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初西北“秦凉之变”始末,探析西晋无法迅速平定胡族叛乱原因
导致西晋王朝最终覆灭的胡族之乱,其实在西晋初年便在西北有所呈现。当时刚经历乱世,中原纷乱,让西北胡族力量开始有所异动,其中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发动的“秦凉之变”规模极大,对于西晋王朝在西北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虽然“秦凉之变”最终都得以平复,但平复叛乱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尤其是自叛乱之初到最后晋将马隆参与平乱过程当中,晋朝内部弊端频现,体现出了西晋王朝对于边郡胡族治理的严重不足。从“秦凉之变”始末及西晋王朝平乱过程,能够探析西晋王朝无法迅速平定胡族叛乱的原因。
鲜卑秃发树机能发动的“秦凉之变”的开始及壮大
臣以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最甚。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方,今烈往,诸胡虽已无恶,必且消弭……惟恐胡虏适困于讨击,便能东入安定,西赴武威……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详议此二郡及新置郡,皆使并属秦州,令烈得专御边之宜。——《晋书·傅玄传》
曹魏任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时,招降鲜卑人散步于凉、雍之间,其中以鲜卑秃发部最为强大。泰始四年,西晋御史中丞傅玄,针对当时西晋数个州郡皆有“水旱之灾”,因而像晋武帝司马炎上陈数条建议,其中对于西北胡族隐患也作出了详细的谏言。晋武帝司马炎对于傅玄的建议较为相信。
西晋建立之后,分雍州、凉州和梁州之地置秦州,胡烈任秦州刺史。胡烈到秦州之后,对于河西地区的胡族力量,按照傅玄的建议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压制手段。尤其是对于河西鲜卑当中秃发部聚集地派兵驻守,加之当时河西地区大旱,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于泰始六年发动叛乱。
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击叛虏于万斛堆,力战,死之。诏遣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护军田章讨之。——《晋书》
秦州刺史胡烈率军与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对战,胡烈不敌秃发树机能身死。“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扶风王亮遣将军刘旂救之,旂观望不进”,扶风王司马亮当时都督雍、凉诸军事,派遣刘旂去救援,但刘旂观望不敢近前救援,秃发树机能大军士气高涨,趁机攻下高平。司马亮因而被免官。
晋武帝司马炎又派尚书石鉴任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去讨伐秃发树机能。不过,但是石鉴与当时任“东羌校尉、轻车将军”的杜预有矛盾,杜预上陈“五不可,四不须”的建议不被石鉴采纳,杜预拒绝盲目攻打鲜卑叛军,而被石鉴诬陷获罪,后被押解回了京师。之后石鉴发动对秃发树机能的进攻大败。
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又派汝南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坐镇关中,与秃发树机能交战一年有余不能平定。反而秃发树机能趁势联合西北氐、羌和匈奴等胡族势力,联合对抗西晋在西北的统治。
