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周成王为了疆域内统一管理,按贵族、王族、功臣的序列依次分封天下。所谓贵族,是指古代三皇五帝的后裔,还有刚灭亡的殷商后裔,商纣王的儿子以及几个大臣也受到了册封,以此表示对古代先贤、祖先的尊敬。王族则是本姓家族(姬姓)之人。功臣如姜子牙等。天下分为137个封国,其中姬姓53个,其他80多个封国。邢候国为周公旦之四子姬苴的封国。姬姓多分布在中国,其他的封国为边国。中国就是这样叫起来的。邢国建都后,地位在其他诸侯以上,是“元候”。周公旦去世后,姬苴在朝任职,是卿士、司马职务,地位显赫。1978年元氏出土的麦尊铭文,详细记载了邢候朝拜周王的经过,盛况空前,地位之高,其他诸侯不能同日而语。1978年元氏出土的铜器《臣谏簋》铭文上记载了,地处邢国北方的軧国(今元氏)受到戎狄大举进攻,向邢候求救,邢候亲率军北上搏戎,击败戎狄,并派卿士谏长期驻守保护軧国。邢候还享有一个特权,比如养牛。牛是古代祭祀专用贡品。《周礼.大戴礼记》记,只有王才能享用牛做牺牲,供奉宗庙,曰“太牢”。诸侯国祭祀祖先,用的是羊,曰“少牢”。诸侯以下的卿大夫用的是猪,曰“馈食”。古代等级分明,不能僭越。因此,养牛也不是谁想养就养的,要有周王特批。周王选中了哪一头牛,要单独喂养。一头牛一个专门地方叫“一牢”,青牛最受尊重。因此,邢国养牛,是全国唯一一个允许养牛的地方。每次杀牛,都要跪拜,祈祷,要有隆重的仪式。古邢台便有了许多关于牛的地方称谓,如:北长(肠)街、南长(肠)街、牛尾河、东牛角、西牛角等等。“牛城”称号便来自于此。邢国除了享受养牛的特权,还可以坐周王的车,其权倾朝野。这样,其他诸侯就纷纷向邢候送礼表示尊敬。《史记》载,魏国送来“荣椽(就是巨大的木头)”,邢候利用此木建了“邢候行台”。此台一直保留到明朝。明朝顺德知府李攀龙有诗为证:“郡斋西北有行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惭岳牧才。便觉旧游非浪迹,至今鸿雁蓟门回。”国都有了“行台”,用来简阅军队,用于征伐前誓师,就像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一样那么气派。邢国北邻燕、南邻卫、东邻齐、西邻晋,中山狄国(今正定一带)常来侵犯,邢候就在太行山夷仪岭下夷仪盆地建了陪都,命名为“夷仪城”,互为犄角之势。并且在城西面山顶上同时建了“邢候行台”。今宋家峪村前山上还留有遗迹。两城、两台的建设,完善了邢国封疆卫土的战略防御体系,邢国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夷仪城处于盆地位置,该盆地面积达十平方公里,是整个山区最大的盆地。最重要的是该地水土丰茂,物产丰富,是自古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河北大旱,当时我在石家庄读书,回家时坐在从北向南疾驶的车上向外望去,遍地树木卷起了叶子,干黄枯萎。所过之处,大片玉米叶子卷成了条状。当我回到老家时,却意外地发现,浆水盆地仍然是一片葱绿,玉米叶子舒展,在阳光下闪着亮光。树上也是翠绿满头。怪不得这里自古人员密集,成为历朝重镇呢!我才知道,夷仪盆地土地肥厚,水泉众多,是得天独厚的富饶之地,古代夷仪城建在这里除了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外,土地肥厚,能养军养人也是其又一个特殊原因。今天的浆水旧街就是古代夷仪城的位置。据历史记载,在夷仪城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铭记史册的大事。其中邢候帮卫献公在夷仪城大会诸侯,就已经相当了不起。公元前718年春,卫国发生政变,卫桓公的庶第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卫桓公的嫡弟公子晋逃亡邢国避难。要是没有实力,邢国是断不敢接纳公子晋的。邢候把公子晋安排到夷仪城住下,一住就是七年。并且在夷仪城大会诸侯,召集附近六个诸侯国君主来夷仪城商议对付卫国内乱一事。七国君候在邢候行台上歃血为盟,发誓支持卫宣公回国复位。可见当时邢候具有很高威望,有一定的号召力。后来卫国内乱,州吁被杀,邢候顺利送回卫宣公,恢复了君位。邢国历史400多年。自北狄攻破邢国国都,邢候叔颜带领邢国民众,在齐国、曹国、宋国帮助下,在夷仪城兴工扩建,建成国都。后卫国灭夷仪城,晋国从卫国手中夺去夷仪城,夷仪城归入晋国囊中。夷仪城作为邢国陪都存在了382年,作为邢国国都,存在了24年。古都已成历史,却给浆水一带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推动了浆水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子兴,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寨沟村人。七七届邢师毕业,后在河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在浆水中学工作六年,后在冀家村乡工作三十多年,副科级公务员,现已经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