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上中下痛风”的大方!朱丹溪医学文化遗产,值得研究

本文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医方精要》、《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中医浩如烟海的卷帙中,到底有没有具备价值的东西?

我告诉你,只要你细心体会和观察,就会发现,先人所留下的传统医学遗产中,有太多珍宝。

比如说现在,我给你聊的这张医方,就是宝贵遗产之一。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做“上中下痛风方”。

这到底是什么配伍?它其实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在《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等典籍中有过记载。原方是丸剂,后来有改作汤剂的。一般的常规汤剂配伍是:

黄柏、苍术、防己、威灵仙、桃仁、川芎、羌活、白芷各10克,桂枝5克,龙胆草3克,制南星6克,红花6克。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从故事当中,我们来体会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1983年的《南京中医学院学报》,曾经有这样一个医案记载。

话说一个女患者,姓陈,年51岁。发病前曾经确诊糖尿病,但是经过调治后身体好了大半。但是不久,就开始出毛病了:双侧肩关节以下,各个关节几乎都疼,包括双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等等,患处肿胀,活动不利。到医院的时候,双手腕关节、指关节肿痛,膝关节、踝关节肿胀发红,疼痛拒按。患者自己说,身上的几乎所有关节都在“着火”,太遭罪了,疼得不行。

医家经过辩证,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风湿热痹、痰瘀阻滞经络。

看见没?厉害不?一身关节尽痛。

既然是一身关节疼,那咱们就得用大招。医家所用的,就是“上中下痛风方”的化裁。几经加减调治之后,患者一身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

当然,我说的是相对简单明了的过程。具体的,这里面包含很多东西,受篇幅所限。我实在是写不下了。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

读者朋友,你一定要记住,我们现在所说的痛风、风湿、类风湿,在古代都叫作痹症。朱丹溪那个年代,把这些都统统成为“痛风”,主要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痛风、风湿、类风湿证属湿热之证。患者主要表现,就是舌红苔黄,脉数,关节红肿热痛。这种情况,中医认为就是湿热淤阻、流注关节、阻滞经络了。怎么办?以清湿热为主。

我前面所说的古方子里面,黄柏、苍术、防己、龙胆草、制南星就是清湿热的。在此基础上,用了可以行一身气血瘀滞、驱一身风寒湿邪的东西。比如说桃仁红花活一身血,桂枝横行上肢,威灵仙驱一身风湿。在药性上,羌活走骨,白芷上行,川芎下行,神曲行于中,总之,上下内外纵横兼顾,故而用“上中下”三字来命名。

我写这篇文字什么意思呢?

不是鼓励让你用这古方。你看,它药量很大,针对的病情又复杂,因此绝对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驾驭的。就连有多年经验的中医师,也未必能轻松驾驭。

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就是我们要加紧研究和挖掘,这些古籍当中的珍宝。比如像这个古方,算是治痹症的“重武器”,对解除患者痛苦很有益处。如果我们不去重视、挖掘、整理和学习,它就只能躺在古书里面,或者为极少数人所知,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岂不是被埋没了?一旦如此,我们就愧对祖先了。我觉得,对这些东西,我们要宣传,要引导,要做必要的科普,引起社会的重视。这样,中医才有复兴的希望。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