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43课:细说“悖”字,成语“蔑伦悖理”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誃、誖、䜌”。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均不常用,但因为《说文解字》中没有“悖”字,悖一般以誖字替代,而现代汉语“悖”字较为常用,故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誖”。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誃。读音有四:

(一)ch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誃,离别也。从言,多声。读若《论语》'跢予之足’。周景王作洛阳誃台。”形声字。本义是离开。音读象《论语》“跢予之足”的“跢”字。周景王建筑了洛阳的离宫别馆,名叫“誃台”。

(离开)

这里的“离别”,是同义连用,“别”也指“分离”。“跢予之足”这句指的是《论语·秦伯篇》,今本写作:“启予足,启予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跢当是启误,或曰当作'哆予之足’。哆,犹开也。”王筠《说文句读》:“誃,离、别也。”《尔雅·释言》:“誃,离也。”《集韵·支韵》:“謻,别也。或省。”清代张尔岐《蒿菴闲话》卷一:“与二十八宿之互相乖戾誃离俯仰之不同。”

(二)yí。读音出自《集韵》。同“謻”。台名;门名。就是《说文》所说的“周景王作洛阳誃台。”作台名讲时,誃应读此音,《集韵·支韵》:“謻,门名,一曰台名,或省。”

(三)chì。读音出自《集韵》。同“卶”。《集韵·寘韵》:“卶,《说文》:'有大度也。’一曰庆也。或从言。”

(四)duò。读音出自《集韵》。同“詑”。欺罔。《集韵·哿韵》:“誃,欺罔也。同詑。”

誃的小篆写法如图:

(誃的小篆写法)

因为是生僻字,了解即可。

2、誖。读bè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誖,乱也。从言。孛声。悖,誖或从心。籒文誖从二或。”注意,这里的“二或”,就是两个“或”叠在一起,但又是相反着叠在一起,如图:

(籀文的誖)

在甲骨文、金文、籀文里,都写作“二或”,或上下,或左右相悖之形。“或”、“国”古今字。实际上,理解了字形,就理解了字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两国相违,举戈相向,乱之义也。”誖是形声字。本义是违背,乖谬。

(悖论三角)

我们经常说的悖论的“悖”,用的就是“乖谬”之义。

(悖论图)

实际上,“誖”就是“悖”字,就是许慎所说的“或从心”,两个字互为不同形符的异体字。《玉篇·言部》:“誖,逆也。”《广韵·队韵》:“誖,言乱。”《史记·三王世家》:“儒者称其术,或誖其心。”儒者都称扬其说,有时却拂逆其心。《汉书·元后传》:“此誖德之臣也,罪当诛!”颜师古注:“誖,乖也。”这是无德臣子,他犯的罪过应当被处以死刑!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备闻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叹:'似此蔑伦悖理,禽兽不如。’”这也是成语“蔑伦悖理”的出处,蔑伦悖理指违背道德和伦理。

誖在本义之外,还指惛惑;糊涂。《广雅·释诂三》:“誖,痴也。”《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誖,乃论六家之要指。”颜师古注:“誖,惑也,各习师法,惑于所见。”太史公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习先秦各家学说的人,未能了解各家学说的原意,盲目信奉一些荒谬的说法,就论述六家学说的主要精神。

誖的小篆写法如图:

(誖的小篆写法)

3、䜌。读luá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䜌,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从言丝。變,古文䜌。”会意字。由言、丝会意。指言语紊乱。另一义说:是治理的意思。又另一义说:是连续不断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治丝易棼(fén,乱),丝亦不绝,故从丝会意。”现代汉语中,䜌字归“糹”部,见《汉语大字典》。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䜌训为治,又训为乱,相反而实相成,所谓美恶不嫌同名者,此类是也。”

实际上很容易理解,因为乱,所以需要治,而丝是连绵不绝的。所以“䜌”可以会意出三个意义:(1)乱;(2)治;(3)连绵不断。

此外,䜌还是姓氏,《广韵·线韵》:“䜌,何承天云:'姓也。汉有䜌秘,为汝南郡太守。’”

䜌字在早期文字中,就是治理乱丝或言语混乱如丝的样子,如图:

(䜌的字形演变)

䜌的小篆写法如图:

(䜌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