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原老兵18年间他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值得我们敬佩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爱的路上风雨兼程
原59244(59271) 部队政治处
作者:张志荣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入伍青海某部,1991年7月副营职转业甘肃省古浪县工商局后任党总支书记。退休赋闲,喜爱笔耕。

十八年,转瞬即逝;十八年,行路漫漫;十八年,情深似海;十八年……——题记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俗话还说:“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他,没有英俊的容貌,没有出众的才华,更是没有殷实的经济,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平凡的普通人,用18年的时间,守护着病瘫的妻子,不离不弃,精心照料,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他,就是甘肃省永登县热力公司63岁的退休职工魏生福,经的一位转业军人。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993年元月的一天晚上,魏生福和妻子一起在街上行走时,妻子突然腿一软跪在了地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但是他俩谁也没有当回事,就这样过去了。可从那时起,每隔几天类似的腿软伴疼痛就要犯一次,甚至走路的时间一长,腿就挪不动了。到后来每年冬季和春季腿都发软酸痛,走起路来非常困难,似乎得了大病,而且病情在一天天加重。每次犯病都习惯性的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兰医二院”)做检查,兰医二院的专家诊断为椎管狭窄,要做手术。为了进一步确诊,他们先后又到兰州陆军总院等几家医院复查,检查结果却不是椎管狭窄,但未确诊病因。就这样,他们寻医问药于甘肃的几家大医院和周边市县“名医”,一奔波就是10年。
魏生福慢慢搀扶着妻子,在走五、六十步就要休息一次的境况下,艰难的向北京出发了。他为了节省费用,减少开支,硬是自己一个人扛着。他也一直感恩于“雪中送炭”的单位领导和古交好友们。在去车站时,他的单位领导派人派车帮他们到了车站;到北京后,他的一位世交联系的北京熟人为他接站,并且还给联系好了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又于次日带着他们夫妻找到了天坛医院的专家。专家得知他们来自贫困地区后,又看了兰二医院检查的影像资料,认为诊断正确,随即决定以前做过的检查不再重复,并安排主管医生第二天开始直接用药。
妻子的病情一年比一年严重,每时每刻都需要人来照顾伺候,儿子、媳妇都在外省打工带孩子,照顾瘫痪在床妻子的重担就全压在魏生福一个人身上。他早上6点起床,给妻子穿衣服,抱到卫生间洗脸、刷牙、梳头,然后抱到沙发上坐好,开始做早餐、喂饭。安排好家里的一切事务后,他才匆忙去上班,工作两小时后再回家一趟,关顾一下妻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着重复的活计,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终日忙得脚打后脑勺,生活上更是能简则简。
“屋漏偏逢连阴雨”,2015年春节期间,妻子突患感冒,严重发烧引起了肺部感染,送到医院后都报了病危,但经过几天的治疗,慢慢的有了好转,可出院后再也坐不起来了。从此失忆、失语、周身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了。
妻子瘫痪后听别人说,长期卧床会长出褥疮的,虽然他在时刻注意观察,但还是因为缺乏经验,再加上妻子腿脚肿胀,没过多久就长出褥疮了,而且还比较严重,两面臀部全部溃烂。可当时根本不知道用啥药有效,他和儿子到处寻医问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网络在北京一家医院买到了化腐生肌散、丹红素,又在当地的药店购买到湿润烧伤膏等药,用后效果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基本控制了褥疮的再犯。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是件很艰难的事,特别是夏天,他每天为妻子擦拭一到两次身子,妻子每一次大小便之后都及时清洗,并不分昼夜每两三个小时就为她翻身和锤背按摩50—100次。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18年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由于长期睡眠不好,加上年龄的关系,身体机能急剧下降,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而且患心脏病放支架后不能按时住院复查,患腰椎间盘突出又不能住院治疗。虽然他承受着各种疾病的煎熬,但只要妻子每天能舒适一点,他就很满足了。
“不论富贵还是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不离不弃。”这是婚礼中的誓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却很难。18年来,魏生福到处打听医治妻子病的良方,一次次希望之火被点燃,一次次又被现实无情地浇灭……他总是在失望与希望中坚守着,即就使这么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懂得,做人做事要讲良心,虽说爱的路上有风也有雨,但夫妻之间更不能有难就劳燕分飞。18年间他对妻子的不离不弃,细心呵护,充分表明:他是一位极具责任担当的好丈夫,是一块人民军队大熔炉里锤炼出来的好钢,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楷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