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被情欲煎熬的呻吟:《克莱采奏鸣曲》

宋安群

家庭与 婚姻,感情与情欲,性与道德,一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中不停关注、苦苦探求的问题。在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巨著之后,1887年至1889年中,托翁完成了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再次对不断激动着他的关于俄国男女关系、婚姻家庭、妇女解放等问题用小说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部小说是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波兹德内谢夫的口吻叙述为开头的。波兹德内谢夫是一个大学生,贵族子弟。十五岁那年,受到猪朋狗友的怂恿,在妓院“稀里糊涂地糟蹋了自己,又糟蹋了一个女人”,从此开始出入青楼,狎妓嫖娼,过着浪子的生活。在放荡的岁月里,他看透了上流社会表面上文明高尚,暗地里却人欲横流,男女关系十分污秽。充满声色犬马的贵族阶层的社会环境,为男女间密切而危险的接近,提供了林林总总的易涉罪恶的机会和条件,而在这个圈子里放纵的男女们,其家庭责任观念、遭德价值观念却是乏善可陈的。

主人公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末期,俄国宗法制度及道德观念毕竟依然在精神上深深地约束和影响着社会及主人公本人。宗教引人的从善戒条,不时训导着包括贵族子弟在内的俄国教徒,加之主人公毕竟受过高等教育,还愿意反思自己生活。波兹德内谢夫不断对自己的放浪荒淫进行了长久的反思,决意改邪归正,物色一个正派的姑娘,建立一个高贵纯洁的家庭,过一夫一妻的严肃生活。

展开剩余84%

主人公终于与一位姑娘一见钟情,那姑娘的外貌首先吸引了他,次日便向她求婚。然而,他们组成了家庭之后,他却丝毫得不到家庭的欢乐。波兹德内谢夫与妻子单独相对,竟却形同路人无话可说。两人除了肉欲的互相占有,没有一点一丝的精神交流,以至于他觉得妻子是一个完全猜不透的谜。夫妻间为了生活琐屑的小事经常吵架。有了孩子之后,夫妻更是经常各自拉个孩子来做自己的“盟友”指骂对方。这个家庭的这一对男女就这样互相交恶、互相憎恶到冰炭不可相容的地步。

生了几个孩子后,波兹德内谢夫的妻子正值三十岁的年华,变得富态丰腴、精力旺盛、充满魅力,沉睡多年的女性风韵特别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在一些男人的眼里,她“像一匹已经久未役使、久未套上笼头,养得膘肥体壮的拉车的牝马”,性感十足,令人馋延欲滴。而恰好在这时,一位钢琴音乐家,以一曲《克莱采奏鸣曲》闯进了波兹德内谢夫的家庭生活。于是,一个习见的在小说中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模式化的悲剧故事,又重复在这个家庭中上演了:第三者对女主人公的倾慕,女主人公对第三者的多情,男主人公夹在其间受尽嫉妒的折磨,三角关系就这样紧紧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

何以斩断这团乱麻?——仇杀!波兹德内谢夫最终杀掉了自己的妻子,用仇杀斩断了这段三角情爱!

《克莱采奏鸣曲》从故事情节上看,没有太多的奇特之处,甚至可以说,讲的是一个落入俗套的故事。然而,毕竟是出自作品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托翁之手,其思想、艺术特色,自反映出他迥异于普通作家的大手笔。

首先,这是一部心理活动描述得特别多的小说。故事通过主人公波兹德内谢夫第一人称的口吻,细腻地叙述自己第一次嫖娼的感受、自我道德的反省、对上流社会阶层男女关糸的思索、其婚娶心态、对外人殷勤于他妻子的嫉恨、对妻子倾慕外人的仇视、捉奸报复的兴奋、杀人犯罪的激情……凡此种种,随故事的展开,主人公的心境里,意识的流动如同无数条涓涓的细流,时而清澈,时而混浊,一股股交叉、搅和在一起,最后竟至汇成漩涡急转的巨流,形成了拍岸的排浪,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托尔斯泰对于波兹德内谢夫怀疑、嫉妒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尤为入木三分。故事以独占、情欲和怀疑、嫉妒一道同时毁灭为结局,真切印证了莎士比亚所描述过的“怀疑就像-条毒蛇,只要咬住你,就会紧紧不放”;“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他的牺牲,就要受他的玩弄”(莎士比亚:《奥赛罗》)。

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近于喋喋不休地着力细腻描绘,将笔触深深探入一般人难以窥见的心灵底里,让灵魂隐秘纤显毕现,将一个本来俗之又俗的故事,叙述得丝丝入扣、撼动人心。非如椽之笔,不能达到这般高超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是一部理性 思辨色彩很浓的小说。如托翁的好些重要代表作品一样,这部篇幅不大的中篇,也糅合着大量的议论。其故事的开头就是车厢里几位乘客关于婚姻、爱情,男女关系问题的辩论。由小说之始,贯串至末,托翁用了不少篇幅,或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或通过作者的评述,比较直接地发表对于各种问题的见解。其议题包括男女平等、奴役与自由、妇女解放、精神病、性、肉欲与感情、放任与约束、放纵与宗教、性爱与避孕、作恶与良心、妓院与政府、音乐与感情、婚姻之情与婚外之恋、犯罪心理……涉及面十分深广。这些议论中不乏珠玑之字句,使人受到警醒、启迪、感奋之处在在皆是。从总的思想倾向来看,托翁尖锐地揭露了俄国贵族社会的道德沦丧、婚姻虚假,精神颓化,主张以宗教来完善自我、以禁欲来净化道德、革新男女的精神面貌。