泰始中杀秦州剌史胡烈于万斛堆败凉州剌史苏榆于金山,又杀凉州剌史杨欣于丹岭,尽有凉州之地。——《十六国春秋》
泰始七年,秃发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族势力攻打金城郡,凉州刺史牵弘率军讨伐,后被围困于青山,作战不敌之后被杀。之后苏愉任凉州刺史,被秃发树机能杀于金山。此后一直到咸宁元年,秃发树机能的势力将凉州金城郡以西的范围都囊括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咸宁三年,文鸯任平西将军、都督凉、秦、雍三州军事,终于大破秃发树机能,西北胡族二十万归降。不过,仅一年之后,杨欣任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与秃发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战于武威,不敌之后身死。咸宁五年正月,秃发树机能趁势攻下凉州治所武威。
西晋前期无力平定“秦凉之变”的原因探析
从泰始六年,也即公元270年,一直到咸宁五年,也即公元279年,秃发树机能历时九年掌控了西北凉州,虽然西晋多次派军平乱,但却依旧让秃发树机能叛军迅速壮大,最终失去了对凉州的掌控。从“秦凉之变”起,到最终发展到鼎盛之期,西晋王朝的应对方式足见其内部弊端,这些弊端成为无力平定“秦凉之变”的重要原因。
- 1、“失羌戎之和”:对于边郡胡族的强硬手段,引致鲜卑等胡族不满
从最初傅玄的谏言当中,起先就认定“胡夷兽心,不与华同”,因而让将安定、武威和高平川三郡归于秦州管辖,并且让“素有恩信于西方”的胡烈掌专门“御边”,也就是戒备边郡胡族势力的反叛。而胡烈掌控三郡之后,所采取的方式也是极为强硬的,先后屯兵高平川、 麦田一代,严重压缩了当地鲜卑部族的生存区域。最终导致了鲜卑部族的不满而反叛。
傅玄所谈胡烈所谓的“素有恩信于西方”,也不过是在西晋初年设置秦州之时,胡烈便任秦州刺史,只是“相熟”而已的关系,并未能看出其“恩信”。但其在秃发树机能发动叛变之前的高压手段,却确实不属于“恩信”的层面,因此激发受到生存威胁的胡族叛乱,也成为了可想而知的结果。
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晋书·陈骞传》
当时侍中陈骞曾经对司马炎建议说,当时的秦州刺史胡烈和后来的凉州刺史牵弘,都只是有勇无谋,并不是“绥边之材”,但是司马炎认为陈骞是对当时还是扬州刺史的牵弘不满,才有此谏言,因而不采纳陈骞的建议。最终胡烈和牵弘果然引致了“失羌戎之和”。
这种“失羌戎之和”的情况,不仅在胡烈和牵弘身上,在之后凉州刺史杨欣的史料当中也称其为“失羌戎之和”,可见当时西晋在西北边郡的封疆大吏,都不乏对“羌戎”采取了如同胡烈那般强硬的手段。
虽然傅玄所认为的“胡夷兽心,不与华同”,在之后“秦凉之变”当中得到了呈现,但追究这种印证了其戒备之心的例证,却反而是因为西晋边将对“胡夷”的压制,而导致的反扑。虽然不能认定傅玄、胡烈等人所采取边郡政策的错误,但观其后果可知,这种强硬手段导致的“失羌戎之和”,的确引起了鲜卑等部族的反叛。
- 2、平乱主将的不堪重用,是无法平定“秦凉之变”的重要原因
西晋王朝对于当时西北的胡族叛乱,也作出了多次派军镇压,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追究其结果来看,与平乱主将的不堪重用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九年的叛乱之中,西晋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牵弘、苏愉、杨欣先后被杀,四任地方军政长官被胡族叛军击败并斩杀,足见当时地方州郡长官的不堪重用。考虑到西晋王朝采取的州刺史与都督军事分离的策略,州刺史接连被斩杀还能够理解,但之后派遣的“都督”各方面军事的人物,依旧惨遭击溃。
胡烈死后,扶风王司马亮当时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可以说是在“秦凉之变”事发之地,最为重要的军事长官,但司马亮所派遣军事将领刘旂观望不前,导致了秃发树机能在初期的迅速壮大。
