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雨:盘点店儿街的那些小吃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151】
盘点店儿街的那些小吃
作者 | 张春雨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里讲到,乔致庸从南方贩茶,由长江-汉江-唐河水路至赊店上岸,再经由陆路北运。赊店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极尽繁荣,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古镇有历史,小吃亦闻名。今天就来讲几道令异乡游子念念不忘的社旗县著名小吃,虽然吃不着,看看也能聊以解馋。
一:烩面
赊店烩面,很多人说是源自方城烩面,未经考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俺是赊店人,觉得店儿街烩面不赖,解馋,更解烦。
①封闭市场北头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巴记烩面当数赊店炝锅烩面第一,老字号,口感棒,但环境一般。
②山陕会馆东隔墙的刘记炝锅烩面,另一种口味,他的糊葱花是很多回头客内心深处的印记,是比较不错的招牌,老字号嘛。
③挹爽门往北50米路东有家理想烩面可得劲,面很理想不必说,他家的凉调牛肉拼盘更理想,肉切得尤其薄,说薄如纸也不过分,调的口味像小时候吃桌的口感。凉调莲菜就更别提了,理想他妈哭半夜--理想死了,吃一片都不想放筷子。莲菜片儿很大,葱姜料酒老醋,浇了香油,老醋遇香油,吃起来木头儿。
④建设路豪圆家电路口西北角的原水塔烩面,当数店儿街高汤臊子烩面第一,烩面一捞,最好配上头汤,臊子一放,味道杠杠的。食客较多,有点聒噪,不过有那么点下馆子的感觉。
⑤上学时候,每到晚自习约9点,三两要好,人约黄昏后,溜出教室后门,顺着一高西门往北,到酒厂十字路口西南角有家鸡汤烩面馆,三个小媳妇,和面、下面、盛面各司其职,要三两,七毛五,汤多面稀,但味道鲜美,吃的正好。那年月,帝王般的享受!
多年以后回去寻找那道美味,可是已经人去楼空,低矮的砖瓦屋檐,上盖蓬草瓦松,木门木板依旧,街道窄窄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⑥新发现北高杆灯南100米老李卤肉往西300米路北有一家,据说是水塔搬来的,正宗,高朋满座,高高的长条桌,一碗烩面真实惠,够三个人吃,咋感觉像赊店人特能吃。羊汤烩面一会儿汤就被烩面吸干了,放了芫荽,汤也好喝,羊肉去年去的70一斤。好在你可以带走活好面的烩面皮,到家一拉就得,真方便。
⑦挹爽门往西300米路南宾馆东侧有家方城烩面,也是糊葱花,关键还有蒸碗,扣豆腐干、扣肘子、扣丸子······无所不能扣。
⑧烩面碗也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据传一来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二来河南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害羞,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变着法的给你添饭,唯恐怠慢客人。吃得满头流汗,一大碗烩面下肚,打一个饱嗝,擦擦汗,拍拍肚,苛求得劲!
二:浆面条和油茶
浆面条,河南传统美食,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吃。
也不用多说,山陕会馆门前的十字口,浆面条在通往老一小的公安街东南角。绿豆面条配上自制的酸菜,放上那么点腌芹菜和黄豆,爱吃辣椒的再放勺辣椒,酸辣酸辣的......(老板有点抠门,服务态度不很好)去年到今年去了几次不知道搬哪去了,寻隐者不遇。
油茶还在这个路口,在路口的西南角.跟浆面条相呼应,老字号,没得说。这次是去党校南门口东边喝的,和胡辣汤在一起。
三:火烧
老李卤肉门口有家专门配餐的火烧摊,火烧大,一摞摞滚烫,特色就三个字:酥、焦、香。
老一小附近的都不错,现在一小搬迁,这又恢复了古迹,叫火神庙了。最好的当数一小北面100米路口西北角那家,炕焦热火烧,外面酥脆,里面香嫩,加上串串真是小投资,大享受(注意:旁边路西卖糊辣汤的门口还有一家,跟这家相比要次点,并且还不加串)
一小正门口卖串跟火烧的那叫一个多哇,鱼龙混杂,不再叙述.请仔细挑选,一看二闻三摸四品尝(老板:我卖个火烧我容易嘛我 )
四:卤肉
①封闭市场北头的王眼睛卤肉店,正宗的卤肉.每到出锅的时候那个香哇!什么七里香、八里香的都不止!最欣赏的是:专门有人收钱,挺卫生的。看见过几次,去的不是时候,都没货。夏天时天长,一天煮七八百斤,第一锅晌午一两点钟出锅,黑了能卖到九点多钟。他旁边有家卖火烧的,因肉而火。
②县医院斜对着有条小道,离道南口不远,也就是蔚港中学门口那条路南边有家卤肉店.别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什么地,老板爱玩,每天就卤一锅,来晚了抱着老板的大腿哭着喊着也是木有。可见口味有多么地帅。胃口可能会觉得有点咸。
③文化局对门的北京酱肉店里面种类齐全,但是不是卤肉,全是酱肉,口味也相当好,就是稍微贵些!