然而,纵观整部小说,却处处流溢着悲观、绝望的哀叹,可以说《克莱采奏鸣曲 》是一曲充满迷惘音调的哀歌。小说是以情节、细节来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倾向的。这部小说以夫妻厌倦、交恶为肇始,以情杀为结局,凄然惨绝自不待言。由于这是一部穿插着异常多的议论文字的小说,其议论尤为值得注意。

比如,小说中提出,男女之间的相互倾心,到底时间能持续多久,“一个月,两天,还是半小时?”这分明是十分富于挑战性然而又绝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又如,作品中说,社会大量地“一方面把并不相爱的人配为夫妻,一方面又对他们不能恩爱度日大惊小怪”,描述了社会上无数无爱家庭的苟且和无奈之状况。提到宗教主张一夫一妻的严肃家庭生活,而俄国上流社会纵容放荡时,托翁说,如果敢于“正视我们上流社会荒淫无耻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上流社会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妓院”,而对于人欲横流持习以为常的态度,却成了人们麻木的“第二天性”,揭示了当时的杜会道德标准的混乱。论及男女关系时,托翁说,“女人在两性关系中不能处于和男人平等的地位”, 然而他又指出“女人就像女皇,役使着人类中百分之九十的男人,迫使他们从事沉重的劳动”,女人是男人的玩物,泄欲的工具,可是那些男子骑士们却口口声声地说崇拜女人……如此等等,小说中提出了许多矛盾的现象,显然都是古今中外都存在而又都难以回答的“无解方程”。

按照托翁的看法,任何社会方法,都不可能改变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上流贵族社会的男子是“堕落的奴隶主”,妇女则是“堕落的奴隶”。托翁在绝望于俄国贵族社会生活腐败、道德沦丧之时,他感叹,「决定一切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是自发的生活法则,而不是社会的规范」。于是他才有“如果认为人的生活可以用理性来加以支配的话——那就根本取消了生活的可能性”这一也许是真知灼见的哀鸣。

可见,这位文学巨匠作为一个思想家,其理想主义与现实状况的矛盾冲突是如何的尖锐激烈,也就难免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困感之中。尽管终其一生托翁都主张以宗教去完善人们的精神人格,然而,从心底里,也许他已经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可能建立一种理性的正常、平等、和谐的纯洁关系,以致《克莱采奏鸣曲》的通篇,都充满了迷惘绝望的哀伤,一派悲观的色彩。

对《克莱采奏鸣曲》,列宁曾有过直接的评说。他说,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历史内容乃是一种东方、亚洲制度的意识形态,“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去抵抗恶的主张,也就有深刻的悲观主义调子……托尔斯泰在《克莱采奏鸣曲》里也是忠实于这种观念形态的,他说:'妇女的解放不在学校里,不在议会里,而在卧室里。”(列宁:《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

列宁从哲学的角度阐释托翁的这部著作,看来还是不中肯棨。要真正解读托翁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部书,还得从他的生平去寻找答案。

了解托翁生平的人,一定从本书的基本情节看出了托翁以及他的婚姻、家庭的影子。托翁在少年时代即接受了母亲的遗产,4000俄亩的土地和330多个农奴,十分富有。他在青年和中年时代,是个名副其实的吃喝嫖赌的浪子。在他的日记中,充斥着他自己嫖娼逛妓院,与妓女、吉普赛女郎、乡村妇女、他自己的女奴、他母亲的女友淫乱,以及还得过性病的记载。他34岁时娶了18岁的妻子索尼娅,和她有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但是刚结婚不久,他们的感情即已经破裂,数十年一直处于不断的口角或冷战之中,双方还将儿女都作为同盟力量卷裹了进去。托翁晚年时,思想发生了激变,由一个极端的纵欲主义者,陡转为极端厌恶婚姻和性生活的人。吊诡的是他知行分离,他性欲极强,既不放弃性生活,又在理念上厌恶与妻子同床,还殃及到厌恶儿女们结婚。他还通过与人交谈,把自己的性生活暴露在公众的注目之下。他将家庭矛盾激化到了高峰,使他们的婚姻变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婚姻,最后导致他垂暮之年离家出走。最意味深长的是,据记载,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草稿让索尼娅抄写时,使她感觉到了厌恶和恐惧,两人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吵。由此看来,《克莱采奏鸣曲》显然系托翁“不是自传的自传”。这才是这部中篇小说内核的谜底。

托翁一生日记不辍,并且有个怪嗜,一定要逼着夫人阅读。他日记的特点是,既真实详尽记叙自己的荒唐丑事,又不断反复批判自己、忏悔所犯下的罪孽。终其一生,这大师就这样处于自我煎熬之中,不得稍停。然而,终其一生,他却坚执自己青年时代就咬定的一个理念或辩解:“谁是我们身上淫荡、放纵、轻佻以及其他一切恶习的根源,难道不是女人?谁应当为我们所丧失的勇敢、坚定、理智、公正等天性中的美德承担责任,难道不是女人?”(托翁日记,1847年6月16日)

伟大的托翁,一生就这样被家庭、婚姻、女人等问题苦苦折磨着,并且,对社会、对两性,包括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说《克莱采奏鸣曲》是他饱受情欲煎熬的呻吟,也许是不夸张不荒谬的。

11月26日有一次维特根斯坦线上公益讲座,由知名教授江怡主讲,在哲学人公众号后台回复“公益课”即可。

来自: 托尔斯泰被情欲煎熬的呻吟:《克莱采奏鸣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