司马亮被免官之后,石鉴任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这又是对于爆发叛乱之地的最高军事长官。但石鉴到任之后,不制定战策平乱,反而因私仇诬陷杜预。在此之前,杜预任河南尹,因得罪当时的司隶校尉石鉴而被免职。之后杜预便出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而石鉴都督秦州军事之后,因而对杜预的平乱建议置之不顾,最终诬陷杜预将其押回京师。需要知道的是,杜预在后来是受到名将羊祜赏识选为其接班人的良才,石鉴出任平乱主管,却因私仇而报怨,足见其有失度量。而之后石鉴自己攻打秃发树机能不敌,更足见其不堪重用。
之后汝南王司马骏接替司马亮都督雍、凉诸军事,面对秃发树机能的攻势,司马骏让文鸯率军攻打,才得以重挫秃发树机能,让胡族二十万人口归降。这其间其实司马炎曾经想要权臣贾充到西北边郡安抚各胡族,但贾充接受荀勖的建议,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最终不得成行。虽然不能说贾充的不堪重用,但西晋朝堂内部之乱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四任州刺史的被斩杀,都督军事的司马亮、石鉴的退走,以及贾充的推脱,足见当时西晋选择平乱主将的不堪重用,这是造成“秦凉之变”一时无法平复的重要原因。
- 3、对于宗亲、外戚等大臣的纵容,让平乱无法成功
在平乱主将的不堪重用当中,所涉及到的平乱主将,大多有着宗亲和外戚等身份。而对于这些具备特殊关系的主将的纵容,是导致平乱无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扶风王司马亮不必多说,属于司马氏宗亲。司马亮当初在坐看胡烈被杀之后,甚至还上书要求免掉观望不援助的手下刘旂的死罪。等到朝中弹劾司马亮要求免其官职之后,司马亮便去官离任。但不久之后就任抚军将军,同年在西陵督步阐投降之时,司马亮又以假节都督诸军事的身份,去接受步阐的投降。之后,又加侍中之职,在咸宁三年又改封汝南王,还都督豫州诸军事。
不仅如此,司马骏在接替司马亮之后,虽然任用文鸯等重创秃发树机能,但却在并未彻底消除隐患之时,在击败秃发树机能的同年入朝。最后秃发树机能叛乱再起,扬州刺史杨欣被杀,也不见当时的都督关中军事的扶风王司马骏的参与平乱。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北重要军事长官的司马亮,存在重大平乱失误之后,只是被去职而已,甚至很快就获得新的加封和都督军事要职;而取得一定成绩,但却并未完全平乱的司马骏,却离开自己的封地和军事都督区,到朝中任职,足见晋武帝司马炎对于宗亲力量的纵容。
而且,结合被调任西北都督军事的权臣贾充,为了躲避去往西北平乱的苦差,让女儿嫁给了太子司马衷,而因外戚身份得以逃避去往西北的结局,这更能印证当时对于宗亲和外戚等权臣的纵容,这些朝堂内局的混乱,也是无法迅速平定“秦凉之变”的重要原因。
马隆平定“秦凉之变”的过程及其暴露的问题
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晋书·马隆传》
咸宁四年, 面对“秦凉之变”的难以平复,马隆向晋武帝司马炎自荐,并且让其自行“募勇士三千人”,司马炎同意了马隆的建议,任命他为武威太守。而马隆得到司马炎的许诺之后,“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立下了招募兵士的标准,招募到了三千五百人。
在获得三年军资之后,马隆于咸宁五年正月率领着三千五百人西行。面对来袭击的秃发树机能骑兵,马隆使用“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一边战斗一边行军,让秃发树机能的部队伤亡惨重。等到马隆到达武威之后,鲜卑猝跋韩、且万能等部归顺马隆。不久之后,马隆连同归降胡族力量,最终斩杀秃发树机能,历时九年的“秦凉之变”最终得以平定。