④我每次回去顺路买北高杆灯往南100米路西那家,老李卤肉,老板娘很精明,忽闪忽闪俩大眼,胖胖的,眼疾手快,最近发现接班的可能是他女儿,更漂亮!每到中午,香喷喷红艳艳卤肉出锅,买两个肘子。老李卤肉比王眼镜出锅早一两个小时,这里头的商业秘密,你猜。
⑤老一高西门出来往北来,门朝北原来有个老头专卖火烧夹肉,一块钱一个,香个半死!据说老头去世,手艺失传。
五:蛤蟆腿
朝鲜小菜蛤蟆腿,可别小看,做得好比啥都好吃。
我只推荐一家:长虹桥路北滨河路一直向西走到头,切记,最最最最西边的那家。麻辣蛤蟆腿,酱闷蛤蟆腿,干炒蛤蟆腿,口水都出来了 。
说起这道小菜,三轮车上架这个玻璃或者塑料布架子,十几种酸辣小菜随你挑选,二两赊店二曲,这就是生活。
朝鲜小菜也是店儿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口感纯正无二,闭上眼尝一口就能分辨得出来。这种小菜工艺简单,出摊容易,广受欢迎,如今想来,县城小吃养活了多少人啊!
六:胡辣汤
赊店一小的阳光老师前段时间写过一篇《老摆家胡辣汤》,已经把店儿街胡辣汤的前世今生说个通透,特色一览无余,我这说多了也是废话,只简要回忆一下老一小南头那家。
30年前,卖汤的是个老汉,四五十岁年纪,圆圆胖胖面色红润,半截油听,上面坐个大铝盆,红色汤汁隔壁千家醉。我上学那阵儿,早自习前起五更跑步到那花两毛钱可以喝一碗。
有时候看着那盆汤特想吃块粉皮,那老汉使木勺子在盆里快速捞,那块粉皮滑的跟泥鳅样,偏不往勺子里去,反复之间,看得急人。
近几年回老家总要去那找找当年的感觉,问半天,盛汤的换成了当年那老汉的儿媳妇。我问她:老汉儿哩?她头也不抬:老了,搁家歇住哩!我听别人说老汉偏瘫了,不知真假。如今的汤感觉有点稀,味儿寡淡了些,可是昂弟说木咋变,还跟当年一样。一晃好几年不回老家了,很怀念胡辣汤的味道。
这家胡辣汤南侧,有一家羊肉大葱小笼包,一屉一屉摞十来笼,热气腾腾。早上早点去,要一笼,十来个吧,咬一口,滋滋冒油,香到脑门后。
赊店的美食还有很多,一般来说,撑起门面,就说不出来谁家的不行。赊店的小吃香、鲜、咸,擅用汤。羊肉汤、骨头汤、鸡汤······各家有各家特色,就看你喜欢谁家口感,人家卖的是回头客。
比如我就专门喝一小南门的那家胡辣汤,习惯了。烩面吃水塔的,卤肉王眼镜,煎饼片是山陕庙东墙外那家拉架子车的,浆面条也是那个地方。
七:焦鱼马虾
店儿街的焦鱼马虾其实不算小吃,一个走街串巷的,也不成啥气候,不光外地人不知道,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它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30年前我在一高上学,上午八九点钟闻见的是来自酒厂开锅的熬包谷糁味,沁人心脾,不知不觉就饿了。后半晌四五点钟听见的是从马神庙街自西向东的叫卖声“焦鱼马虾······”我的大脑里最先绘成图的,是一个中年男人骑一辆二八大车,后座一边一个大铁笼子,盛满了油炸的黄兰兰的鱼虾。不知不觉口腔湿润起来,摸摸自己瘪瘪的口袋,一忍再忍。以至于习惯成自然,强大的条件反射功能最终归于失效。
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这个骑车的男高音还在叫卖,乐此不疲。印象中街上其他的小吃似乎并没有叫卖,唯有这个焦鱼马虾是停留在我脑海一辈子的记忆。
八:砂锅面
山陕会馆后面老电影院(现在拆迁)东北角的穆斯林清真饭店里的砂锅烩面和炝锅烩面也值得推荐,正宗的清真菜和羊肉汤,口味很不错,烟酒都原价。门口的烧鸡,牛盘肠,兔肉,羊蹄也很正宗,是个大众消费,吃饱吃好。觉得高中上了三年学最值得回忆的,就是这个地区的烟熏火燎。
最热火朝天的,要数老电影院东侧回民一条街。街西侧一溜排开全是砂锅,食客多是选择砂锅面条,我和昂弟是这里的常客。砂锅在灶上被煤火热烈地烤着屁屁,锅里水深火热,一把面条转眼赴汤蹈火,一通煮,面条吸足了羊肉汤,条条闪亮,自豪地被食客端走,为厨师换得两块钱的回报。
砂锅保温,往往面条吃尽,汤汁喝完,锅仍然炙手可热。后来电影院拆迁,不知道回民街搬哪去了,砂锅烩面还有没有。
这篇小文写于数年前,主要是为了回忆当年在县城上学时的过往,文中内容未再经认真考证,已经无迹可寻的,就当做年久失修的古玩,看看就好。有的感慨是我新加的,想必会激起你的共鸣,不足之处肯请不吝赐教,就在文末留言指正为盼。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