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为何闻名于世
耿宝昌主编的故宫博物院典藏《青花釉里红》一书中这样描述,“以1350℃窑温于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不易控制,只有在还原焰的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并对窑火温度要求极为严格,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者凤毛麟角。一般色泽千差万别,或呈浓红,或为极淡的粉红色,或晦暗不明,纹饰易局部或整体色彩晕散,轮廓不清,若阴霾雾障。”
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 少,拍卖会上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
青花瓷以冷色调为主,其色调单一,淡泊雅致宁静,被后世誉为瓷中皇后。但是其单一的审美无法满足所有有人的需求,因此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是在冷色调的基础上加一点暖色调,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就弥补了其单调性。
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甚至包括康熙早期道的一些瓷器,都不会写款。就算要写,一般也会写明朝的款。如果一个颜色偏黑的釉里红,上面还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这样,反而价值非常高内。民国时期,很多收藏爱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红可是了不得的收藏。
“釉里红”瓷器的炼制难度极高,稍有偏差,便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为浅红、黑红、灰黑色的较多。这也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鉴别要点。
青花釉里红第 一次被人们生产出来,由于色彩独特的缘故,随后很快得到世人的认可,随后到了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迎来了第 一个发展高峰期,但是好最不长,到了明中期的时候,青花釉里红又再次迎来了自己的衰败期,到了明朝晩期的时侯甚至完全停产了。
清代釉里红瓷工艺成熟,釉彩选料与磨制上更为仔细,故釉里红的呈色艳丽,与青花一样有浓淡层次。清代釉里红瓷品种增多,出了传统的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外,还有釉里红地白花、釉里红地青花、天蓝釉里红、蓝釉釉里红、酒蓝釉里红、苹果青釉里红、豆青釉里红、冬青釉里红、黄釉釉里红、酒蓝釉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浅绿釉青花釉里红等。同时,出现了釉里红与釉上红绿彩、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