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重寿:北魏佛与陆探微样式(二)

北魏(包括东、西魏)佛

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接上篇)
龙门石窟,北魏494年迁都洛阳,修建龙门石窟。北魏后期(6世纪,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新都洛阳取代了旧都大同,洛阳文化辐射整个北方,成了北方的佛教美术中心。
陆探微这时去世不久(不到10年),但他所开创的中国式的佛像样式如日中天,并作为南朝南京正统风范,影响到洛阳,影响到龙门石窟,并通过洛阳辐射全国,向西影响甘肃(敦煌、炳灵寺、麦积山),向北影响云冈,向东影响河北、山东,甚至远及朝鲜、日本。广泛影响到北魏后期,乃至东魏、西魏佛像,可谓影响深远。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伊河两岸,长达1公里,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后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各朝不断修建,不论空间还是时间,规模都堪比敦煌、麦积山和云冈,四者合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艺术主要是北魏和初唐这两大部分。北魏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宾阳中洞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景明元年(500年)开凿的,主尊是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皆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皆面相清瘦,衣纹规整,悲悯下视,神秘微笑,沉静典雅,文质彬彬,更加注重精神刻划,完全是中国南方文人形象,已经中国化,文人化了。整个看上去,直线造型,曲线转弯,方圆相济,装饰性很强,表现出南京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影响。

弟子迦叶

弟子阿男

此窟佛、菩萨、弟子,皆鼻头宽大,鼻梁不高,这种宽鼻子应系南亚、东南亚人种,也就是马来人种,肯定来自南方,应是印度马图拉佛像经东南海路传入南京,再由南京传到洛阳龙门。

三尊像

而佛像薄唇,应是沿袭云冈石窟(北魏前期,5世纪),当属中亚后犍陀罗佛像(4---7世纪)遗风。而眼睛细长,慈眉善目,完全是中国人的形象。总之宾阳中洞佛像是典型的北魏后期(6世纪前半,汉化改革之后)佛像样式,作为龙门首都(洛阳)范式,影响整个北方,乃至朝日。

宾阳中洞,礼佛图

宾阳中洞窟顶浮雕莲花、飞天,洞口内侧两壁从上到下浮雕四层,分别为《维摩诘》、《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现藏美国,极为精彩)、《十神王》,龙门浮雕,下面再谈。

宾阳中洞,礼佛图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后,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有北魏佛像、浮雕和书法。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龛内有一佛二菩萨,很像云冈中期,佛像修长优雅,也是陆家样“秀骨清像”。浮雕也很多,也是《佛传故事》、《维摩诘》、《礼佛图》等。书法《龙门二十品》中有19品在此窟内。
古阳洞

古阳洞,屋形龛

古阳洞,礼佛图

古阳洞,龛楣,维摩诘

古阳洞,龛楣,佛传故事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后期(6世纪),因窟顶浮雕一大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飞天环绕,莲花静而飞天动,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生机盎然。飞天很像南朝飞仙(诸如南京、邓县画像砖),自由自在,潇洒自如。窟内主尊是大立佛,旁有一弟子迦叶,二人头部都被破坏,但身体衣服仍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依然是陆探微样式。窟内也有龛像和浮雕,浮雕也有《佛传故事》、《维摩诘》等。
莲花洞
莲花洞主佛

