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三十三讲:东汉王朝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危机?

大家好,今天要讲东汉时期一个独特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危机?

在西汉初期的时候,礼制不健全,又推崇道家的“黄老之学”,并且西汉的开创者多是楚国人,受楚文化影响比较严重,使得整个汉朝的宗室比较放纵,并且盛行巫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并且任命酷吏不断打击诸侯王之后,使得诸侯国收敛了很多。

汉武帝为了选举人才,就采用了察举和征辟制度。

察举就是地方上官员将有才学或者品行的人推荐给中央,中央提升或者授予官职。征辟就是中央派人征召全国有名望的人才,到中央授予官职。

前者是自下往上,后者是自上往下。

在地方往中央推荐的人才标准当中,其中有一个科目,就是“孝廉”,“孝”就是孝敬父母,同时也包括悌,就是敬爱兄弟;“廉”自然是廉洁奉公,比较廉洁的官吏。

在西汉的时候,孝廉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因为数目非常有限,一个郡往往三年才选一个,所以并不是特别受重视。

东汉生活场景图

到了东汉之后,逐渐增加了“孝廉”的人数,增加到了每十万人推举一人。除了孝廉之外,还有秀才,就是学识渊博之人。

实际上,在选举当中,不外乎德行与才识。这种举荐选拔制度为汉代经学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使得中央王朝可以选取更有能力的人来处理行政。

但是随着世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经学本身就有一定的门槛,学习经学需要长时间积累,并且有些是世代相传,那么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根本没有财富和精力去研习经学。

那么,这些地方官员所推举出来的官员也大多都是出身于世族。

长此以往,这些世族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那就是“士人阶层”。

世族长期垄断与把持着推举的名额,这必然造就了腐败,推举出来的人员往往并不一定都具有真正的品德与才能。

还有就是有些子弟会极力地显示自己的孝心,以此获得社会影响力,积累一定的声望,从而能够获得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就演变成了一种晋升的途径,很多人追求“道德”并非出自本心,而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就必然造成了虚伪的道德盛行。

讲述东汉刑法壁画

并且东汉中后期,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并没有能力来彻底核查这些士人真实的品行,这就更加纵容了“伪善”之风。

这在当时有诸多的特殊的事例,其中有个叫黄允的人,比较有才华。但是他为了沽名钓誉,官府征召他去做官他不去,公卿拜访他,他也不见。

很快,黄允就声誉鹊起。这时候当时的太傅袁隗正在招女婿,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见到黄允,就感慨说:要是能够得到黄允这样的女婿就好了。

袁隗也就是后来的袁绍、袁术的叔父,他们家族“四世三公”,就是连续四代有像丞相、太尉这一类的职位,可见是非常典型的豪门。

黄允听见之后,就想娶袁氏为妻,回去立马决定将自己妻子夏侯氏休了。夏侯氏就说,我们毕竟夫妻一场,应该举行宴会告知亲人。

于是,黄允就召集亲友宾客三百人,这时候夏侯氏当场列举黄允的种种劣迹,让世人知道他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然后拂袖而去。

黄允由此而声誉扫地,从此就没人愿意跟他来往了。

像黄允这样的伪君子,在当时非常普遍,还有一个特别虚伪的人,那就是山东青州的赵宣。

在古代,父母去世之后,需要守孝三年,实际上就是二十七个月。守孝期间,是不能进行宴饮、婚娶之事。

而赵宣这个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竟然在父母去世之后,守孝守了二十多年。在父母的坟墓旁边挖了个地洞,住了下来。

赵宣的事迹轰动了整个青州,于是郡中授予赵宣官职,数次请他前往赴任,赵宣坚持不就。

这时候,新任的青州刺史是陈蕃,他听闻赵宣的事迹之后,非常感叹他的孝心,亲自前往拜访。可是到了赵宣的墓道一看,发现他在守孝期间竟然生了五个孩子。

陈蕃非常恼怒,竟然还有如此虚伪至极的人。于是,揭发检举了赵宣,赵宣不仅没有当上官,反而被下了监狱。

当然,像赵宣这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并且从东汉一开始就存在,只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愈演愈烈罢了。

