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一笔一画都很理性 一色一墨都有思考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重播 请刷新试试

艺术家简历:

喻建十,1959年12月生于天津。

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级教学名师。

全国美协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全国书协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自幼从外祖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颂余学习书画,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公派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日本明海大学,2003年底回国任教。

上下求索寻变途 不改初心向高标

在一次讲座的互动环节中曾被听众问到我的斋号—“不动容斋”的由来,仔细想来,近年来我确实经常在书画作品上使用“不动容”、“不动容斋”的款题或印章。这个斋号的启用是在我五十岁过后的事情,若追问为什么,则实在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许多身外之物越来越看得淡然所致。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容易“动容”。环视我们的周边,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者有之;为了琐碎小事,大打出手酿成惨祸者有之;为了博取功名,置德行良心于不顾者更有之。若问之所以使之然?恐怕与当下社会整体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在我年届五十之时,在已有的“小易简楼”之外,又起了一个斋号,是为“不动容斋”。其意在表明自己当下的追求。

《瑶田银海》

诚然,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一定的修养与修为的。虽说时时以此自省。但是当一些功名利禄等诱惑在拷问自己的良心时,确实需要定力与恒心的。不可否认,我身为凡人,也曾有过动摇,但扪心自问,回顾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一直以此为目标在努力践行,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接近“不动容”。究其原由,恐怕还与我的生长环境与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云梯万丈寻真至》48x179cm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的影响,在我幼小时期就根植了与世无争的情愫。不与人争锋,凡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行为准则,这个特性在有的人看来,或许显得窝囊显得无能,但是也正因为我缺少如旁人那般迫切的欲求,所以即便遇到一些磕磕绊绊一些曲折不顺,也就少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历史上的先贤达人始终是我仰望和企及的高标。为此,上世纪90年代,我的外公,书画家王颂余特意为我书写了一副对联——“不激不厉,亦刚亦柔”,此后,我便以此为座右铭,力避戾气、怒气,远离痞气、奴气。温良恭俭让,不以物伤,不以己悲,随处做主,从容不迫,就这样逐渐成为我的人格追求目标。

《月夜》 68x68cm

虽然,我自从成年后,伴随着阅历和学识的增加,所谓的旧式文人情怀也在不断地滋生,而真正对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因为一个机缘的巧合,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公派到日本留学期间的所见所感。

《劲松有本性》

对我而言,30至40岁在日本的十年间,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受到的影响远大于书画技艺上的影响。那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内人们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意识日渐高涨,只问结果不计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推崇。相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却又浮躁张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逐渐贫瘠的国内现状,日本社会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沉静与生活的平和。即便是平民阶层,也是以一种坦然淡然的姿态面对生活。在我们有些人看来或许会觉得他们缺少雄心壮志没有奋勇争先没有惊鸿一瞥,而他们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平平淡淡过一生的境界。正是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启动了我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基质,所以很快就获得了思想上的认同。

《山中气象》

由此,我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也就随之产生变化。明快轻松从容悠闲、平静祥和恬淡幽玄的境界追求,也就成为我那个时期的探索方向。这类作品不仅为我当时内心世界的写照,也得到日本人的高度认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引发了欣赏者的共鸣。可惜的是那时的画作几乎都已不在我手中,也没有留下图像资料。

《山从云面起》48x179cm

2003年底,我听从学校的召唤又回到了天津美院。当面临再度融入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社会时,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然成型的我来说,内心是有一定隔阂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快就被一些朋友们评断为天津美院江湖指数最低的一人。此说虽不乏调侃意味,但也确实反映出我对时下社会的不适应。而这种疏离感也就从作品中的到某种折射。在继续此前境界追求的基础上,此阶段的画作中又会透露出些许空寂清冷、静谧幽旷的意求。从《明月如霜》中即可多少感受到那种既不擅长也不愿意委身于江湖社会的孤高与寂寥的内心诉求。

《悬崖苍翠云水心》

年届五旬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淡然淡定之心益发增强,一种从未有过的释然于怀感觉油然而生,真个是舒服舒展又舒畅。通达的心境再次带来画境的变化,清新、清爽、清静,就是人们对我当下画作的新评语。此言是否得当姑且不论,与前些年的作品相比较,所给人的审美感受迥然不同却是事实。虽然从大的格局上看,竭力追寻萧散超逸的审美价值的取向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在意境塑造上确实可以看出某些不同。比如,形式语言对比被减弱,画面色彩更趋清淡,笔触变得放松许多,技法与形体塑造上呈现出回归古典的迹象,力图追寻元人笔意与画境。反映了我当下对闲逸散淡、平和悠然、从容不迫的主体意求。

《平湖新雨过》

中国人说的“画如其人”也好,外国人说的“风格即人”也罢,艺术作品的最终表现确实是作者人的外显,从我自身的事例即可看出,心态的变化直接左右著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无法隐瞒无法遮盖。同时,在画品形成过程中,文化品性和修养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所以,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激不厉,亦刚亦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不仅是我目前及以后的行为准则,也是我自省自修的目标。由此也可以想见,若将这样的心态注入笔端,自然也就不会有恣肆张扬剑拔弩张的笔调显露。现如今艺坛鱼龙混杂,自吹自擂,语不惊人死不休者有之;拜码头串大宅门,狐假虎威者有之;动辄就立山头,标新立异,不择手段地博取社会关注度者亦有之。但于此道我既不擅长更无心效仿,默默地潜心于瀚海艺田的遨游与耕耘。在独乐乐的基础上与人乐乐,谁又能说这不是艺术的本真之所在呢。

《明月如霜》138x78cm

常言道:酒好不怕巷子深。我对这句现在已经很不时髦的经典话语笃信不疑,因为我相信浮躁的社会终归会有回归平和的一天,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判断与价值判断终归会回归对艺术品本身的关注。正因如此,我仍将一如既往,不为世风所动,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和朋友对我的关心。

《绿崖烟霞》70x139cm

浮名终是累,有麝自来香。

(文/喻建十)

喻建十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