莲花洞,弟子迦叶

莲花洞
最后说说龙门北魏浮雕,其中有大量的《维摩诘》,几乎每个北魏洞窟中都有,超过了云冈石窟(说明北魏后期(6世纪),云冈学龙门,地方学中央)。《维摩诘》画印度居士维摩诘在家修行,深通佛法,一日偶感风寒,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前去问疾,二人论辩佛法,病中的维摩诘侃侃而谈,道行很深,令文殊钦佩不已。
说明修行佛法不一定非得出家,在家也可修行。维摩经东汉、东吴(3世纪,南京)时就已译出,深得到中国文人欢迎,这当然与魏晋玄学清谈盛行有关。东晋十六国时玄学更加发展,并与佛学合流,互相影响,互相解释。
据文献记载,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中就有三大家画过《维摩诘》,他们是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梁张僧繇,说明这是南朝文人喜闻乐见的题材。可惜三大家画的《维摩诘》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的画作为佛画样板却广泛影响了南朝和北朝。
《维摩诘》反映了中国(尤其是南朝)文人情结,北方大量出现,说明受南朝文人影响。龙门《维摩诘》浮雕都刻在龛楣左右上方,表现文殊问疾,维摩辩论,画面很小,不重视,不细致,不清楚,艺术水平一般,但受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文人趣味影响却是很明显的。
龙门浮雕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帝后礼佛图》,即上述宾阳中洞的那两幅,现在美国,一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在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一是帝王行列,一是王后行列,互相对称,相向而行,礼佛队伍缓缓行进,褒衣博带,玉佩作响,汉官威仪,庄严肃穆,人物清瘦修长,文雅潇洒,衣纹平行规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很高。也体现了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古阳洞和石窟寺也有《帝后礼佛图》,艺术水平不及宾阳中洞那幅,但也是“秀骨清像”,也是陆探微样式。
龙门石窟东面的巩县石窟也有《帝后礼佛图》浮雕,巩县石窟也创建于北魏后期(六世纪),也是东魏、北齐、隋唐继续建设,情况大体如龙门石窟,只是浮雕更加精彩,更加规整,采用图案化手法,节奏感更强,装饰性更强。人物清瘦典雅,也体现了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龙门莲花洞浮雕《佛传故事》也很精彩,表现太子在树下思维,上有飞天祥云,有两幅,一是拒绝王位,一是拒绝回宫,人物(包括飞天)皆清瘦飘逸,“秀骨清像”,明显受陆探微样式影响。
莲花洞,佛传故事
龙门浮雕与前述云冈浮雕比较,云冈浮雕主要受顾恺之画风影响,妙在构图,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富于装饰性;龙门浮雕主要受陆探微样式影响,妙在形象,人物形象写实,细致,严谨,充满了现实主义。
总之,北魏佛分前、后两期,前期(5世纪后半)以云冈佛为代表,后期(6世纪前半)以龙门佛为代表,云冈佛受顾恺之风格影响,但还有中亚后犍陀罗艺术残留;而龙门佛则完全是陆探微样式,是典型的北魏佛,完全是中国佛。
云冈作为北魏前期(5世纪后半)首都(大同)范式,龙门作为北魏后期(6世纪前半)首都(洛阳)范式,影响整个北方,例如影响到敦煌、麦积山石窟。当然这一切都受南京影响。
麦积山石窟,中国北方石窟,新疆开窟最早,是三四世纪;河西走廊(甘肃)开窟紧随其后,是四五世纪(十六国时);中原开窟最晚,是五六世纪(北魏)。一般说来,后面那个数字比较准确,有实物为证;前面那个数字是最早开窟时间,大多现已不存。
新疆受中亚后犍陀罗(4---7世纪)影响,并将这个影响传给河西走廊和北方中原。北方中原同时还受到南方六朝南京影响,并将这个影响传给河西走廊,可见北方同时受到西和南两个方向来的影响。
中国现存佛像,不论大(石窟造像)小(金铜、石雕小佛像,包括菩萨像),最早的都是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四五世纪,与东晋同时)的,大多是五世纪的,极少数是四世纪的。这是因为印度佛像东汉传入,西晋(265---316年,50年左右)时间短,并且动荡不安,东晋(317---430年)偏安江南,才逐渐安定下来,文化建设(包括佛教美术建设)才开始起步,东晋文化影响到北方已是十六国后期(5世纪前半)了。
十六国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批石窟,诸如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这三个石窟都在甘肃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这是因为中国内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因为战乱频繁,再加上多次灭法(佛),所以早期的佛教美术毁坏殆尽,而甘肃石窟孤悬西北,远离中原,交通不便,战乱较少,破坏也少,反而保存了下来。
河西走廊与内陆互相影响,同步发展,当然主要是中央影响地方,内陆影响河西。在内陆佛教美术大多被破坏的情况下,“礼失求之于野”,我们今天只能到边远地区去找当时首都和内陆被毁灭殆尽的文化艺术之遗风。当然边远地区的文化要远远落后于首都、内陆文化,并且还有所变异。
河西走廊东接内陆,西接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甘肃最早从新疆接受中亚后犍陀罗佛教美术。东晋十六国(4、5世纪)时,因南方东晋佛教美术大发展,甘肃又开始转向内陆,积极学习内陆汉族佛教美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进一步控制甘肃,甘肃就与内陆完全无异了,与内陆中央(首都大同、洛阳)保持一致,同步发展。像大同云冈石窟一样,同时接受西和南两个方向来的影响。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向东靠近陕西西安(长安),长安、洛阳是北朝文化中心,北朝学南朝,南京影响麦积山,南京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信息源,麦积山是信息接受地,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是佛教美术传播的一条路线。
麦积山向南离四川广元、成都也不远,“得陇望蜀”,麦积山就在陇蜀古道上,四川属南朝文化,受首都南京影响,这是南京影响麦积山的另一条传播路线。这两条路线都指向南朝文化中心南京。
麦积山艺术与敦煌艺术一样,都是中国艺术的骄傲,都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敦煌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博物馆,麦积山是个雕塑(尤其是泥塑)博物馆。敦煌与麦积山分别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两端,也是东受内陆汉族文化影响,西受邻近的新疆文化影响,敦煌西接新疆,中亚影响强一些,麦积山东接内陆,深受汉文化影响,麦积山艺术汉化程度较高,比敦煌艺术更成熟。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4、5世纪之间,定都长安),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不断修建,现存麦积山艺术主要是唐以前艺术,主要分后秦、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五个时期,其中北魏和西魏的塑像最多,最精彩。

