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亲历3200吨钢结构网架整体提升

前言:近日里整理历年资料时,翻到多年前的一篇短文《运筹帷幄 举重若轻》,文章记载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东航双机位机库3200吨钢屋盖网架整体提升的一些现场经历和感受。该项目在当时开国内计算机控制重型钢结构整体安装技术之先河,也是我职业生涯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现刊载于此,是为个人回忆之一。运筹帷幄 举重若轻王云飞(2008年9月1日)   今年是公司成立五十周年,也是我从崇明前进农场上调到公司工作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三十五年来,我在公司度过的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回想起三十五年的历程,有辛劳和汗水,更有收获和欢乐,多少往事今天还历历在目,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九九六年在上海虹桥机场进行3200吨钢结构整体提升的日日夜夜。  那是我们公司第一次进行特大跨度钢结构在计算机控制下的整体提升施工。记得第一次到现场进行提升控制系统进场前的准备时,飞机库3200吨的钢结构屋盖已经在地面拼装好。我下车伊始,骤然面对这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六层楼房那么高的钢铁的庞然大物,心里不禁格蹬了一下:“好家伙,这么大呀!”要知道,那时我们是第一次研发钢结构整体提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一次研制相应的控制系统,虽然经过了半年的研究、设计、试制,又经过了三、四个月的调试、试验和测试,自信满满,但是真正面临实战了,难免紧张。  但是当我想到公司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进行了多次钢结构整体提升施工,有文化广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在九四年又完成了东方明珠电视塔钢天线桅杄的整体爬升,很快就坦然了,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我们在工地会议室里坐下来,聆听公司总工程师吴欣之阐述技术方案,倾听项目总工程师杨堃做施工技术交底时,心里更踏实了:有老总们运筹帷幄,还怕什么呵。我握紧拳头,悄悄地给自己加油:“只要控制程序不错,传感器正常,提升一定成功。设备进场安装后把程序再试一遍,传感器再标定一次,一定做到百分百的保险”。  正式提升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披着朝霞,踏着露水,早早地来到彩旗飘扬、标语高挂的工地,投入战前的最后一次准备和检查。控制系统电气组的周保琪、周兴大、程远程,计算机组的沈培坚、许勇、杨刚、奚劲松分别按规定顺序做好各自负责部分的检查后依次向我报告,我仔细复核了全部控制参数后,郑重地在控制系统检查表上签了名。   上午九点,各系统检查表汇集到吴欣之总工处,他签发了提升作业令。接着,提升指挥长崔振中通过扩音器向全场发出了各就各位、准备提升的指令,26个提升点依次报告准备就绪后,我拿起对讲机报告“控制室准备就绪”。  须臾,高音喇叭和对讲机同时传出崔指挥长激动的声音:“我宣布,东航双机位机库3200吨钢屋盖计算机控制液压整体提升现在开始!”我作为控制系统分指挥长,摁下了控制台上的红色按钮。顿时液压泵站的隆隆轰鸣声响彻整个工地,控制室里所有的人都屏声静气,凝视着灯光闪烁的控制台数字跳跃的控制屏,要不是控制柜里传出噼噼啪啪、节奏分明的继电器触点开闭声,这里似乎连空气也凝固了。  突然,控制屏上提升直方图的“地平线”上钻出了一个小红点,紧跟着是两个、三个,很快红点连成了一片。许勇第一个欢呼起来:“升起了,升起了!”与此同时刚才还是静谧无声的对讲机里传出了各提升点监测员兴奋的声音:“1号吊点离地,一切正常”、“2号吊点离地,一切正常”……此起彼伏、井然有序的报告声响成一片。  当控制室的同事们热烈握手庆祝时,当亲临现场的领导们纷纷到控制室视察、道贺时,我静静地坐在控制台前,看着控制屏上26个由小红点变成的红色方条渐渐伸长,26个吊点同步升起、齐头并进,心里百感交集。我想起在公司计算机房里、在电气供应商车间里、在一分公司三门路模拟试验场上、在虹桥机场东航机库工地上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的日日夜夜;我想起在项目技术研讨会上公司技术领导和我们反复研究、热烈讨论的分分秒秒;我想起公司党政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慰问,听说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长途上下班时立即安排专车天天接送。我知道正是领导、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才有现在的成功。我轻轻地离开正在“自动驾驶”的控制台,走出控制室,举头仰望高挂着“建工集团上海机施”八个红色大字的巨大钢屋盖冉冉升起,心里充满了作为上海机施人的自豪。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虽然陆续遇到一些问题,如液压系统发生故障、现场控制电缆被其他单位施工时砸断、高温天里设备需用冰块降温等,但是提升施工总体上很正常,即使刮风下雨,提升也照常进行。