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帝刘保登基,洛阳皇城兵变全过程分析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9-01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延光四年 公元125年
十一月,乙卯,孙程、王康、王国与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
【译文】十一月,乙卯日(初二),孙程、王康、王国和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人在西钟下秘密聚会,每人割断一段衣襟作为盟誓。
【解析】这年十月二十七日,阎太后所拥立的皇帝刘懿驾崩了,在位仅206天。政变虽然成功了,但孙程在术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整个过程参与环节太多,太拖拉了。
初二聚会,初四才开始动手,这是两天的时间,48个小时。早在初二,幕后的人暂且不讲,单单参与者就有18个,如果期间有人告密,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宦官被先发制人一网打尽是肯定的。
从术上讲,阴谋的谋划者不应该像孙程这样,最好是在起事的当晚聚会,聚会时单独沟通,尽量不让更多的人知道全部部署;聚会后立刻行动,不给潜在泄密者告密的时间。
像孙程这样提前两天大聚会,一旦有内奸或产生叛徒,就有了足够多的泄密时间和泄密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
但孙程漏洞百出的部署竟然取得了成功,从另一方面看,之所以没有泄密,这也说明了在当时,阎家即将失败已经成为共识,人都只会帮能赢的人,没有必要去跟明知会输的人泄密。
就算帮了阎家度过这次危险,将这次政变扑灭在萌芽之中,但改变不了阎家必然走向失败的命运,所以就算自己暂时捞到好处,但相信最终会被清算,无福消受到手的利益。
我想这是这次行动没人泄密的原因:阎家必然失败已经成为共识。
【材料1】丁巳,京师及郡国十六地震。是夜,程等共会崇德殿上,因入章台门。
时江京、刘发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程与王康共就斩京、安、达。
【译文】丁巳(初四),京师洛阳及郡国十六地震。这天晚上,孙程等人先在崇德殿集合,然后攻进章台门。当时江京、刘安以及李闰、陈达等人都坐在宫门下,孙程便和王康一齐动手,斩杀了江京、刘安、陈达三人。
【解析】依我看,参与政变的人远不止这十八个宦官,至少有禁军参与,这个时候卫尉是阎景,中尉是阎宴,城门校尉是阎耀,如果没有次级禁军军官的支持,整个洛阳的军事力量都是抓在阎家手中的。
然而这十八个预谋造反的宦官,竟敢公然在宫殿集合,还敢十八个人进攻尚书台所在的章台门,竟然还轻而易举的攻破了,而且攻破之后,尚书台的几个大佬还毫无防备的在宫门里面坐着。
这样悄无声息、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绝对不是十八个宦官可以办到的,如果没有禁军的干预,这十八个人是绝对做不到这些事的。
退一步讲,北乡侯登基200多天,而此时废太子还在宫中,这是极不正常的,按照惯例,新皇帝登基,废太子应该受到极度打压才对,至少应该是像刘贺一样贬到地方上。而刘保却依然住在德阳殿西钟楼。
可见刘保受到了军事力量保护,可以想象,北乡侯在位的这两百多天,阎家对皇宫的控制,也是非常的勉强。
【材料2】以李闰权势积为省内所服,欲引为主,因举刃胁闰曰:“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
闰曰:“诺。”于是扶闰起,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即皇帝位,时年十一。
【译文】因李闰长久享有权势,为省内人所信服,想让他来领头,就举刀威胁李闰说:“现在你必须答应拥立济阴王为帝,不得动摇!”李闰回答:“是。”
于是大家将李闰扶起来,都到西钟楼下迎接济阴王即皇帝位,当时刘保年仅十一岁。
【解析】李闰这个人,参与了对邓家的清算,参与了废太子刘保,看起来像个狠角色。而实际上,颇有点黎元洪的感觉,被人强迫当上了带头大哥,其实也是个泥菩萨、纸老虎般的政治投机者。
一方面,这十八个宦官可以悄无声息的进入尚书台杀人,看起来得道多助,似乎很强;另一方面,孙程等人又需要利用李闰的威望来争取更多的支持者,似乎自身的力量又不太够。
为什么这十八个宦官看起来时强时弱?我认为当时的形势应该是围势,阎家围着宦官,外围却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将阎家团团包围。
于是,基于形势评估,强弱算计,阎家势力在宫变时刻受到挤压而瓦解,十八个宦官完成了中心开花。
这背后的支持者是谁?从后面的情形看,应该是以来历牵头,梁家、耿家为首的豪族勋贵。
【材料3】召尚书令、仆射以下从辇幸南宫,程等留守省门,遮抜内外。帝登云台,召公卿、百僚,使虎贲、羽林士屯南、北宫诸门。
【译文】接着召集尚书令、仆射以下跟随皇帝车驾,进入南宫,孙程等人留下守宫门,断绝内外交通。皇帝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官,派虎贲军和羽林军驻守南宫和北宫的所有宫门。
【解析】皇宫分为南北宫,之前的军事政变,都是发生在北宫的,现在诛杀了尚书台的宦官,控制了尚书台,皇帝在南宫另立临时朝廷,和北宫的太后相持。
按照历代政变惯例,此时应该带上太后才对。在这里孙程没有带,材料中也没有谈到长乐宫的动向。
我想,此时的政变力量还无法攻入长乐宫,但已经攻占了所有宫门,将北宫封闭,这等于间接控制了长乐宫,限制太后发号施令的客观交通条件。
【材料4】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将兵屯平朔门以御程等。
【译文】阎显此时正在宫中,闻讯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变,小黄门樊登劝阎显用太后诏令征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领兵驻守平朔门,以抵御孙程等的进攻。
【解析】朔者,北也,比如说汉武帝收黄河大几字弯,建郡,取名朔方郡,意为长安正北方的边郡。平朔门,应该是长乐宫的北门,此时整个皇宫的所有出入城门都被孙程把控,何来阎显驻守平朔门?上地图:
《后汉书》关于这段的记载,写的是朔平门,而《资治通鉴》写的是平朔门,其他内容相同。
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二十四史和其他宋朝可以收集到的史书的精简版,谁对谁错暂且不论,我们可以认为平朔门就是朔平门。
按照这个论述,北宫至少还有一部分是掌握在太后手中的,否则阎显早就被捕了,哪有机会守平朔门?