麦积山74窟后秦

麦积山现存最早的石窟是十六国晚期后秦时的(5世纪前半),例如74、78等窟。佛(包括菩萨)像大眼,高鼻,薄唇,身材魁梧,衣薄透体,衣纹稠密,像个洋人,这些都是中亚后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而面相慈悲,神秘微笑,文雅幽静,温文尔雅,又有中国南方文人的玄虚气质,这一点又与中亚、新疆艺术不同,表现出中国艺术简洁洗练,端庄典雅,超脱玄虚的民族风格,说明受内陆汉族佛教美术影响,可见东晋南京顾恺之文人化、精致化的风格,表现出正在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也就是说南京影响北方中原,北方中原又影响麦积山。麦积山到南京的距离,与到新疆的距离,差不多相等,所以麦积山十六国佛像比敦煌、炳灵寺等十六国佛像更加民族化。
但总的来看十六国佛像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像,还不够成熟,不够生动,肢体有些僵直,而且中、西两种艺术并存,麦积山后秦造像就是这样。
北魏前期(5世纪后半)基本上沿袭十六国文化(5世纪前半),孝文帝汉化改革才开始建设真正的典型的成熟的北魏文化。
麦积山北魏前期佛像也是如此,诸如第71 、148等窟坐佛,就很像前述云冈“昙曜五窟”,尤其像第20窟大佛,说明学习首都(大同)云冈样板,继承十六国晚期遗风,既有中亚后犍陀罗影响,又有东晋南京顾恺之文人化、精致化的风格,表现出正在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但整个看上去,不如云冈佛像简洁洗练,雄浑大气,毕竟地方不如首都文化发达,实力雄厚。
麦积山148窟
麦积山石窟中,北魏石窟最多,北魏石窟中,后期(6世纪前期)石窟最多,这是因为446年灭法,北方佛教美术毁灭殆尽。460年开凿云冈石窟,建设首都(大同)皇家石窟,5世纪云冈作为首都范式影响整个北方。494年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学习南朝,建设龙门石窟,6世纪龙门作为首都范式影响北方,自然也影响到麦积山,不论云冈范式,还是龙门范式,都受南京影响。
6世纪初麦积山地区地震频发,早期造像毁坏殆尽。这时进一步汉化改革,学习南朝,南京刘宋陆探微样式开始传到麦积山,麦积山佛教美术复兴,这主要表现在北魏后期和西魏佛像上,变得修长优雅,文质彬彬,已经完全中国化,文人化了,呈现出陆探微式的中国佛像。