我们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液压提升系统经历了暴雨、高温等各种不利条件的考验。最妙的是每当钢结构提升姿态偏差较大时,我们只需用鼠标在控制屏上轻轻一点或修改一下控制参数,巨大的钢结构就会乖乖地回复正确姿态,真是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啊。  1996年6月28日,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3200吨钢屋盖在计算机控制的84台液压千斤顶的同步提升下缓缓到达25米高的砼柱顶上就位,国内钢结构施工史上整体提升的新纪录诞生了:提升跨度和体量最大(跨度150米,体量150X90X18米,重量3200吨)、提升吊点数和负载差异最大(26个吊点,吊点负载差异最大15倍)、不设辅助提升柱。公司荣誉榜上又添上了星光熠熠的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东航双机位机库超大型网架整体提升施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超大型钢结构整体提升计算机控制系统”。  转眼间十二年过去了。在这十二年里我和同事们又经历了浦东机场一期航站楼钢结构整体牵引、南阳电厂柱面钢网架折叠展开提升、广州会展中心主展厅钢结构整体牵引、重庆江北机场新航站楼钢结构整体顶推、上海旗忠网球中心钢结构旋转顶推、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钢结构水平滑移和垂直提升组合施工等一系列钢结构整体安装工程,十二年前的纪录早已刷新,十二年前的技术也早已超越,例如当年提升25米高度用了4天32小时,现在只需半天4小时;当年控制系统用了2万米电缆,现在同样规模的工程控制只需一根500米的双绞线。但是我永远怀念十二年前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永远记住十二年前写在工作手册上的话:“何以举重若轻,惟有运筹帷幄”。注:本文原载于《难忘的历程(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成立五十周年征文汇编)》附录一  项目简介1995-1996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40号双机位维修机库在上海虹桥机场建造。该机库可以同时维修两架波音747大型客机,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其结构主要由30根25米高的砼柱子和巨型钢屋盖组成,机库高度43米。钢屋盖采用空间网架结构,长150米,宽90米,高18米,重3200吨。其建造方式是工厂制作,现场安装。即钢屋盖的全部构件在钢结构工厂制作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安装到砼柱子顶上。钢屋盖安装的传统施工方法有高空散装法,以及地面分块拼装后高空总拼法。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搭设大量脚手架或临时支撑,安装工艺复杂,施工成本高,而且都要进行高空吊装作业,劳动强度大,质量控制难,生产安全性较低。为了用现代高新技术改进施工方法,承担安装任务的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地面拼装、整体提升的新技术新工艺,就是在地面拼装钢屋盖,然后在机库的砼柱子顶上设置液压千斤顶,把钢屋盖整体提升到砼柱子顶上。这样以地面拼装取代高空吊装,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而且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机库造价。新技术新工艺虽好,对于整体提升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钢屋盖网架总重3200吨,需要设置26个吊点84个液压千斤顶进行提升。为控制提升中各吊点的动态载荷,保证砼柱负载均衡,并限制网架变形,各吊点各千斤顶的提升必须严格同步,高差不得超过5毫米。传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难以达到如此要求,为此研制了计算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的液压提升系统,用于千吨级钢结构网架的整体提升,在当时属国内首创。笔者在该项目负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自主开发和研制,担任提升施工的总控室分指挥长(提升施工设指挥长一名,以及施工工艺、液压设备、总控室各一名分指挥长),带领计算机组和电气组的同事们,通过总控制台操控提升过程,调整控制参数,修正同步偏差,顺利完成了3200吨钢屋盖的整体提升。附录二  现场照片钢屋盖网架在地面拼装 ▼

钢屋盖网架在地面拼装完成,机库周边砼柱顶上安装了提升架和液压提升器(柱顶黄色部分)▼

砼柱顶上的提升架和液压提升器 ▼

采用钢铰线承重的液压千斤顶提升器 ▼

计算机控制液压整体提升系统的总控制室 ▼

总控室人员在操控钢屋盖网架整体提升 ▼

整体提升开始时的钢屋盖网架 ▼

钢屋盖网架提升离地 ▼

连续提升中的钢屋盖网架 ▼

胜利提升到位的钢屋盖网架 ▼

钢屋盖提升胜利完成,庆典仪式在现场隆重举行。参加仪式的有上海市人大、建委、建工集团、东方航空等领导及施工单位代表 ▼

顺利完工,难得留影一回 ▼

附录三  相关论文发表于1996年第5期《建筑施工》的一篇论文 ▼

附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