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学校不让多教,校外不能再补:拼爹时代正式到来

2016年,俞敏洪说,100年后,阿里巴巴可能就不在了。但100年后教育肯定在,所以新东方也一定会在。

马云当场笑着硬核回怼:教育一定会在,但新东方未必会在。

近期,随着“双减”以及配套政策的逐渐落地,新东方为代表的“校外培训机构”们正遭受灭顶之灾,股价全线暴跌,新东方、瑞思等股价最高降幅超过70%,甚至有的公司市值跌掉90%多。

高途创始人深夜发文确认裁员,全国 13 个地方中心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相当于高途 1/3 的人会离开。

各家校外培训类公司已经纷纷开始裁员,甚至准备关门。

这一次的“双减意见”,以及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各种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教育政策调整,标志着教育导向的全面转折。

作为家长,我们对于教培公司的凉凉,并不那么感兴趣,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次的双减政策对每个孩子的切实影响。

首先,它的规格太高

这份《意见》不是由教育部发布的,而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两家是什么单位就不用说了。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教育的政策,而是“国策”了。

其次,它太精准

1.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想靠校外培训挣大钱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不审批、不盈利、不上市,刀刀致命。培训机构消失了,自然也就没有培训了。

2.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再配合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延迟放学”“暑假托管班”等政策,就相当于明明白白告地说:留给校外培训的时间不多了。你家的孩子想去接受培训,都没时间可以去了。

仅这两条,就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无法再接受校外补习。

“国策”一出,雷厉风行。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电梯里的校外培训广告瞬间清零,公交站上的大图宣传图无影无踪,墙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干干净净。

作为家长,很多人也在迷茫,甚至生出了更多焦虑,对此我们先要明白原因,才能看清未来:我们该怎么看待政策?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双减”?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教育是选拔

有人说,政策的出台是因为国家想减轻养育、教育负担,以便让大家多生孩子,刺激其他领域的消费。

根据调查,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占据家庭总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能把这些钱省下来,就可以生三胎,或者把钱投入其他消费中。

简单来说,就是:别内卷了,养孩子的方式简单点,好好享受生活吧。

这是原因之一,但在教育这个方面,跟重要的问题是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影响了教育选拔的公平性。

即,从社会的总体来看,我们需要选拔出那些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校外培训通过“兴奋剂”式的大补,能拿到提升成绩的目标,但会导致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大为降低。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前赴后继地撒出大把金钱,不愿放松自己呢;也能明白政策层面为什么必须要使出雷霆手段、一刀切断才能有效。

理解了教育的双重作用,就能理解所有教育政策的初衷和目标。

教育,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教授知识、培育人才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资源分配、社会分层的手段。

从知识教育和培养的角度来看,家长都认可学校的教育是非常有用的:上学的孩子一定比不上学的孩子强;孩子每一天也都在取得进步;每个家长都支持孩子去学校上学。

在这个层面上,学校和家长两情相悦,各取所需。

但从选拔和分配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出来了,学校和家长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目前公立教育系统要求老师必须遵照教学大纲,教学不准超纲、作业不准超纲、考试不准超纲。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那么结果就如同小学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一样:每个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成绩都是90多分。

为什么?因为教学大纲是按照中等偏下的水准制定的。任何国家的教育大纲,都必须照顾大多数人,不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当然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考100分。

于是,教学大纲就只能如此制定,如果严格执行,那么所有智商正常的孩子都能在考试中取得八九十分的成绩。

可问题是,日常的教学可以如此,中考和高考这种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的重大考试时,却必须要拉开分数。

因为,不拉开分数就无法区分孩子的能力,无法进行有效选拔和分配。如果大多数孩子的高考分数都集中在650分上下,教育的选拔和分流功能就失效了。

所以,站在一个社会的总体功效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分流,需要把那些天赋最高、学习能力最好的人,选拔到最好的学校去,那些学习能力不够好的人,最好去上职高、中专,甚至完成义务教育就行,不要再继续占用教育资源。如此才能做到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这是对的,是对整体社会最有益的选择。

但,难点也就在这里——对整个社会最优的选择,不一定是,甚至常常不是,对个人最好的选项。

中考50%分流,高考再分流,并用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大学分流,每一次教育选拔,都要选拔出一批人,“淘汰”掉另一批人。

只是,谁家的孩子愿意被分流掉呢?