麦积山131窟佛像,北魏后期

麦积山北魏后期(6世纪前期)造像,例如第23、131、154等窟佛像,很像前述云冈第5窟瘦佛(5世纪后期),长脸细眼,“秀骨清像”,悲悯下视,沉静内敛,更加注重精神刻划,一派中国南方文人气质。整个看上去,精致,洗练(简洁),幽玄,非常成熟,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文人化了,说明麦积山学习云冈首都(大同)范式(5世纪后期),二者同步发展,都表现出南京陆探微陆家样“秀骨清像”的影响。
麦积山154窟
再如第127窟正龛本尊坐佛,就很像前述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年)造的佛坐像,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是长脸细眼,五官平行,呈水平横线,身体多为垂直线,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整个看上去,直线为主,弧线为辅,方形圆角,方圆相济。也是衣纹竖向平行,有节奏感,也属陆探微样式。

麦积山127窟,北魏后期

茂县在成都与麦积山之间,在陇蜀古道上,可能是南京南朝陆探微样式经长江、四川传入麦积山,看来这是南京样板自东向西传播的另一条路线,当然主要传播路线还是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麦积山是通过南、北两条路线接收南京信息。

麦积山23窟佛像,北魏后期

第127窟附近的第133、135窟一佛二菩萨也与127窟风格相似,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家样。

麦积山133窟三尊像,北魏后期

再如第142窟一佛二菩萨(三尊,正尊),很像前述龙门宾阳中洞正尊,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说明麦积山还学习龙门首都(洛阳)范式(6世纪前半),也是同步发展,同属南京陆家样。

麦积山142窟,北魏后期

麦积山北魏后期造像除佛、菩萨外,还有弟子迦叶、阿南,例如第87、85等窟中的迦叶,老成持重;第133、101、142、122、172等窟中的阿南,天真无邪,皆生动传神,富于个性,不但中国化了,而且还世俗化了。北魏时云冈、龙门、麦积山同步发展,都有弟子像,而敦煌弟子像要到北周时才出现,看来敦煌落后于上述三石窟,再次说明佛像自东向西传播。

麦积山,弟子,87,133窟,北魏后期

西魏时期(535---556年,6世纪中期,定都长安),立国时间不长(20年),基本上沿袭北魏艺术,更加民族化,世俗化。西魏与东魏、南梁三国鼎立,西魏继承北魏,学习东魏、南梁,攻打东魏(河南)、南梁(湖北、四川),受东魏、南梁文化影响,这时三国仍然风行南京陆探微样式。麦积山西魏造像是麦积山艺术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在全国西魏艺术中也是最精彩的。

同上,123窟,菩萨,西魏

麦积山西魏造像主要有第123、121、102、105、44、60等窟,其中最精彩的是第123窟的童男童女,秀丽秀气,“秀骨清像”,天真烂漫,稚气可爱,更加中国化了,世俗化,生动传神,生活气息很浓,是古代描绘儿童题材作品中的精品(中国古代画孩子,多大画得像小“大人”)。同窟(123窟)还有佛、菩萨、弟子,也是“秀骨清像”,也属陆探微样式。

麦积山123窟,童女,西魏

再如第121窟中有两组菩萨与信徒(比丘,男的是和尚,女的是尼姑)二人对话,菩萨细声细语,信徒合十恭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生动传神,非常有趣,非常可爱,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中国化、世俗化。