东汉女性纺织的绘画

在东汉前期,有个叫许武的人,他被举为“孝廉”。但是他还有两个弟弟许宴、许普,没有功名,他就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办法。

许武就先主持分家,将家中绝大多数田产和奴婢都占为己有,而两个弟弟只分到少量贫瘠的田地。

而两个弟弟不仅没有责怪许武,反而在邻里和宗族面前一直夸赞许武的贤德。如此以来,许宴和许普的声誉很快就传播开来,乡亲都暗地里辱骂许武。

于是,许宴和许普就因为“孝悌”的品行被推为“孝廉”。

这时候,许武才站出来,给宗族解释自己分田产的原因,并且将自己占有的田产还给了两个弟弟。

由此,可以看到,“举孝廉”不仅使得伪君子遍地,而且还有不少世家子弟千方百计钻这个体制的漏洞,从而获得官职。

所以,当士族阶层彻底垄断了晋升的渠道之后,就会形成了严重的腐败。

到了汉灵帝的时候,整个洛阳城流行一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就是说:选举的秀才,不读书;选举的孝廉,跟父母分家。表面清廉道德干净的人,实际上道德败坏,高门良将打起仗来胆怯如鸡。

到了最后,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直接对各级官职进行明码标价,两千石的九卿直接两千万钱,州郡长官四百万钱。

在如此情形之下,整体的社会秩序已经严重混乱,世族越来突破各种道德底线。

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些士人开始逐渐意识到社会的问题,希望能够拯救没落的东汉王朝。

以太傅窦武、刘淑、陈蕃、李膺等士人结合起来,以道德卫士自居,形成“清流”,批评朝政,认为宦官干预了朝政,使得政局败坏。

事实上,宦官集团本身就是皇权的附属,皇帝的爪牙,他们很多时候只是为了皇帝做一些放纵不法的事情而已。

东汉庄园生活场景

汉朝后期,朝局溃败,汉桓帝和汉灵帝也是无可奈何,只是皇帝在如此局面之下,带头放纵,使得整个局面更加混乱而已。

而窦武、陈蕃、李膺等虽然是声誉比较好的官吏,但是他们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局面。

况且他们也是世族出身,窦武是外戚,陈蕃、李膺都是世家子弟,刘淑是宗室代表,集结一起,本身就会引来皇帝的猜忌。

对皇帝来说,是否威胁到皇权是第一重要的问题,至于朝臣道德如何,这个倒是其次。

在如此情况之下,汉桓帝和汉灵帝先后对这些士人集团进行打击,一些名士遭到下狱,甚至处死,还有一些被免官。

从此,这些所谓的“清流”遭到严重的打击,势力大衰。从此,东汉混乱的政治秩序越加不可收拾,崩溃只在旦夕之间。

直到外戚何进号召董卓进洛阳消灭宦官,从而引发了大乱,东汉基本名存实亡了。

东汉豪强场景

东汉在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尚能维持正常秩序。在此之后,地方世族无法控制,朝局中外戚、宦官干政,在此情况下,又以道德来作为选举官吏,那么只会加速道德的溃败。

但是,“清流派”的士大夫阶层在王朝面临腐败危机时候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渴望挽救王朝的命运,这在后来的历史中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通过道德能够获得权力与利益,那么必然会引发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风。

道德唯有依靠信仰来维持,而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应该用制度来约束。

东汉的道德危机背后也暗藏着世族阶层的腐败,使得后世之人深刻认识到问题严重性,于是曹操开始用“才能”而不是“道德”作为任免官吏的标准。

同时,玄学在魏晋的盛行,也是对东汉道德问题的反思,并引发了关于道德的非常激烈的争论。还有就是佛学的传入,也建立了新的信仰,建立了新的道德机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