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斯坦福教授的另类“战拖”方法
原创|发布:2019-09-07 10:58:03
更新:2019-09-07 10:58:03
拖延症,也许不用“战胜”。结构化拖延术,顺势而为,借助适当的任务事项结构,利用拖延这一消极特征为自己服务,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有个方案还没做完,眼看就到截止日期了,可是突然想把杂乱的房间收拾一下;马上就要考试了,却抑制不住想看个电影;几个朋友约好了7点在餐馆见面,实际上7点半了人还没来齐……
让人“闻风丧胆”的拖延症,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那个角落里,似乎耽误了我们做许多事情。
但是有个人却不然,他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拖延症转变成一种巧妙的做事方法。
这个人就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约翰·佩里。
佩里先生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已出版和发表了100余部哲学作品,他还主持着一档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哲学清谈》。
然而,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却不是这些“深刻而睿智”的哲学作品,而是他的一篇短文《结构化拖延法》。
这篇文章自发表以来,15年间一直受到拖延者的追捧,并于2011年帮助佩里一举夺得了“初看引人发笑,细想令人深思”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后来,佩里将这篇文章连同其他一些表达对拖延症见解的文章集合出版成一本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和他的人一样,初看轻松有趣,仔细想来又有所启发。
▲《拖拉一点也无妨》
⌛️01 结构化拖延法:转换思路,正确“偷懒”
为了克服拖延症,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减少手头上的事、少向别人做承诺,以为这样就能减轻拖延,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方法。按照拖延者的基本天性,这只会让你什么都不做。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从拖延者心理说起。
想一想你拖延时的场景吧:不想写论文,于是去削了铅笔,还顺便整理了电脑文件。一看时间,好像饭点要到了,那么晚上吃什么好呢?
为了逃避做那些相对重要和较难完成的事情,我们通常会“退而求其次”,去做一些优先级没那么高的、时效性更强的事。
这恰恰是“结构化拖延”的精髓所在。
利用这一点,换一换脑筋,便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为有些时候,勇往直前并不是最优解。比如电影《头号玩家》中,第一关的通关诀窍是并不是一路拼杀、过关斩将,而是反向行驶。
▲《头号玩家》第一关
“结构化拖延法”应运而生。
它的做法是,借助适当的任务事项结构,帮助自己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实现“变废为宝”。
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通常,我们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待办清单。这时,对于清单上优先级最高的几项,我们选择那些看起来有截止日期、看似很紧迫,实际上没有截止日期也并不那么紧迫的任务。
这样,我们为了逃避这几个“重要”任务,便会去完成清单中后面几项“没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很有价值的任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家里很乱,我将“把家里整理彻底一遍”作为周末的首要任务。同时,周末还想看看书、写写字、做做饭。
到了周末,为了逃避整理,我突然对买了很久的一本书来了兴致,居然一口气读完了。然后,肚子饿了,给自己做了晚餐,还顺便把洗衣机里的衣服给洗了。虽然“首要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做了许多其他的事情,不失为一个充实的周末。
再比如,作者佩里,在斯坦福的学生公寓里担任公寓指导老师期间,尽管每天有教案要准备、作业要批改、委员会的事情要处理,但他还是会跑去和学生们打乒乓球、聊天。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誉。
⌛️02 几个“战拖”小技巧
1)每日清单,大事化小,先易后难
列每日清单是个非常好的做事习惯。因为无论事情有多么的小,当我们又完成了一项,打上钩的那一刻,便能体会到成就感。它能敦促我们继续追求这种感觉。
不妨将大任务分成小块,并且先从清单中相对简单的项目开始做起。这样,边做边产生流畅的成就感,越做越带劲儿。
我在写稿子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如果一开始就写一些相对深度、铆足了劲儿想要写好的文章,遇到障碍便非常容易卡壳,然后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更写不下去了。
而如果先从一篇由生活中的小事突发灵感写的小文章开始,之后再去写一些“老大难”,便相对没有那么艰涩了。
2)用“必然事件”打断上网
信息时代,在集中精力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不能忽视手机、电脑和网络对拖延之风的助长。
▲上网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时刻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在某件肯定会发生、能打断我的事情快来的时候再上网,比如快饿了,或者很快就要到和某个人约定见面的时间。用这些事情来打断上网,就能有效减少它所消耗的无意义的时间。
3)与不拖延的人合作
无论这世界上有多少拖延人士,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做事麻利,基本不会拖延。与这样的人合作,就跟定个闹钟差不多,不用担心会拖到完不成任务。
同时,你还可以尽情发挥你结构化拖延的长处。比如去买个午饭,放点音乐,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带动你干活。
⌛️03 由此延展的一些哲思
在偏重数理分析的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中,十分倚重“人是理性动物”这一概念,而心理学和社会学却证明了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动物,除了理性,人还有感觉、情绪、欲望、情感、信念、冲动等等,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完美理性并不存在。”
所以,精确地控制和要求人的行为,是不现实的,比如完全消除拖延。
伟大的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曾经说:“在社会生活中,比起有控制中心的组织,自发形成的组织往往更高产,比如人类语言和市场体系的发展。”
结构化拖延者也许效率不高,但是,“如果能让她的想法自由自在地飞翔,自动自发地分配时间,或许她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若是非得让她按照更有条理的方式做事,她很可能根本做不到这些。”
比如艺术创作,就是不能完全用时间去框定和衡量的。
▲艺术
而如何最佳地运用时间,也并没有标准答案。“把时间浪费在做白日梦上,想着做一档不切实际的广播节目,可没准到了最后,这比写文章、时评、备忘录什么的有价值得多。”
谁又能说学会围棋技巧比在海边散步一下午收获更大呢?
⌛️⌛️⌛️
《拖拉一点也无妨》是一本不同于其他讨论拖延症的书的作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比较“佛系哲学”的感觉。
它没有为拖延辩解,也并不能解决拖延。它告诉我们,虽然拖延,但你依然可以完成许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你大可以“顺势而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更何况,有的时候拖延也可能带来额外的福利。
比起千方百计想改掉拖延的毛病,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世事不可能尽如所愿,轻松一点,也许巧妙迂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重要的是,要享受人生。
「本文由 @粥粥Laraine 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本文经授权发布。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