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湖北的省城不仅在武昌,西部一个偏僻的县城也可以说是

今天的湖北省十堰市所属的区域,在明清时是属于一个叫做郧阳府的行政区域管理,府与郧县同城而治,府治和县治的所在,位于今天十堰市郧阳区城区南部丹江口水库淹没之下的位置。2014年9月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的时候,可能也是想找回郧阳府当时的荣光吧。

今天的郧阳区

明清时的府,是省与县之间的一级政区,如果拿今天来比对的话,就相当于今天地级市。那到这个郧阳府仅仅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它又有什么“荣光”呢。

明清的郧阳府可不仅仅是普普通通一个府那么简单。特别是明朝,郧阳府治还同时作为巡抚、行都司两个相当于省级机构的驻地。即便是清朝取消了都司卫所制度,也还当作巡抚的驻地。

清朝郧阳府管辖范围

明朝对地方管理在省级层面采取“三司”制度,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

都指挥使司即是明朝特有的都司卫所制度中的指挥机构。都司卫所制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算得上是一种军管型的政区。都司卫所为三级制,即都司——卫——千户所,与政区层级相似。都司是与布政使司相对的省级机构,卫则是与府、直隶州相对应的二级机构,所则是与县级相对应。都司所辖区域一般和布政使司相对应,而在几省交界、形势复杂、军事压力大防区广、原有体系指挥不灵、缺少地方文官行政体系等地方则设置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其品级和管理体系和都司一样。

明朝布政司和都司、行都司结构对比

湖广行都司是明朝最晚设立的一个都司级军事机构,大致管辖着湖广布政司的北部地区。这一带因是湖广、四川、河南、陕西四省交界之地,并且多为山区,面积广阔,行政管辖鞭长莫及,在元末成为流民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流民抗争此起彼伏,官军疲于应付。为加强控制,于成化十二年底割襄阳府西部开设湖广郧阳府,同时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其辖区范围最广时候,长江以北除黄州卫、蕲州卫、沔阳卫仍属湖广都司外,其他地区均由行都司控制。并且四川布政司范围内的瞿塘卫、忠州所也划入湖广行都司。

明朝的湖广行都司范围,红圈为驻地郧阳府

另外,在民政方面,明朝朝廷也下了相当大的力气,成化元年为管辖这一带的流民,设荆襄抚治后改为郧阳抚治,抚治范围为:湖广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各州县,河南南阳府各州县,四川夔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共辖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

某个时期的郧阳抚治范围

清朝顺治二年七月,沿袭明制继续设郧阳抚治,控制四川、河南、陕西、湖南四省交界区域,于康熙三年四月裁撤。但后来受吴三桂叛乱影响,郧阳一带出现反清势力,为此又于康熙十五年五月复设,到康熙十九年二月裁撤裁。

清朝的郧阳府城

为何明清时都不约而同地非得在郧阳府治作为行都司、巡抚的驻地呢?清代学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中对此进行了解答:

自陕西兴安到湖北襄阳共计一千三百里,郧阳为适中,府城依山傍水形势巩固。东近襄樊,西边兴汉,南接武当,北达商洛,扼雍梁之门户,为秦豫之咽喉,实荆襄之屏藩也。

郧阳不仅位置适中,还是四省之间的门户和咽喉,把府治以及行都司、巡抚的驻地设置在这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这里深入内陆,又有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就把郧县南部的十堰地区作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的集中地,除第二汽车制造厂外,还开展了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总后所属军工企业等建设,此外在附近还建有丹江口汉江水利枢纽工程。

清朝郧县舆图里的十堰保

十堰也正是凭借着这些项目的建设,汇聚了众多的建设者、工作者大军,形成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城,后来十堰从一个小小的集镇逐步成为县级市、省辖市,1994年10月22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将原郧阳地区所属各市县划归十堰市管辖。

两郧专区、郧阳地区、十堰市的演变过程

至此,自设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郧阳府,在经历了民国初的废府存县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设立和明清郧阳府管辖范围差不多的陕南行署两郧专区,又历经湖北省郧阳专区、郧阳地区等行政区划名称的变化,以郧阳为名的地市级机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十堰市的县级郧阳区。

上个世纪60年代末郧县的卫星图,部分城区已淹没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