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追求什么的语文课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语文教学。每当上完一节课,我就会静下来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我教的是不是语文,或者说,我的语文课堂到底是不是语文应该有的模样。站在语文的世界,我时常警醒自己: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学生又应该怎样学语文?为此,我曾迷茫过,苦恼过,沉思过,以致于产生了一种害怕的感觉:我不敢走进课堂教语文。
如今,语文的世界眼花缭乱,面对纷乱的语文世界,虽然有时感觉迷茫,但我永远不会迷失,守住一颗朴素的语文心,就一定能坚守朴素的语文课堂。我,我的语文,我的学生,我们仨在语文课堂紧紧拥抱。
也许是真的迷茫了,我向朋友求助,于是对朋友说:“最近,我走进教室,不知如何上语文课了。”朋友一听,以为我是在开玩笑,事实上,我说的是真心话。不得不承认,我,还有我们,一直夹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常常为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的取舍而感到左右为难,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走,才是语文的康庄大道呢?我问语文,语文不语;我问课堂,课堂不说。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课堂中,我的手里一直拿着语文书,而不是翻页笔。语文,当以语言文字积累和语言运用为主,亲近母语、亲近文字、才能亲近语文。如果把文本承载的语文意义忽略了,甚至以多媒体取而代之,我敢说,这样的语文课是跛脚的,惭愧的。前几天,一位朋友嘱我看一下即将上公开课的课件,打开一看,着实吓到了我,一堂课用了二十多张PPT,我不敢说对方上的不是语文课,至少,这样的语文课不实。随即,我发了一条信息给对方:语文课,当以文本为主,贴着文字行进,而不应以PPT为主,过于花哨,就显得不真实,语文的味道淡了。那样的话,只是老师在上课,而学生没有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没有触摸文本的温度,课堂也不能真正体现文本承载的语文要义和作者写作的妙处。那么,这不是语文课,至少,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多媒体固然能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变抽象为形象,但切不可滥用,需慎用。上课前,要提醒自己,一堂课,如果完全由老师的设计去完成,那么,学生肯定是配合老师教学,而没有真正的感知。何谓有效?课堂中,学生有了生成,才是最宝贵的教学收获。当我把这一段文字发给对方后,我又陷入了沉思。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呢?
当我正处于迷茫之时,读到一篇题为《钱梦龙:教师在教读之前,必须教会学生自读》的文章,读罢,甚为欣喜,收获颇多。
钱老师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写的文字质朴,易懂,全文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简单述说着有关语文教学的话题。事实上,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在他简单的述说背后,却有着深刻的道理,即语文教学之道。这个教学之道,即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提问,才是语文教学的“诀窍”,文中提到两点:一是教师在教读之前,必须教会学生自读。二是老师要会设计问题。我十分赞同钱老师的点拨,如果学生不自读,很难真正走进文本,也就无法体会文本中关键字词句的运用,无法走进作者写作的精神世界。这种自读的目的是确保学生熟知,然后,再由教师教学生阅读课文,教懂课文只是手段,教会阅读才是目的。
钱老师在文中一针见血指出:“老师要会设计问题。我更重视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的很多课都是建立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的。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就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的过程。”读着这些文字,醍醐灌顶,肃然起敬。课堂上,学生提问,这需要老师具备很大能量和底气,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如果没有底气,学生敢问吗?其二,如果没有底气,学生问了,老师能答吗?其三,如果没有底气,老师能预设学生的提问吗?其实,简单的几句话,折射一个道理:老师要会设计问题。如何设计才叫会设计问题?这需要老师具备很大的能量和底气了。我发现,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而是拿教案、教参、鼠标。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老师敢让学生问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那么,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呢?简约而厚重,教得自然,学得轻松。如此真实的课,才是有效的课。如果教师不用心啃读文本,又怎么可能教学生学习课文、分析课文?牵着学生走和带着学生走,一定是不同状态的语文课。尊重学情,紧扣文本,随机应变,静待花开。这不正是钱老师所说“至少在千变万化的学情面前已不至于手足无措。”的道理吗?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