那么,从泰始六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玄宁五年的这场以西北胡族为主要参与者的“秦凉之变”,为何被马隆仅以“三千五百人”西行击溃?难道仅仅是这用“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的标准选出来的数千人队伍作战英勇,和马隆所用“八阵图”、“ 鹿角车营”等战术建功?除了这些硬性的因素之外,还有几个原因:
- 1、马隆对边郡胡族的应对策略不同
大多数人只注意到了马隆率领三千五百人远征,最终平灭胡族叛乱的军事行为,但是马隆对于边郡胡族的应对策略,也是其能够最终击败秃发树机能的重要原因。
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晋书·马隆传》
在自荐西行平乱之前,马隆就向司马炎陈述杨欣应对胡族的策略弊端,认定杨欣必定失败,结果杨欣果然引致鲜卑部再次反叛,自己也兵败被杀。需要知道的是,杨欣被杀在咸宁四年,正是文鸯都督三州军事力量大破秃发树机能,让胡族二十万人口来归降之后。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马隆认为杨欣“失羌戎之和”,可见其采用的应对胡族策略,依然是如同前文所提及傅玄、胡烈等人的强硬手段。也正是因为这种压制手段,再次逼反了依旧归降的胡族,甚至秃发树机能在被文鸯击败后,交托“质子”给晋朝,足见其诚意,但是依然选择再次叛乱,虽然有“胡夷兽心,不与华同”的可能性,但是如同最初起兵作乱时的缘由,也定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落归降,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晋书·马隆传》
而马隆西行所行应对胡族的策略,虽然并未在史料当中多有记载,但结合马隆到达武威之后,原本的秃发树机能部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领部族万余归降马隆,可见当时马隆推行应对胡族策略相较之前更为胡族所接受,退一步讲起码优抚政策得到了秃发树机能部将的认可。最终,马隆联合归降的没骨能等部击败秃发树机能,足见当时马隆所行对胡族策略的不同。
而且马隆所行胡族策略,也有“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的残暴行为,但结合马隆在平定“秦凉之变”后,马隆击溃南虏成奚,以及在陇右地区驻扎十余年,西北边郡并无较大胡族动乱的结果来看,马隆在西北所推行的胡族策略,是将傅玄、胡烈等人的压制手段和怀柔等策略相结合,避免了之前引致“秦凉之变”的“失羌戎之和”的再次出现,也就让西北胡族隐患得到了缓解。
- 2、西晋内部官场混乱,充斥争权夺利之事,而马隆的平乱之策避免了受到西晋官场的影响
由之前杜预因与石鉴私仇而被诬陷之事,足见当时西晋官场的混乱,甚至在秃发树机能杀凉州刺史杨欣之后,曾经出任过凉州刺史对抗入侵羌人,时任尚书仆射的李憙,认为应当举兵征讨秃发树机能。但是当时经过西晋朝廷商议之后,认为之前遭到文鸯重创的秃发树机能不足为患,因此否决了李憙的建议。结果显而易见,杀掉杨欣之后的秃发树机能并未遭到西晋大军压制,反叛势头更盛。由杜预和李憙的经历来看,也印证了当时西晋官场的混乱。
如此混乱的朝局,在马隆提出想要去平定西北叛乱之时,也对马隆造成了阻碍。因此,在马隆自荐西征之时,深知当时西晋朝局之乱,便对晋武帝司马炎提出“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的要求,然后自己征募士兵前往西北讨逆。这当然也引起了当时只顾自身利益的朝臣反对,认为马隆自募士兵的行为“乱常典”不符合之前的规制,但是最终司马炎同意了马隆的建议。
而且马隆西征的阻碍还没有结束,等到马隆使用自己制定的标准招募到了三千五百士兵之后,在去武库选择兵器的时候,当时与马隆有仇的武库官员,便将一些破旧腐朽的兵器给马隆,马隆因此不满。甚至还遭到了当时御史中丞的弹劾,马隆据理力争之下,才得以获得优良武器。