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影子学校”,家长们在校外培训上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费用,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即,学校能完成教育的功能,能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想在教育选拔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大可能,不甘心而自己有没有能力教的家长们需要去找能“超纲”的校外培训机构或家教,以便争取到更好的身位。

站在全局的视角,与普通父母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是不相容的。

而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在新的教育体系和选拔机制下脱颖而出。

恢复高考以来,那些学科成绩好的学生把握住了红利,“老三届”的那一批人才纷纷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留学放开以来,那些最早去国外留学的一批人,都获得了见识与眼界的红利,“抄商业模式”都能成为国内同行大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次的双减政策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在教育选拔过程中,更容易把什么样的人选拔出来。

由此,我们这些操心的父母的努力方向也就可以找到了。

家长能做什么

如果双减的校外培训政策得到彻底贯彻,学校内完全遵照教学大纲,那么,其结果就是:

学校不让多教,校外不能再补,拼的只能是家庭教育了。

智商高、天赋好的孩子不用拼爹,学霸、天才,也都不是培训班教出来的。他们不用父母操心,不用老师督促,一路开挂,所有学校随便挑。

但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学霸,普通资质的孩子里,一定是那些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内驱力足、家庭教育充分的孩子会脱颖而出。国家想选拔的也是这些孩子。

如此,问题就“简单”了: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家长该做什么

“双减”政策,以及其他的教育新规则,都在说一件事:教育这件事,家长少掺和。

打击校外培训,让家长们少花点钱、少花点时间;延迟放学,让接送孩子变得更符合工作时间;寒暑假托管,让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假期有人管;禁止家长批改作业,连“鸡飞狗跳”的机会都不给你……

那,是说家长可以啥都不干,佛系、躺平吗?

当然不是。任何相信双减政策之后就可以静待花开的家长,20年后一定会后悔。

家长该做的,就是做家长该做的事。

这不是废话吗?是的,但这也是一句最正确的话。

按照近期的这些教育新政来推测,家长不该做的事情都已经给我们列好了:不该改作业、不该上课外班、不该请假接孩子放学……即,家长不该做那些应该由学校承担的工作。

反过来说,就是:家长应该做好家庭应该承担的职责

学校负责教书,家庭负责育人。

我们能不能把一个拥有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孩子送到学校?能不能育儿先育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能不能把盯住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分出来,搞好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建设?

而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道”。那些陪写作业、送去课外班、托关系进好学校,只是“术”而已。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儿,也不只是社会的事儿,家庭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可谓“重中之重”。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曾刷爆朋友圈: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外交官这种职业,注定了不可能每天陪孩子写作业,但这不妨碍熊轩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性格。

当为人父母者,每天执着于陪孩子写了多少时间的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外班时,往往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根本职责。

新冠疫情中以幽默风趣著称的张文宏,因与学霸哥哥同台演讲再次爆红网络后,人们才发现他们家竟一门两博导。

那么,培养出这对精英兄弟的父母又是怎样的人?父亲是工程师,浙江大学毕业;母亲是小学教师,书香门第。

从小时候起,读书就是张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父母会花很多时间给儿子们讲历史典故,告诉他们“不读书就没有前途”。

自己不读书,每天刷抖音、玩手机,就别抱怨孩子不爱学习;自己工作时随波逐流,就别抱怨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你在小区里遇到一个熊孩子,心里暗暗鄙视说“谁家的孩子这么没家教”,这样的场景同样适用于教育。

评价父母,不是以对孩子有多高的期望来衡量,而是以我给孩子创造了哪些条件来判断的。

做好父母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育儿先育己,绝不是一句空话。

学习靠什么

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靠“兴趣”驱动。

但学乐君看过北医三院一位副教授的临床调查,靠兴趣支撑的学习通常无法坚持长久。

因为兴趣,一定是快乐的、随意的、自发的。而学习,很多时候一定是枯燥的、痛苦的、无聊的。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即对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好奇和兴趣,只能支撑表面而肤浅的学习。比如,我对“如何P图更好看”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可以让我学会如何不把墙P歪。

但这种兴趣和好奇一定无法支撑你去学习摄像头成像的规则和软件优化的编码。

总结而言,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知识,都可以靠兴趣来驱动学习。但看看高考的试题,有多少是能让人有兴趣的。

中国的文字和典故里和学习相关的词句,如刻苦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要有个“苦”字。学习的模范对象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废寝忘食,都要承受非常之苦。

是因为这些古人都是受虐狂吗,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吗?

不是,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打破陈规、突出舒适圈、颠覆认知的过程。过程当中有快乐,但痛苦一定是必要的。

所以,学乐君一直对快乐学习这件事持怀疑态度。如果你不是学霸和天才,那请尽快认识到学习当中是有相当多的痛苦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即便痛苦仍愿坚持”的动力。

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这个动力,通常来说是“意义”,即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刻苦学习。

这个意义可以宏大,如周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可以很具体,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不做农民,为了生活更舒适,为了出人头地。

如此,一个孩子才能读过学习中那些枯燥而困难的时刻,才能愿意学、主动学、有目标有规划地学。

这个意义,只有家长和家庭能赋予孩子。

就像今年中考8门都是满分,总分757(满分770分)的初三女生张心妍,就坦言学习的动力跟家庭有关系,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的命运,让家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她的父母学历都不高,都是普通劳动者,家里有姐弟三个,姐姐多年前因为眼中疾病,生活起居一直需要照顾,弟弟年幼,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里的重担不轻……为给家里减轻负担,她靠自己的信仰、坚持和目标感生生闯出了一条路。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又能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学习意义,决定了他以奋力拼搏的态度面对学习,还是以三分钟热度的无所谓心态面对教育。

