处江汉交汇,自古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鱼业开始于渔人,不管是网捞钩钓,都以卖钱谋取生计.后来,劳作的与贩运的分开,鱼客与鱼贩分工,鱼行就开始出现. 每当鱼产丰盛时,打渔 ...

  • 武汉老行当 ▏会馆与公所 商家的会所

    粤东公所(广东会馆) 自明末清初起,汉口即为各省商贾来此贩卖与采购的集散货物中心.商品交易多,则经营商品的商人也多,籍贯同属一个地区的称为同乡,经营同属一种商品的称为同业.交易越频繁,越是需要订立一个 ...

  • 武汉老行当—— 篾匠

    前不久,我去湖北赤壁羊楼洞古街,在街上发现一家篾器店,里面出售各种篾制品,我买了一把竹制小雨伞.在我们武汉周边农村,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躺椅,晒垫,凉席,桌子,板凳:小及斗笠,提篮. ...

  • 武汉老行当——木匠

    木匠,是人民生活中最不可缺的工匠之一.时至今日,此行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不时可以看到有的人家请木匠为孩子打造结婚家具,大多在小巷子空地上扯起帆布棚子, ...

  • 【老行当】面馆 武汉人过早少不了面

    19世纪中叶,汉口开埠后,前来汉口的商贾,日益增多.尽管武汉有代表本帮风味的武鸣园.老大兴园等颇具特色的专业面馆相继兴起,品种也有增无减,但仍不足以应其需要,因而苏.浙.宁.徽等地的佳肴面食,也就跟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