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客家围---马市镇篇---红梨村与涝洲水村
紧接着,沿省道244开往马市镇的南边。
第一站是红梨行政村,先看塘梨坑围楼。同样得益于土坯房的拆除,塘梨坑围很容易地乍现眼前。塘梨坑围楼,砖围,建于民国年间,平面呈正方形,尺寸估计在11*11米,五层,高约14米。歇山式屋顶,叠涩出檐,四角飞翘,四个转角皆设角楼。
墙身下面四层每层开三个窗孔,两侧一字型窗,中间正方形窗;顶层仅在中间开一圆孔。
角楼窄面所开红石一字型和桃形窗。
造型美丽的砖叠涩翘角飞檐,百看不厌。
只可惜绕着围楼走了一圈,并没找到大门,都已经被包围起来了。塘梨坑的僭建还没拆清啊。
只有从稍远处才可看到屋顶形状,歇山顶已经基本倒塌。
塘梨坑围其实是其三次来始兴补的课。稍南点就是红梨行政村的大安坪古村落,一个省级传统村落。这是第一次来的时候看的,天气状况一般,多云。
围楼下面两层开一字窗,三层菱形窗,四层青砖砌长方窗,顶层为红石长方窗。
角楼以红石梁出挑,同样设红石铜钱形漏窗。
转了一圈,来到围楼正面。以前看资料图片时,竹苞松茂围边上是有一口池塘的,不知怎么竟然被填掉了,有点大煞风景,可惜了...
正门以巨大红色砂岩石块砌筑,上方字匾刻双勾行书“竹苞松茂”四字,字体清秀有力。
落款有“大清咸丰十一年”字样,表明该围建造时间为1861年。
村前修整一新的草坪,有古树、古井,后面就是大安坪古祠堂--松阳堂,深达六进,属于赖姓人。
拉近点,这才看清土砖楼转角处设有两座角楼,原来这就是我来蛇窟寨要寻找的围楼--于斯万年楼。
祠堂大门。
沿着外围道路直奔主题。
一片土红色的土砖房,高低错落,倒也别具韵致。我深刻怀疑,这些土坯房之所以没被拆除,很大可能就是沾了围楼的光。
按照牌子的介绍,蛇窟寨村居民为余姓,明朝天顺年间由顿岗镇迁居至此。村子坐落于澄江河西北岸,依山傍水,地形就如一条青龙藏在窝里,古称“青龙寨”;后将龙说成了蛇,遂成了“蛇窟寨”。原来如此,当真是龙蛇不分啊...
角楼以红砂岩石梁出挑,上覆泥砖,侧面开十字窗,外面原以白灰找平,估计是考虑角楼凸出来,可以防止雨水侵蚀。
墙身所开窗孔皆以红石雕成。
墙身转角处以巨大红石条加强,围楼正面卵石基达两米高,与大门齐。
围楼前还有古井一口。
大门以巨大红石条砌筑成拱券门,上方字匾阳刻“于斯万年”四字,期望长长久久。
落款有“民国十五年丙寅岁”字样,即1926年。介绍牌居然写成民国十一年,这就有点尴尬了...
什么仇什么恨,至于这么对待阿牛么...
古井井圈是青砖砌筑,外面抹平而已。
一边大方窗,一边开小孔...
屋顶采用悬山顶。这么大的出挑,完全就是考虑泥砖较差的防水性能。
再看一眼这奇特的泥砖围。
看完了红梨村围楼,再往南就是涝洲水村地界了。从蛇窟寨出发不足二公里,来到了涝洲水村雷屋大树坪。雷屋雷屋,顾名思义,大树坪这里是雷姓人聚居地,而且还是畲族的。雷姓是畲族的一个重要姓氏,以后有机会会探讨到。村口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不认真看很容易忽略掉树荫中的围楼。
来到围楼正面。土砖房还没拆除,十分影响观感。正面可见该围三层,下半部分为卵石砌筑,上部为砖砌,是一个砖石混合的围楼。大门上方青砖砌一字孔,其余窗孔皆为红石雕制。
大门为巨大红色砂岩石条砌筑,上镶红石字匾“竹林别墅”。
正面墙体上端两侧各设一个角楼,红石梁承重,上部为砖叠涩。
大门完全由红砂岩打造,分内外两层,外拱内方,总厚度达1.5米。
“竹林别墅”四字,字体圆润、饱满。
门闩孔。
里面是一个两进一天井格局,现做祠堂用途。很难估测是否以前就一直如此?
祠堂两侧还各有一个天井。
山墙上的红石圆窗,内侧还设有木门。
从里往外看,怎么只有两层了?
侧面天井与厢房,有楼梯可上二楼。
上了二楼。从残存的山墙可以看出,竹林别墅前后两进采用坡屋顶,侧面以卵石山墙连接,并设有瞭望射击孔。
角楼部分,现在你就明白正面看到的三层楼怎么来的了...全楼也就是正面三层,估计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御。
出来外面,山墙部分就很明显了。
围楼底部墙角以红石条、上面则是青砖镶边加固;角楼下面红石梁承挑,上部青砖建造。整楼就是正面部分最高,三层,高达8米;围楼尺寸大约为宽19米,进深21米。
所以一定要强调天气条件。图中红圈,就是本牛村口瞟了一眼的新发现。
祠堂大门,很有点古村落总门楼的意思。
简陋的三进两天井。
大龙窝村也是泥砖房为主。
下面每层泥砖之间还夹有木板,一种特殊的加固方式。
一番曲折之后,终于看到大龙窝围楼一角。
砖叠涩的重檐,脊角饰以鳌鱼尾,外观还是十分清秀滴。
待到了围楼后方,这才看清,大龙窝村其实是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围楼也是在半山位置。
该围是砖石围,楼高四层,底层以卵石筑基,上面三层为青砖砌筑。墙身镶红石一字窗、方形窗;四角设炮楼,红石梁,开十字孔。整座围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1米,高约13米。
屋顶应该为歇山式。上面冒出来的若干小树,说明屋顶已经不复存在...
围楼大门为巨大红石条砌筑的拱券门,上有红石字匾阴刻“风仪来朝”四字。
字匾落款有“民国十二年秋月立”字样,建造年份定格在1923年。
大门内部同样是两层,外拱内方,厚达1.2米。
如预测一般,里面空空如也。坍塌的墙体中间,可见内外砖墙之间,还夹杂着一层泥砖,客家人所谓的“金包银”了。
能够回味的也就是这些内部构造的细节了...
照例,先看了一下祠堂,经过一些民居。
终于来到适才看到的房子侧面。
形状极不规则的外墙,青砖与卵石混搭。
这家大门可就比较讲究了,门联“满架图书都是当时孝弟(悌),盈庭草木莫非只种芝兰”,横批“树馨”,无不昭示主人家的良好家风。
锅耳门楼居然还在外侧。
这就是围楼正门,红石柱镶边,青砖砌筑的拱券门;内设长方门洞,红石门框。可惜大门紧锁,不得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