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理想生活是怎样?《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可借为理想生活之说明。儒家哲学所求之理想生活,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是极高明之意;而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乃是中庸之道。所以这种理想生活,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不即不离”,用现代的话说,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
理想和现实本来是相对立的。超越日常生活,和即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之中,也是对立的。在中国旧时哲学中,有动静的对立,内外的对立,本末的对立,出世入世的对立,体用的对立。这些对立,简言之,就是高明与中庸的对立。儒家所要求的理想生活,即在统一这种对立。“极高明而道中庸”,中间的“而”字,正是统一的表示。但如何使极高明和中庸统一起来,是中国哲学自古至今所要解决的问题。此问题得到解决,便是中国哲学的贡献。
“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
境界是什么?这里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何在?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不同者只一点点。照生物学讲,人也是动物之一。人要饮食,禽兽也要饮食;人要睡觉,禽兽也要睡觉,并无不同之处。有人以为人是有社会组织的,禽兽没有,这是人兽分别所在。可是仔细一想,并不尽然。人固有社会组织,而蜜蜂、蚂蚁也是有组织的,也许比人的组织还要严密。所以有无组织,也不是人兽不同之点。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然而人与禽兽所异之几希何在?照我的意思,是在有觉解与否。禽兽和人同样有活动,而禽兽并不了解其活动的作用,毫无自觉。人不然,人能了解其活动的作用,并有自觉。再明显一点说:狗要吃饭,人也要吃饭,但是狗吃饭未必了解其作用,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无非看见有东西去吃。人不同,能了解吃饭的作用,也能自觉其需要。又如蚂蚁也能出兵打仗,可是蚂蚁不明白打仗之所以然,它之所以出兵打仗者,不过出于本能罢了。而人不然,出兵打仗,能知道其作用,有了解也有自觉。这是人与禽兽不同之点。
自觉和了解,简言可称之为觉解。人有了觉解,就显出与禽兽之不同。事物对于人才有了意义。觉解有高低之分,故意义亦有多少之别。意义生于觉解,举例以明之:比如现在这里演讲,禽兽听了,便不知所以,演讲于它毫无意义。未受教育的人听了,虽然他了解比禽兽为多,知道有人在演讲,但也不知道所讲的是什么,演讲于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假使受过教育的人听了,知道是演讲哲学,就由了解生出了意义。又以各人所受教育有不同,其觉解也有分别,如两人玩山,学地质者,必鉴别此山是火成岩抑水成岩;学历史者,必注意其有无古迹名胜了,两人同玩一山,因觉解不同,其所生意义也就两样了。
宇宙和人生,有不同的觉解者,其所觉解之宇宙则一也;因人的觉解不同,意义亦各有异。这种不同的意义,构成了各人的境界。所以每人的境界也是不相同的。这种说法,是介乎常识与佛法之间。佛家说:各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如众灯明,各循似一”。一室之中有很多的灯,各有其所发的光,不过因其各居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个光。但以常识言,此世界似无什么分别,各个人都在一个世界的。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各人的境界虽然不同,但也可以分为四类:
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在其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并不了解其意义与目的,无非凭他的天资,认为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了。如入经济系的学生,他是认为对经济有兴趣,岂不知道读了经济有什么好处,这是由于顺才。再如入经济系的学生,亦有因为入经济系人多即加入的,原无兴趣关系,更不明白益处所在,看见大家也去了,这是由于顺习。
《诗经》的诗是当时的民间歌谣,作者未必知其价值如何,只凭其天才而为之,也是由于顺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不知作息之所以,也是由于顺习。他如天真烂漫的小孩,一无所知,亦属自然境界。高度工业化的人,只知道到时上工退工,拿薪水,也可以说是自然境界的。自然境界的人,所做的事,价值也有高低。而他对于价值,并不了解,顺其天资与习惯,浑浑噩噩为之而已!
二、功利境界
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图谋功利的人,对于行为和目的,非常清楚,他的行为、他的目的都是为利,利之所在,尽力为之,和自然境界的人绝然不同,其行为如为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是提高个人的地位,皆是为利。为利的人都属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在其中的人,其行为是为义的。义利之辨,为中国哲学家重要之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这个分际,也就是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有人对于义利的分别,每有误解,以为行义者不能讲利,讲利的不能行义。如修铁路、办工厂都是为利,儒家必以为这种事都是不义的。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有人以为孔孟之道,亦有矛盾之处,孔子既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则孔子就不应该讲利。但是“子适衡,冉由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这不是讲利么?孟子见了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足见孟子是重仁义的,但是他贡献梁惠王的经济计划却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都是讲利的,和仁义是否有矛盾呢?不过要知道,利有公私之别,如果为的是私利,自然于仁义有背,要是为的是公利,此利也就是义了。不但与义不相背,并且是相成的。程伊川亦说:义与利的分别,也就是公与私的不同。然则梁惠王所问何以利吾国,这似乎是公利,为什么孟子对曰,何必曰利。殊不知梁惠王之视国,如一般人之视家然,利国即利他自己。这就不是公利了。总之,为己求利的行为,是功利境界。为人求利的行为,是道德境界。
