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建里
建里为经穴名( Jiànlǐ CV11,RN1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建就建立,里为表之对,此穴在中、下脘之间,有建立中焦里气之功,故名建里。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胃脘疼痛,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支满,腹痛,泄泻,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溃疡,腹肌痉挛等。
出处
《针灸甲乙经》:建里,在中脘下一寸。
穴名解
建就建立,里为表之对,此穴在中、下脘之间,有建立中焦里气之功,故名建里。
建,筑也,置也;树立谓之建,顺流而下亦谓之建。建又与健通。里,居也,止也。《说文》:“里,居也。”《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之五窍者,闾里之门户也。”该穴在中脘下1寸,下脘上1寸,当水谷流入于胃里所由之处,而中焦之里气亦得以建立,脏腑因之而强健,故名之。
所属部位
上腹
建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建里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
建里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
建里穴的取法
在脐上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3/8与上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下1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4横指处即是建里穴。
建里穴穴位解剖
建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
建里穴的功效与作用
建里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
建里穴有健脾理气、和胃消积作用。
建里穴有和中理气、消积化滞之功,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腹痛水肿。《黄帝内经素问》云:“胃有五窍者,间里门户也。”张景岳云:“咽、贲、幽、阑、魄”,五者皆胃气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欲食、胸中苦闷等症。后人经验,兼取内关,用以安定闾里,通彻门户而和中也,不愈,则检取他穴,促使吐泻,以逐外邪。但愈后仍须补此,即安内重在善后也。凡属胃中不安之证,本穴皆可为力,俾以奠定闾里,而人得安居也。本穴名义,补意居多。
建里穴主治病证
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胃脘疼痛,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支满,腹痛,泄泻,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溃疡,腹肌痉挛等。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下垂,胃溃疡,腹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直刺1~1.5寸。
灸法
可灸。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建里穴的配伍
建里穴配内关、公孙治胃痛。
建里穴配上脘、足三里、天枢治腹胀、消化不良。
建里穴配水分太溪、照海治水肿。
建里配水分,有行气利水,健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肚腹肿胀,呕哕。
建里配内关,有和胃宽中的作用,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建里配中脘,有行气散结,化湿去滞的作用,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
建里配内关,治胸中苦闷。
建里配水分、阳陵泉、阴陵泉,治腹胀水肿。
按摩
按压揉摩建里穴,常用来治疗胃痛、食欲不振、腹痛等病。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膈,建里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痛,不欲食,呕逆上气,腹胀身肿,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止。
《针灸大成》: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兼水分治肚腹肿胀。
《百症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普济方》:治肠中疼痛,针入一寸二分,灸亦良。
《类经图翼》:一云宜针不宜灸,孕妇尤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