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拥被而卧直至诗成才起的陈疯子
娉娉袅袅,芍药枝头红玉小。舞袖低徊,心到郎边客已知。
金樽玉酒,劝我花间千万寿。莫莫休休,白发簪花我自羞。
这首《减字木兰.娉娉袅袅》是北宋诗人陈师道所作,从词中给我们的感觉似乎这陈师道就是潇洒飘逸,性情不羁的一个人,那么现实生活中的陈师道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陈师道。
陈师道画像
史载,陈师道出生于公元1053年,字无己,今天的江苏徐州市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奠基人之一。
从陈师道的祖上来说,虽然也属于官宦之家,但到陈师道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因而童年的陈师道生活是困苦的。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物质生活上的困苦却造就了他勤奋好学的坚毅品格。
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决定命运,陈师道早年造就的性格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
公元1068年,年仅十六岁的陈师道便因文章出众,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泰斗曾巩看中,赞其文采卓著,后陈师道拜于曾巩门下进读。
正所谓:时也、运也、命也。正待陈师道同学积极备考的时候,然而。科考制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什么情况?
曾巩画像
原来,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同志升任宰相后,主持了变法一事,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其中一项就是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
为了统一国人的思想,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气魄进行了变法。主张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经世人才,罢无用之诗、赋,用经义、论、策代帖经、墨义以取士。
既然科考的制度改变了,那些准备应试的举子们也就只好学习新的内容了。但陈师道同学却不以为然,索性就罢考了,去你娘的什么经义,老子只爱诗词。
要说这陈师道爱诗爱到啥程度,嘿嘿,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啦。相传其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当有诗思时,便急吼吼回家后拥被而卧,谓之“吟榻”,直到诗成才起来。
有时呻吟整日,作诗时不需有杂音打扰,以至于家人每逢其“诗病”发作时,便逐狗遣猫,甚至连婴儿稚子都要抱到邻家,直至这位陈疯子诗成后,家人才敢回归。对于陈师道这一“诗病”,好基友黄庭坚曾有诗曰: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公元1081年,老恩师曾巩同志见其爱徒不愿参加高考,好端端的一段前程不能就这样毁了。于是在趁着朝廷任命他修本朝史时,便举荐陈师道为他的属员,结果朝廷又因其是布衣之身而弃之。
又有人推荐其为学录,不知为何,陈疯子却推辞不就。后来,时任执政大臣的章惇爱其才,曾委托陈的好基友秦少游转达章的好意,建议陈师道去拜见他,方便给以荐举,结果我们这位可爱的陈疯子来了句:“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我就是我,不食人间烟火,就是不见。
如此以来,这现实的生活可就苦逼了,你陈疯子成仙了,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可妻儿可就苦了。无官职,自是没有俸禄,又不善务农、经商。
公元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调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迫于生计无着的陈师道,只好让妻子儿女随岳父入川。有其《别三子》、《示三子》、《送内》等诗篇为证:
黄庭坚画像
送内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自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三年后,即公元1087年,这位陈疯子又迎来了一次好运,那就是在大文豪苏轼同志等人的联合举荐下,陈师道终于自愿就任徐州州学教授。这次愿意就任或许和大咖苏轼的才学令到他服帖有关吧。
几年后,受到苏轼反对变法党争的牵连而罢官,但他那坚毅的个性始终没有向不平的现实低头。
陈师道诗意图
陈师道的连襟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老爸),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曾数次弹劾苏轼等人,因而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结怨很深。陈师道自是不鸟这位连襟的。
相传,有一天深夜,陈师道奉命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因天冷没有棉衣御寒,老婆便向妹妹借了件妹夫赵挺之的皮衣,和赵挺之视同水火的陈师道陡感被羞辱,于是大发雷霆。
结果,陈师道最终因无棉衣御寒而生病致死。在我辈看来,这陈师道就是一个不可理喻,一根筋到底的迂腐之人。那么陈师道为什么会活成“陈师道”呢?或许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寻找到原因吧。
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
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九日风光堪落帽,中年怀抱更登台。
江山信美因人胜,萸菊逢辰满意开。
二谢风流今复见,千年留句待公来。
苏轼画像
“二谢风流今复见,千年留句待公来。”无论家境如何的贫寒,但陈师道仍专力写作,他的人生终极目标或许就是要像谢瞻、谢灵运那样以诗文传于后世吧。
陈师道
轩辕
为得佳句觅经纶,
卧榻呻吟世未闻。
若问偏偏何所似,
更留诗作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