减负减掉的是什么

减负的目标,一定不要理解成解放天性、快乐教育。否则有你后悔的时候。

人性的本来面目,类似于佛洛依德所说的“本我”,那是一个欲望和本能驱动的世界。

人性固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同样有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毛病。

随性而为,任其发展的话,孩子一定是有更大机会成为熊孩子的,因为那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遵守社会约束的规则。

学习上也是一样。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证明。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获得即时满足,立刻吃掉棉花糖,而不愿意再等15分钟获得双倍的棉花糖。

但跟踪研究表明,那些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会在将来的学业和职业上拥有更好的表现。

原因就在于,任何社会都有规则,任何教育都有规范。

减负,减掉的是不正常的负担,而不是让孩子没有负担和压力。

读书与学习

教育体系能把所有的人才都选拔出来,并且配置到最合适的教育资源吗?

当然不能。那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教育体系能做到人尽其才。

但是,在教育系统中选拔失利,也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败涂地。

坦白来说,中考分流50%,大学再淘汰一批,高等学府再分成三六九等,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甚至再残忍一点:只有少数孩子能上本科。

如果只以名校来判别的话,大多数孩子的教育之路都是“失败”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与学习,是比具体的分数更重要的素养。

郭德纲小学学历,照样博览群书,成为中国喜剧界的最成功人士。

蔡伟蹬了十几年三轮车,照样可以在业余研究古文字,并在38岁时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如今已经是大学教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读书和学习。知识和学历不一定成正比,但能力和学习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点个在看或转发朋友圈,祝所有孩子都能实现自我的全部潜力。

关于双减和教育导向,作为父母,你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0)

相关推荐

  • 校外培训机构要耍大招了,既然不能辅导孩子,那就培训父母!

    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之下开始转型,既然不能辅导孩子,那就培训父母. 不少家长开始犯难了,纷纷在朋友圈吐槽,逼迫孩子学习更容易一点,逼迫自己学习才是难于上青天.父母下班后,再去上课 ...

  • 要开学了,家长又为辅导班开始焦虑:校外辅导班,到底该不该上?

    对于父母来讲,一定要考虑清楚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因为当孩子上了辅导班之后,就会发现孩子需要多份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多一份的作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疲惫不堪.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 ...

  • 家长学校培训心得 -- - --家校合力 完美教育

    9月16日--17日,我与我校的同事及领导共计五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柳河县家庭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学习.这次活动是教育局关工委牵头组织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来自全县的两百 ...

  • 讲真,你会让孩子放学之后去上培训班吗?

    嗨,很高兴遇见你! 双减政策把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压缩得很小,现在学科类培训机构唯一可以活动的就是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了,于是,网传上海的培训机构已经由周末调整到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了. 其实我本来第一眼看到双 ...

  • 如何看待江西全部关停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

       江西省一方面坚持从源头进行治理,严格减负政策规定,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双减" ...

  • “双减”之下,如何做母亲

    梅耶·马斯克说:最高级别的母爱,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也是我母亲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三个孩子都上大学时,她非常辛苦,但是她从不抱怨.从来就是满面笑容.这是她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胡适性格中几乎找不到反叛的 ...

  • “双减”政策实行: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发现没,这个夏天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辅导班是否取消"的问题,呼声一浪更比一浪高. 2021年7月24日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 ...

  • 校外培训机构的寒冬来了,为何有人欢喜,有人忧?

    教育部发出两个强信号,校外培训机构可能要进入寒冬了.一是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二是大力发展线上教育. 以前没有培训机构,拼的是娃的实力.现在读书拼的是父母的实力,有钱,外面学得多,没钱,靠在学校自己 ...

  • 【教育心得】梦想起航

    梦想起航 王武华 新疆喀什特殊教育学校 梦想开始的地方,也就是梦起航的方向,2018年3月当我抽到喀什特殊教育学校的时候,心中有好多的朦胧感.不知道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当我了解"特殊&quo ...

  • 禁止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关乎教育公平

    "袁华同学凭借<我的区长爸爸>一文,获得全区作文比赛第一名!"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滑稽一幕,曾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近日,针对网友建议"禁止中 ...

  • 落实“双减”要做好“加减法”

    近来,"双减"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双减"政策对教育的完整性.一贯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也围绕"减"做了很多工作.在笔者看来,有&q ...

  • 孩子有没有自驱力, 区别真是太大了!

    "双减落地的这一年,我儿子成了一名小学生." 写下这句话时,我忽然意识到它可能会是一部有潜力的恐怖小说的开头. 很多人觉得"双减"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肯定减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