从马隆自募士兵被反对和武库装备遭到私仇报复的情况来看,当时西晋朝堂官员只顾自身利益,置西晋西北安危于不顾,可见当时朝堂官场的混乱。而马隆能够凭借晋武帝司马炎对于平定西北“秦凉之变”乱局的迫切之心,十分巧妙地避免了西晋官场乱局给自己造成阻碍,也是其能够西征平定秃发树机能的重要原因。
积十余年,威信震于陇右。时略阳太守冯翊严舒与杨骏通亲,蜜图代隆,毁隆年老谬耄,不宜服戎,于是征隆,以舒代镇。氏、羌聚结,百姓惊惧。朝廷恐关陇复扰,乃免舒,遣隆复职,竟卒于官。——《晋书·马隆传》
而且,结合在“秦凉之变”后,马隆在陇右任上十余年,稳定西晋西北局势的情况下,当时洛阳太守冯翊严舒,与当时的外戚杨骏通亲,便想要图谋马隆在陇右的职位,最终用马隆年老不适应征战的理由,把马隆征回朝中,让严舒代替了马隆。之后氐、羌知道马隆走后,集聚有再次叛乱的局势,朝廷才再次让马隆回到陇右。
这也能够看出当时西晋朝廷的混乱,为了利益之争,可以通过外戚等势力谋求官职以图私利。若不是也能印证上条马隆所行胡族策略有效的“氏、羌聚结,百姓惊惧”,陇右的乱局再起也是极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西晋朝廷混乱,形成了对平乱的阻碍,杜预和李憙的经历可见一斑。而马隆自荐西征之时,有效地避免了自己被西晋朝堂的混乱影响,最终才能得以平定“秦凉之变”。
- 3、马隆“请募勇士”所透露出来的西晋州郡兵力积弱
“秦凉之变”所处的历史阶段当中,蜀汉刚被平灭数年,西晋尚未做好准备平东吴,虽然结合之后的晋灭吴之战来看,西晋兵力尚属强势,但却在应对“秦凉之变”的过程中,州郡兵力积弱的情形开始显露。仅从西北雍、凉、秦诸州郡军事力量,无法彻底平定秃发树机能的结果来看,就能得知这种积弱情形。
虽然不能认定马隆凭借的自己“请募勇士”三千五百人,比西北州郡军事力量素质更加强大,但是也能体现出但是马隆对于地方州郡士兵的疑虑,因此这才千里迢迢率领自己亲自招募的士兵西行平乱。
而且,结合当时晋武帝司马炎对于司马氏宗亲的信任和纵容,对于州郡军事行“都督”之事的大多为司马氏宗亲,但如司马亮那般“观望不前”,只图入朝夺权获利的司马氏宗亲也大有人在。即便善于任人的司马骏,在任用文鸯建功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同年入朝离开封地和都督区。可见当时西晋地方军事多依靠司马氏宗亲,当中所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
司马氏宗亲在作战失利之后,还能够依仗其宗亲身份,再次如司马亮那般迅速被重用,并且同样再任都督军事要职。这种信任和纵容宗亲来掌控地方州郡军事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州郡兵力的迅速衰弱。试想一下,频繁吃败仗还能逃脱惩戒的地方军事长官,怎能统帅出如同马隆那般亲自招募的“勇士”?
而且,权臣、宗亲、外戚等力量盘亘地方,州郡军事统帅能不能随心所欲,也是马隆“请募勇士”的重要考量。如其应对秃发树机能起兵的各种战阵,如果所率士兵不能听任其指挥,也难以取得有效的战绩。
总体而言,马隆“请募勇士”能够显露出当时马隆对于西北州郡军事力量的疑虑,结合数年平乱无果的情况也能看出当时州郡兵力积弱,这是造成西晋无法迅速平定西北胡族叛乱的重要原因。
结语
从“秦凉之变”的始末,可以看出西晋在平定胡族叛乱过程当中的弊端。
对于西北胡族的应对策略只采用简单的强压方式,引发了鲜卑等胡族的不满进而生出叛乱。而平乱主将不堪重用,多是考虑自身得失私仇,也导致在平乱过程中意外频出。并且对于宗亲、外戚等权臣的过度纵容,导致在平乱过程中担任军事长官等要职的宗亲、外戚势力为自身利益和争夺权势而让叛乱无法迅速平复。
与傅玄、胡烈、杨欣不同的处置胡族策略,让马隆能够迅速收复边郡胡族,进而迅速平乱。深知西晋朝政乱局的马隆,在自荐西征平乱后,凭借晋武帝司马炎平乱心切,巧妙地避免了因官场乱象而对自己西征的阻碍。而马隆自行招募的士兵,能够避免了所率州郡军事太过积弱,并且不能听任其指挥的被叛乱轻易击溃的结果。
参考资料:
《晋书》
《十六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