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秘密,盛唐女子为何以肥为美?

2019年的夏天,火热的不止是炎炎赤日,还有一部古装悬疑大剧《长安十二时辰》。
整部剧设定的时间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还有11年,地点位于都城长安。历经百余年的经营,此时大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更令人惊叹的是,一千多年后,那个奢华富丽而极具烟火气息的长安古城在剧组人员的精心布置下,也得以高度复原。
正因为如此,剧中的很多情节都有据可循,甚至那些成了网红美食确实出自于现在的西安,譬如主人公张小敬大快朵颐的“水盆羊肉”、“胡饼”、“火晶柿子”、“汤面片”等。
剧中有这样看似荒诞的一幕,其实也是出自真实的历史:大理寺评事元载,命一群胖子围在身边以避风寒,而这一幕便源自唐玄宗的弟弟申王李撝“妓围取暖”的创意。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从唐代流传而来的人物画中有一处特点,无论是嫔妃还是侍女都面部肥厚体态丰腴,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风格。
以此上溯至春秋时期,为何流行了一千多年纤细柔美的女性形象,到了唐朝会画风突变?这个问题,剧中擅长推理的张小敬没有告诉观众。而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在浩瀚如烟的史籍中寻求答案。
01 上层社会的影响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经历了短命的西晋王朝后,中国的北方和中原一直处于汉人与胡人混居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立的北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北魏末期政权分为两处:由权臣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大将军宇文泰控制的西魏。而宇文泰的领域位于洛阳以西,定都地位于长安,为了强化自身的鲜卑血统,宇文泰在境内实行胡化统治,对辖区内的百姓无论汉人还是胡人一律推行游牧民族的风俗。
驰骋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人的审美有明显的差异:由于要适应逐草而居的生活,游牧民族的女性需要剽悍的体魄,故而以健硕为美。
虽然东魏西魏后来都被北周所灭,但要改变其辖区内实行了数十年的的胡化风俗却并非朝夕可就,而在这些被胡化的地区里,就生活着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先祖。
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因参与政变有功,官至太尉,被赐予鲜卑族大姓“大野氏”,死后还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一生显赫,他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另一个女儿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而且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贵族出身。
尽管唐朝取代隋朝后,为了抬高门第,李唐皇族刻意淡化了自身的胡人血统,他们自托是道教先祖李耳的后裔,源自陇西李氏。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只是流淌在李唐王朝血液里的异域基因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譬如武则天当政时期,洛阳龙门石窟里的菩萨刻像无不是形体丰腴。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这对唐朝女性的审美意识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有了上层统治者以身作则的倡导,唐代民间普遍以肥为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高热量饮食
李唐王朝不仅引领着一个朝代的审美观,在饮食上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原人的食物结构。
此前北方的汉人饮食以面食为主,口味也较为清淡。而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民间逐渐兴起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气,这种饮食上的变化,也是盛唐女子以肥为美的物质基础。

《唐人宫乐图》局部,绢本设色48.7×69.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毕竟大家生活在一个无肉不欢的时代,弱不禁风的体格很容易招人嫌弃。
《唐语林》是一本记载唐代文史的笔记,编撰者王谠是宋代人,因为年代间隔不远,这部著作的可信度较高。在该书的卷一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奉父亲唐玄宗用膳的情形:
唐肃宗极为孝顺,常常侍奉父亲用膳。有一次他精心地用小刀将羊前腿片成小片送到父亲面前,唐玄宗却直直地看着他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唐肃宗这时发现他片羊肉时砧板上沾了不少油脂,于是他用面饼将油脂擦净,当着父亲的面大口将面饼吃完,唐玄宗这才转怒为喜。
从唐玄宗后期的作为来看,此举难免有作秀之嫌。不过从这段记载来看,宫廷的饮食习惯明显偏向游牧习俗。
然而,这种高规格的食品仅仅限于上层社会。唐朝历时两百多年,对民间的屠宰管控素来严苛。寻常百姓不得私自杀牛宰羊,违者流放一年半,因此民间荤菜的来源通常源自鸡鸭鱼这类高蛋白的动物。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唐诗中我们很少看到诗人大口吃牛羊肉的诗句,只有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叫嚣“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般人不敢以身试法。
譬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首句就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说明当时的食物中至少有鸡肉和小米饭。在江南地域,民间对鱼肉也情有独钟,唐诗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吃鱼的情形。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写:“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红脍黄橙香稻饭”;就连世人心中以生活清苦而知名的诗圣杜甫,还是兴致勃勃的吃起了生鱼片“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唐人宫乐图》局部,绢本设色48.7×69.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生活印记处处都在暗示,在那个盛行吃货的年代,想要保持纤细的身材,是何等的艰难的一件事!
03 稳定的社会
上层的影响和高热量的饮食,固然容易造成人体发胖,不过唐朝之所以能出现以肥为美的风尚,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东汉末年至唐朝初年,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期间人口锐减.据专家统计直到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人口才恢复到4500万,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户籍人口的鼎峰。
此前说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隋炀帝杨广其实是姨表兄弟,只是权力面前无亲情。李渊不仅终结了表兄的江山,还一并接手了隋朝积累的财富和人口,这从一开始就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自李渊以后,从李世民到李隆基的这一百多年间,历任帝王并没有出现离谱的昏君,虽然期间连续不断的宫廷政变,但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没造成太多影响。在这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对外没有外敌入侵,海外诸国纷纷派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对内百姓安居乐业,这无疑为百姓植入了“心宽体胖”的生活基因。

《托果盘侍女图》房陵公主墓室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样的安定富庶,令诗圣杜甫多年后还沉浸在往日的幸福里,他在《忆昔》中就描绘了开元盛世时的场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用戏谑的话说,再不发福,对得起这样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么?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功成身退后的第11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好友史思明悍然率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经此一乱,昔日繁华的长安城成了废墟,李唐王朝也迅速衰败直至一蹶不振,最后这个曾经广袤富饶的帝国不得不面临四分五裂。
唐朝之后的宋朝,尽管物质较前朝丰裕,然而因为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觊觎之下,从朝堂到民间无不充斥着忧虑意识,基于这种大环境,宋代的审美观里,清瘦矍铄成了主流。
那个以肥为美的盛世,那个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漫过在历史的驿道,终成云烟。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