一个人为什么要行义,照儒家说,并没有为什么,如有目的,那就是功利境界了。据儒家说,这种境界里的人,了解人之所以为人,认识人之上还有“全”——社会之全。人不过“全”之一部分,去实行对于“全”之义务,所以要行义。这事要附带说明全体和部分的先后,二者究竟孰先孰后,论者不一。以常识言:自然部分在先,有部分,才有全体。像房子,当然要先有梁柱,架起来才能成为房子。梁柱是部分的,房子是全体的,部分在先,似乎很明显。然而细细研究,并不尽然,假使没有房子,梁也不成其为梁,柱也不成其为柱,只是一个大木材而已。梁之所以为梁,柱之所以为柱,是由于有了房子而显出来的。这样讲来,可以说有全体才有部分,则全体在先,亦不为无理。
孔孟亦说人不能离开人伦,意亦全体在先。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其意是:人必须在政治社会组织中,始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否则不能成为人,无异一堆肉,俗谚所谓行尸走肉而已。正像桌子的腿,离了桌子,不能成为桌腿,不过一个棍子而已。所以个人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替社会服务。但也有人说: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社会是压迫个人自由的。可是在道德的观点来看,便是错误。如果认为社会压迫个人,主张要把人从社会中解放出来的话,无异说梁为房子所压迫,应予解放;但是解放之后,梁即失了作用,不成其为梁了。
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在其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天即宇宙,要知道,哲学所说的宇宙和科学所说的宇宙是不同的。科学的宇宙,是物质结构;哲学的宇宙,是“全”的意思。一切东西都包括在内,亦可称之为大全。在这种“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我要离开宇宙,也不能问宇宙以外有什么东西,因为这个宇宙是无所不包的。天地境界的人,了解有大全,其一切行为,都是为天地服务;照中国旧时说,在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在功利自然境界的人,那就是我们这一群了。
境界有高低,即以觉解的多寡为标准。自然境界的人,其觉解比功利境界的人为少。道德境界的人的觉解,又比天地境界的人为少。功利境界的人,知道有个人;道德境界的人,知道有社会;天地境界的人,除知道有个人、社会外,还知道有大全。不过他的境界虽高,所做的事,还是和一般人一样。在天地境界的人,都是为天地服务,像《中庸》所说:“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并非有呼风唤雨移山倒海之奇能。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要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天地之化育。如了解其是天地化育之化育,我们的行动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否则,即为天地所化育了。像禽兽与草木,因为它不了解,所以为天地所化育了。人如没有了解,也是要为天地所化育。圣人固可有特别才能,但也可以做普通人所做的事,因为他有了解,了解很高深,所以所做的事,意义不同,境界也不同。禅宗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如今公务员如果去担水砍柴,意义也就不同。因为他的担水砍柴是为了“抗战”,并不是为生活。妙道即在日常生活。如欲在日常生活之外另找妙道,那无异骑驴觅驴了。
总而言之,圣贤之所以境界高,并非有奇才异能,即有,亦系另一回事,于境界的高低无干,无非对于一般人的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圣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他比一般人对于日常生活的了解为充分。了解有不同,意义也有了分别,因而他的生活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所谓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会地位里所应该做的生活。照旧时说法:就是为臣要尽忠,为子要尽孝。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每个人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他应该做的事。圣人也不过做到了这一点。
有人这样说:人人每天做些平常的事,世界上没有创作发明了。也有人说:中国之所以创作发明少,由于儒家提倡平常生活,因而进步比西洋差。其实这个批评是错误的。圣人做的事,就是一般人所做的事,但并没有不准他有创作发明,每个人站在岗位上做其应做之事,此岗位如果应该有创作发明,他就应该去创作发明,我们并没有说一个人在岗位上做事不应该创作发明的。
以上所说的四种境界,不是于行为外独立存在的。在不同境界的人,可以有相同的行为,不过行为虽然相同,而行为对于他们的意义,那就大不相同了。境界不能离开行为的,这并不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里边应该做的,圣人一定去力行,圣人所以为圣人,不是离了行为光讲境界。
不然,不但是错误,而且是笑话。比如父母病了,我以为我有道德境界,不去找医生,这不是笑话么?要知道德境界是跟行为来的。没有行为,也就没有境界了。人的境界即在行为之中,这个本来如此,“极高明而道中庸”者,就是对于本来如此有了充分了解,不是索隐行径,离开了本来,做些奇怪的事。

