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的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两个,一告一个准!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11-19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灵皇帝 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
豫州刺史太原王允破黄巾,得张让宾客书,与黄巾交通,上之。
上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亦不能罪也。
让由是以事中允,遂传下狱,会赦,还为刺史;旬日间,复以它罪被捕。
杨赐不欲使更楚辱,遣客谢之曰:“君以张让之事,故一月再征,凶慝难量,幸为深计!”诸从事好气决者,共流涕奉药而进之。
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槛车。
既至廷尉,大将军进与杨赐、袁隗共上疏请之,得减死论。
【译文】豫州刺史太原人王允打败黄巾军,从缴获物品中,查获宦官首领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往来的书信,便将书信上报朝廷。
灵帝看后雷霆大怒,狠狠的责备了张让;张让扣头请罪,灵帝最后也没有追究。
于是张让寻机诬告王允,王允被捕入狱,适逢大赦,侥幸官复原职;可是十天之内,又被有关部门以别的罪名拘捕。
杨赐不愿让王允再次受到拷打羞辱,派人对王允说:“因为你揭发了张让,所以一个月内两次被捕,凶险难测,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还要再受折辱!”王允手下那些年轻气盛的从事们,泪流满面,一同将毒药进献给王允。
王允厉声说:“我身为人臣,获罪于君王,理应由司法机关明正典刑,以告慰天下百姓,怎么能够服毒自杀呢!”于是投杯而起,登上囚车。
王允被押解到廷尉府后,大将军何进与杨赐、袁隗一起上书营救,王允才得以逃过一死,改判流刑。
【解析】一、关于杨赐
大将军进与杨赐、袁隗共上疏请之,得减死论
大将军何进与司徒杨赐(杨修的爷爷)、太尉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共同营救王允,可见豫州刺史王允非常重要。
结合前文杨赐暗示王允自杀来看:
杨赐不欲使更楚辱,遣客谢之曰:“君以张让之事,故一月再征,凶慝难量,幸为深计!”诸从事好气决者,共流涕奉药而进之。
这些人之间是有些不可示人的事情的,王允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他们担心王允入狱经不住拷打泄露机密,所以暗示王允自杀。
而王允则认为自己足够重要,只要大将军和三公尽力争取,还有活命的机会,所以不愿意自杀,逼何进、杨赐、袁隗等人联名营救自己。
何进、杨赐、袁隗等人实际上是不想救王允的,只是被逼无奈,因为人少了又玩不过宦官。
这么多人联名上书,又触动了灵帝的敏感神经,有结党的嫌疑,只会导致灵帝更信任宦官集团。
二、关于王允
这个豫州刺史王允,就是后来联合吕布用离间计搞死董卓的那个王司徒。
王司徒这状告得,实在是水平不怎么样。在我看来,告黑状主要看三点:
1.事够不够大
第一是告状的这个瓜,这事够不够大,王允告张让的这个事,交通黄巾军,这个事情可够大的。
这一点王允做的很好,如果告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那领导可能根本不在意。
2.事够不够实
事情是不是证据确凿,这一点王允没有做好。
得张让宾客书,与黄巾交通,上之。
王允缴获的不过是张让宾客与黄巾军的书信,又不是张让自己的书信,这个事情就没有做实来。
张让作为当权宦官,门下宾客数千,其中有一两个和黄巾军有书信往来,或者说是黄巾军的奸细。
这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张让最多负个管教不严的责任,想光凭这个扳倒张让,很难,除非是张让自己和黄巾军往来的书信,或者是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个信是张让授意写的。
3.时机对不对
王允告张让的状,这个时机也不太对,当时的形势,灵帝想要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靠的就是张让、曹节等宦官。
虽然张让等人也借着皇权自己捞好处,但灵帝再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了,没有人比宦官更可靠。
所以尽管灵帝知道张让等人在地方上作恶不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告状的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两个,一捅一个准
王允告张让的状,这三个条件只符合一个。其实如果符合两个条件,张让必然会被扳倒。
如果事情对领导的危害够大,而且能够有真凭实据,那无论什么时候,领导都会将这种人抛弃掉,哪怕你再是亲信。
一来是这种人的危害太大了,二来是证据确凿,领导为了服众,不得不做出公允的处理。
如果事情对领导的危害够大,但没有真凭实据,却找对了时机,那一样可以将状告实。
如果事情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证据确凿,而且找对了时机,同样可以将状告实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汉景帝朝的周亚夫,因为儿子买了五百件祭祀用的盔甲,被有关部门附会成谋反。
甚至是污蔑周亚夫想在地下谋反,这真是虾仁诛心啊。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
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
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周亚夫的死,其实是景帝想要他死,这就是告状的三个条件,符合了两个。事虽然不大,但却是有这么个事,而且领导想要他死了。
所以就算是没有真凭实据,就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是找对了时机,小事必然就被上纲上线,那也是一告一个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