表面上是说十八个宦官,然而实际上,我看远不止如此,十八个宦官是控制不了皇宫的,更不会逼得阎显走投无路,想要调越骑校尉和虎贲中郎将驻守平朔门。
越骑校尉手底下800人,虎贲中郎将兵力相当,守一门,这是近2000人的兵力。兵法说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守城门都需要2000人左右,可以估算平朔门外攻城的有多少人。
为什么平朔门这么重要?
此时皇宫已经大部分落入皇帝手中,而平朔门是太后唯一向外界发号施令的出口。如果平朔门失陷,阎家背腹受敌。
【材料5】显诱诗入省,谓曰:“济阴王立,非皇太后意,玺绶在此。苟尽力效功,封侯可得。”
太后使授之印曰:“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诗等皆许诺,辞以“卒被召,所将众少。”
显使与登迎吏士于左掖门外,诗因格杀登,归营屯守。
【译文】于是阎显用征召的办法引诱冯诗入宫,并对他说:“济阴王(刘保)继位,不是皇太后的意思,玉玺还在这里。如果你能尽力效劳,事成之后可以封侯。”
太后派人送来印信说:“能拿获济阴王的,封万户侯;能抓住李闰的,封五千户侯。”冯诗等人虽都答应了,担报告说:“因仓促被召见,带兵太少。”阎显派冯诗等人与樊登去左掖门外迎接增援将士,冯诗等人趁机斩杀樊登,回营固守。
【解析】这个冯诗,如果不答应,恐怕要当场暴毙。冯诗应该是阎家的嫡系,否则今晚这么大的阵仗,不可能连风都没收到。
此时进宫,事后却又反悔,说明他对今天的事,真是一点都不知情,如果是知情后进宫,根本就不会事后反悔。
归营固守,也说明了他不是孙程的人,拒绝接受阎家的命令,又没有接到皇帝的命令,为了表明立场,因此杀樊登和阎家划清界限,同时按兵不动等待皇帝命令。
【材料6】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
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曰:“无干兵!”
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胸,遂禽之,送廷尉狱,即夜死。
【译文】阎显的弟弟卫尉阎景仓促从宫中返回外府,收兵抵达盛德门。孙程传召命令尚书台逮捕阎景。
当时,尚书郭镇卧病在床,一听到命令,立即率值班羽林军从南止车门出来,路遇阎景手下的将士拔刀大叫:“不要挡道!”
郭镇立即下车持节宣读诏书,阎景说:“什么诏书!”于是举刀砍郭镇,没有砍中。郭镇拔剑将阎景击落坠车,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前胸,将其活捉,押送至廷尉狱囚禁,当夜被处死。
【解析】我看尚书郭镇压根就没病,他也是政变参与者之一,一个卧病在床的人如何能几招之内将人击败?
而且郭镇调兵也非常迅速,像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完全没有阎景的仓促感,我看他的病是装的。
阎景的兵也不行,太后尚在,一道圣旨就吓住不敢动了,任凭主将被郭镇带走,阎景这卫尉头衔,欺负软弱尚可,可真要玩命,手底下的兵压根不是个。
【材料7】戊午,遣使者入省,夺得玺绶,帝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节收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家属皆徙比景。迁太后于离宫。己未,开门,罢屯兵。
【译文】初五,派遣使者进入北,夺得皇帝玺印,于是皇帝亲临嘉德殿,派遣侍御史持符节,将阎显和其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一并逮捕,下狱处死;家属全都流放比景(越南)。将太后迁到离宫(洛阳郊区的行宫)。初六,打开宫门,撤走驻兵。
【解析】到此为止,十一月初四的这个晚上,洛阳地震,皇宫里也发生了大变动,主持朝政大半年的阎家被一杆清台了。说是十八个宦官的政变,不如说是兵变。
至于阎家的失败原因。
事见:过河拆桥是帝王将相的基本操作,但是没拆好,也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后续的剧情发展,事见:处理失势上级的三大经典手法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