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喝醉后,写了首《蝶恋花》,自喻为“美人”,深得屈赋精髓
中国古典诗词,发源于《诗》、《骚》。历代词赋大家创作多半受到屈原的影响,喜爱以兰花、芳草自喻,豪放词大家辛弃疾也不能例外。
下面将要提到的这一首词,就是辛弃疾广泛吸纳屈原、杜甫等诗家精华所创作出来的名篇——《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一、《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作赏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南宋·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词作意译:在田野里采摘芳兰,织为环佩。又画成了一双蛾眉,只怨恨这空谷之中,无人夸赞我手巧。古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弹断琴弦,知音也不曾来到。
年华悄悄地逝去,我的容颜已经衰老。河岸边开始涨水,芳草全被淹没了。我呼唤起屈子的魂魄一起高歌,无奈一阵阵松风吹过,不知不觉中天已破晓。
辛弃疾这一首词中的“九畹”、“兰佩”和“蛾眉”都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空谷”则是化用杜甫诗《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他在这一首词中模仿屈子,先用芳草织佩来修饰自己,再用画蛾眉致敬屈原名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
这是因为他在现实中,同样因为遭到“众女”的嫉妒,被弹劾打压。表面上看,这一首词唱的是美人寂寞无人赏,事实上歌颂的是孤忠遗世少知音。
原野那么广大,辛弃疾奔走于其间。采得畹中的芳草来装饰自己,象征他努力完善自己的品行。他通过“画蛾”,修炼自己到至善的境界。
他希望别人来欣赏他的品行,可是他发现自己被孤立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周围除了他,并没有旁人。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发出的呐喊一样,先贤和后来者,和他不处在同一个时代。
他弹着宝琴,苦苦地寻觅知音。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他内心非常痛苦煎熬。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衰老了,他还能继续坚持自己高远的理想和做人的品行吗?说实话,他自己都不知道。
江岸边的水势盛大,它又开始上涨了。这些江水象征朝廷中那些浑浊的势力和杂七杂八的声音,它们把岸边的芳兰全部淹没了。
作者担心江水浸染了自己的灵魂,于是呼唤起水中的屈原。这是他的精神偶像,他要和屈子一起高歌,一同起舞。
词人绝对不肯放弃自己毕生的信仰,他要在这幻想的世界中,与异代的知音屈原来一场对话。可惜老天连这样的机会也不肯多给,突然一阵松风刮起,天已破晓,让他连梦都做不成。
不知道是谁说过: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即使表面上你有很多朋友。
越是智商高的人,越是清醒的人,内心越孤独。尤其是像辛弃疾这样品性高洁的人,他在现实中的朋友本来就很少,所以他的内心远比常人来得孤独。
这种孤独导致他内心的痛苦,迫使他只能呼唤起屈原的亡魂,一起唱响千载遗留下来的悲歌。这种无奈的孤独感,简直让人心痛。
只不过想做一场梦罢了,可是现实太残忍,竟然连梦也不让他好好地做。读到这里,不能不让人为他一掬同情泪。
二、特立独行的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韬略,才华过人。当年曾向皇帝上“九议”、“十论”,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没想到却连番遭受谄媚之人攻击,多次被罢官。回归南宋四十余年,一大半时间都被荒废了。
在宋代以前,中国文人大多允文允武的。而到了宋代,文人基本上都成了文弱书生,而辛弃疾是宋朝残存的少数尚武的文人。
他文能安邦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二十出头就当上了义军领袖,是一位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剑客。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不像宋代普通文人那样优柔寡断。
他没有什么朋友,一方面是因为他品性太过高洁,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行事作风太强硬有关。
辛弃疾在湖南当安抚使的时候,大兴土木,积极进行军备活动,还组建了一支部队。朝中有人发现了,马上向皇帝报告,说他要图谋不轨。
皇帝固然不信他这种爱国人士会造反,但是依然下金牌制止他建军。可是他为了实践理想,收到金牌后秘而不宣,更加快了军营的建造工作,直至完成才公布。
他在江西当地方官时,赶上灾年,老百姓没有吃的,他就倾尽官家银器来赈灾。并且严令禁止奸商囤粮,违令就斩,结果得罪了很多人。
朝中那些偏安的大臣们本来就害怕打仗,可是辛弃疾偏要一再上书要求打仗。一边还开始创建军队和工事,谁敢和他做朋友呢?
一些馋臣乘机造谣说他要造反,又骂他为官严苛,是一名酷吏。又造谣说他敛财贪污,像一只饕餮侵占公家财产。
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进,朝廷中支持他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南渡壮志几时酬?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自己像廉颇一样衰老,问自己尚能饭否?
结果到了六十六岁时,他又再度因谗言被罢官了。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心情,他心里有好多话,却找不到对象倾诉,只有去找他的精神偶像屈原和杜甫去诉说。
结语
辛弃疾这一首词深得《离骚》的精髓,喻意高远,韵味悠长。全词多用比兴的手法,启发读者的想象。尤其是下半阙中唤起湘累的片段,更是深得楚辞三味,令人感觉震撼之余,不由得对作者本人产生深切的同情。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后再来阅读他的词作,很容易被他高洁的品行和遭遇打动。除了这一首词,他还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都同样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