麦积山121,对话比丘尼

四人皆清瘦修长(身高有6、7头),宽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家样。旁边的第122窟中还有一对菩萨与弟子(阿南)对话,风格类似上述第121窟,也是“秀骨清像”,生动传神,很有情趣,也属陆探微样式。
麦积山123窟,童男,西魏
西魏菩萨也是“秀骨清像”。例如第127窟菩萨,笑眯眯的,向观众举手引见本尊佛,优雅婀娜,如同妙龄女郎,优美极了,生动传神,极为精彩。再如第102、105、60等窟中的菩萨,也是苗条修长,亭亭玉立,也像妙龄女郎,也属陆家样。西魏菩萨比北魏菩萨更加精美,更加成熟,更有人情味,更加世俗化。
再如第102窟的弟子阿南,与上述第133窟北魏阿南相似,也是会心一笑,天真无邪,非常可爱,说明一脉相承,只是更加精美,更加成熟,更加世俗化了。

麦积山122,对话弟子,西魏

说完菩萨、弟子,再说说佛,第44窟佛像是西魏佛像中最美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慈祥睿智,普度众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探微样式。与北魏佛相比,北魏是直线造型,西魏是曲线造型,西魏比北魏更加圆润,更加亲切,更加世俗化。类似西魏佛像还有第20窟佛像,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家样。
总之,南京顾恺之影响了麦积山后秦和北魏前期(5世纪),陆探微影响了北魏后期和西魏(6世纪前半)。顾恺之时代(后秦和北魏前期)还是东、西两种艺术并存,还有中亚后犍陀罗艺术残存,而陆探微时代(北魏后期和西魏)就完全中国化了。
麦积山经过北魏首都洛阳中转,再从洛阳传到西安(长安),西安传到麦积山,清晰可见一条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的传播路线,显示出一条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佛像传播路线,陆探微样式(陆家样)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佛像东来说。

(未完待续)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代建筑-石窟

    石窟 石窟是依着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建筑,它并不是在地面上搭建的房屋,而是在山石中凿出的洞窟.中国石窟众多,凿建时间绵远悠长,而且大多石窟较为庞大,其中的雕像精美.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中 ...

  • 麦积山一尊绝美佛像,隐藏着一段1600年前的凄美爱情

    麦积山第44窟主佛像 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现存窟龛194个,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石窟始建 ...

  • 云岗石窟---摄影笔记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 ...

  • 陇东---麦积山石窟(第4、5、127、133、135窟)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单檐庑殿式洞窟,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 ...

  • 【遗介小卡片】石窟文化邮票集

    前言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山崖上的佛寺,是模仿地面的佛寺建筑而建造,与一般佛寺的功能相同,都是用来拜佛.起居和禅修等.因此石窟中往往都雕或塑有佛像.石窟寺比普通寺庙更加坚固耐久.易于长存,是僧俗信徒修功 ...

  • 边走边唱--云冈石窟拜大佛

    云冈石窟拜大佛 就是为云冈石窟而来的. 中国有四大石窟,分别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017年夏,我曾经"漫漫西行路"专程到达敦 ...

  • 张总 | 天然塑馆在麦积

    天然塑馆在麦积 --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 文 / 张总(南海佛学院佛教美术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何鸿先生编撰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旧影文献编目> 即< ...

  • 甘肃竟还有一个不逊于敦煌的石窟,咋一看像是游戏场景

    很多人哪怕来到了甘肃,也只知道去敦煌莫高窟. 一般人哪怕听到了天水,也只记得伏羲董卓姜维. 其实,甘肃天水还有四大名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 小不懂摄 它不仅是四大石窟中建造难度最大,年代跨度最久 ...

  • 价值非凡的麦积山石窟特级洞窟

    麦积山石窟窟龛有221个,各类雕塑3938件,壁画一千余平方米.其中有一些窟龛由于窟内造像壁画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的特点,被定为特级保护洞窟,限量参观.游客参观特窟,需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 ...

  • 1997-9 麦积山石窟(T)

    1997-9 麦积山石窟(T) 志编号 1997-9 版别 胶版 名称 麦积山石窟(T) 全套枚数 6枚 发行日期 1997年6月13日 全套面值 7.00元 全套售价 7.00元 原画作者 设计者 ...

  • 著名佛教石窟和摩崖石刻

    [学习导读]佛教建筑形式除了寺院以外,石窟原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它吸收了印度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