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爱恨蛤蟆坪(十五)·连载58 || 作者 南岳
第二天,金石湾的头条新闻都是有关二牛家的:头条头版是“韩家的老四回来了!”,“韩家的四少爷回来了!”,人们争相传告,并议论纷纷,年轻一代都一头雾水,不知道韩老四为何许人也,以为韩老三就只他弟兄一人,都懵懵懂懂地问老人,刘志强大等一群花白胡子的老者们,则脸上露出历经世事,阅尽沧桑的孤傲,在年轻人面前卖弄道:“哼!你们娃娃都晓得个啥?哼!想当年,我们都和四少爷一起摔过跤,练过拳,小时候一起在金石河里抓过癞蛤蟆,一起耍过社火。民国三十年,四少爷军校毕业回来时,啊呀呀!那派头,啧啧啧!正儿八经的军官!昂!那是咱们金石湾出来的人才!如果不是改朝换代,干到现在,肯定是将军!你们年轻人看不起我们老汉,给你们吹一下,我们经过的,你们都没听过,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都多,你们都还诈诈唬唬的,哼!过了几个二月二,打了几次灰簸箕!”一个老汉“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笑道:“那时候正月里耍社火,韩老四年龄小,可爱引狮子,社火头不让引,就把他家的肉丸子偷来,给大家每人分几个,大家都给社火头说情,就同意引一阵子。想起那时候真的好!”“就是,那时咱们想吃肉丸子了,就不让韩四引狮子,灵地很,肉丸子就来了,哈哈哈!”一个老者也笑着回忆说。的确,这个四十多年杳无音讯的金石湾人,早已淡出金石湾人的记忆,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中早已消失。如今冷不丁的突然来到家乡,人们倒感到惊讶、奇怪!见过韩老四的一些老人,从迷茫遥远的记忆深处,苦苦钩寻当年雄姿英发的韩家四少爷的形象,当年最后一次离家时,一身军官服,英俊神武,精神焕发,所有人都交口称赞,纷纷议论:韩家人祖上积了阴德,祖坟冒青烟了,韩家四少爷此一去是做军官去了,将来金石湾会出将军!如今韩老四回来了,不知是何模样?小时候和韩老四一起玩耍过的玩伴,有的已撒手人寰,在世的已都是半大老汉。这些老头一早晨起来,熬着罐罐茶,口里吮吸着烟瓶嘴子,开始深思熟虑:原来计划今天去青龙山一边看社火,一边用牛骨头捻胡麻毛线,一边和几个老头子谝谝闲传,如今决定不去了,一来听说韩老四回来了,一定要看一看去,二来听说明天二牛和巧巧结婚,今天请房下,接纸,上正下腊月的,得恭个喜,凑凑热闹,沾沾喜气。这些老头们喝罢茶,跳下炕,一手攥着旱烟锅,一手拖着孙子,都不约而同的到二牛家来。不多时,二牛家不大的院子里便挤满了人,总管刘志强指挥庄间房下搭帐篷,搬桌子板凳,还吩咐灶上的做饭,准备照应房下,吃罢饭要接纸,帖对联,安排明天的活。韩老四坐的房子里,早已挤满了人,众人都和韩老四寒喧。多年不见,韩老四其实是认不得一个,只有老汉们自我介绍,说出各自的乳名时,韩老四才慢慢从似乎冻结的记忆里消溶出一点印像来。老汉们屁股后面的孙子,则时不时把头探到他爷爷的侧面,偷着看一眼韩老四,马上又把头缩回去,藏在身后。门框两边不断有小孩子把头探过来,往里瞅,孩子们听说有个军官回来,又害怕,又好奇,所以都争着偷窥,想见识见识军官是什么样子。真个是:快到中午时,韩老五和韩老六接纸来了,一进门就觉得气氛有些蹊跷,及至进到屋里,经众人介绍,才知道昨天来了韩老四,惊得二人目瞪口呆,相抱而泣,悲喜交集,感叹万千,唏嘘不已。众人都乘机叫好,称道韩家人今年新春伊始,亲人团聚,双喜临门,是好兆头!到了下午,庄间房下都基本到齐,二牛家过喜事的气氛越来越浓。任何人事总是良莠不齐,含有矛盾和对立面,正如金石湾人所说:十个羊一搭,总有一两个馋羊。对二牛结婚象模象样的做法,以马聚宝,栓锁等为代表的一群人,难免说三道四,嗤之以鼻,暗中讥笑道:娶了个两三嫁的寡妇,还操操办办的,就悄悄地到一搭睡去,还过事情,装鳖不象个癞蛤蟆。真是丟人现眼,不知羞耻,这韩家人把先人亏了!甚至连金石湾的人都辱死了,把大家的脸都腆光了!接新媳妇的工具,大慨好像随交通工具的不同而不同,如坐轿的,骑马的,骑驴的,坐车的,不尽相同。金石湾的庄农人,接新媳妇过去一直就用毛驴,要体形好、威武雄壮的叫驴为上,忌讳用草驴、骟驴,严禁用骡子,这是过去,已经过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从有了自行车,接新人的工具也随之改变。七十年代后期,如果谁家接新人,用前面挂着大红花的自行车驮来,那就是最时髦的,最现代化的,最紧跟时代潮流的,最令人羡慕的,那简直就是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如果还有人用毛驴驮新人,不但本人觉得特别没面子,新人觉得非常委屈,别人也会大肆讥笑你太落后,土得掉碴子!因这诸多原因,去驮巧巧的必须是自行车,八十年代后期了,总不能还牵一头毛驴去接吧!一清早,二牛就在自行车手把的正中间,绑了一朵大红花,在后座上放了一条新毛单子。刘志强算是大媒人,再去一个韩家的长辈韩老六,三人出发去巧巧家,像模像样地去引亲。八点时,新人接回来了,震耳欲聋的炮响过之后,二牛把巧巧抱进了大门,放在香案前。一群熊孩子追赶着跟在后面,大声喊叫:看香火的老者,赶紧传过香火,二牛跪在祖先香案前开始烧香磕头。作者南岳,本名南衡山,甘肃会宁人。一九九二年首次在报刊发表作品,后长期搁笔,近两年又间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