精品课程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文化的真精神

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当代的史学大家

一本《万古江河》振奋了低迷的汉语史学界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万古江河》、《西周史》、《中国文化的精神》等书

我们特别请到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来为我们做总序部分的精讲,他会为我们树立一个整体的观念,让我们看见内与外、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
课程特色

一个过程:

换个侧面了解中国历史

历史不是只有打打杀杀,不是只有绝境逆袭,这一次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到一个和小说、野史不一样的历史,更可以贴合古人最真实的想法,感知从先秦时期到如今当下的千年历史脉络。

一个机会:

通读思想史上那些巨著

老师们会结合原著进行讲解,并剖析原著的核心思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坛经》......以前我们想读却读不完的典籍,这可以趁这次难得的机会好好领悟一遍。

一个高度:

从学术高度理解思想史

三联邀请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有当代一流水平的教授,他们分别来自北大、复旦、武大、社科院......平时没机会听到的课程,这次打开中读App就能听。至于课程中的每一句引用、每一段理解,都有过硬的学术素养支持,保证你的聆听体验,为你投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负责。
(0)

相关推荐

  • 孟子

    孟子

  • 【连载】灿烂星空——修养篇

    作者 程广云 夏年喜 灿烂星空--修养篇 修养和学习是我们飞翔的双翼.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素材,我们还当给予艺术的加工. 修养过程就是人的素质提高过程.简单地说,有无修养就是有无素质,素质高低体现了修养 ...

  • 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

    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 既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又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理想生活是怎样?<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可借为理想生活之说明. 超越一 ...

  •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1--23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诚"与"明"之间的关系,诚与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 ...

  • 冯友兰:最理想的生活,也是最现实的生活

    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 理想生活是怎样?<中庸>说 ' 极高明而道中庸 ',正可借为理想生活之说明. ...

  • 生活亦是“烹小鲜”

    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目光所及之处是比我更加疲惫的街景.耳旁不时传来商贩们讨生活的叫卖声.可作为一位刚来这座城市的异乡人,我不但没觉得那声音有多么刺耳和讨厌,反倒认为正是那些声音,才使得这座江南小城更加 ...

  • 国人最理想的生活:奋斗在城市,生活在“园林”

    前段时间<小舍得>播出,又把「学区房」的热度炒了起来.               剧中,南俪一家为了能让女儿欢欢小升初.儿子幼升小上好学校,不惜花光夫妻俩的积蓄.要来父母资助的几百万&q ...

  • 【远方】河南《生活亦歌如诗》作者·阳春白雪 主播·山丫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      者 主   播 生活亦歌如诗 生活就是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茶.生活就是儿时村口妈妈的轻轻呼唤,生活就是周末回家爸爸做的一桌子菜,生活就是女儿模步里走出来的自信 ...

  • 当理想的“高小松”遇上现实的“矮大紧”——《奇葩说》关于苟且生活与诗和远方的虚拟辩论

    马东:思想就是武器,能说就是火力.这期咱们<奇葩说>,大家尽可以把武器对准高晓松,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让火力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为什么要对高晓松老师这么残忍呢,是因为他最近写的一首歌非常的 ...

  • 诗是一种美,生活亦是一种美

    罗志渊独家节目更新,欢迎留言 人生中,为什么需要梦想的力量 我曾做过全网调查,问现在的生活是你们想要的吗?结果很多人回答不是.再问,你们还有梦想吗?大多数人回答没有. 梦想是当下社会的奢侈品,如果你到 ...

  • 心美好,生活亦美好

    文\香雪若兰 窗外,花开的季节,一阵阵暗香扑面而来,我站在岁月的一角,静静的听风,听雨,听花开的声音,便有一份闲适在心头荡漾,一份欢喜在眸里生长,走进生命的绿意,不说话,亦会遇见美好. 有时只想沉默, ...

  • 平凡生活亦禅味

    岁月是禅,行亦禅,坐亦禅,心内是禅,心外是禅,只要有一颗修行的心,一切皆禅. 昨日,和平嫂闲聊,说起大过年少不了找个钟点工帮忙做清洁.我说过年家里的清洁活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大家都诧异,你平日上班挺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