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思考—讨论,是写出新意的不二途径
题记:科大附小组织“百变魔方”作文比赛,丁丁写了下面这篇,写作过程有点小心得,现略略记录,以备日后总结。
小蜗牛见毛虫和蚯蚓跟它一样爬得很慢,身体也没长骨头,却不必像他那样背着重重的壳。当妈妈告诉他毛虫变成蝴蝶后有天空保护,蚯蚓有大地保护的时候,小蜗牛哭着说自己很可怜,因为没有谁会保护他。
小蜗牛不知道,他背上背着的重重的壳正是大自然对它的保护。蜗牛不能像毛虫姐姐那样变成蝴蝶飞到天空逃离捕捉,也不能像蚯蚓弟弟那样钻到土壤里得到庇护,但毛虫姐姐和蚯蚓弟弟也没有蜗牛那样重重的壳呀!万一有物体从空中落下或者有正在觅食的鸡和鸭发现他们的时候,他(她)们也就不能像蜗牛那样躲进“房子”里逃过生死劫了,说不定毛虫姐姐和蚯蚓弟弟正在羡慕小蜗牛有那重重的壳呢!
小蜗牛应该明白,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与众不同的特征,都各自绽放生命的色彩。就像《红楼梦》中香菱对夏金桂说:“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小蜗牛之所以是小蜗牛,当然不能少了他背上背的重重的壳,否则就不是小蜗牛,而变成鼻涕虫了。
假如小蜗牛把他背上重重的壳看作是一种负担,总是羡慕别人的特征的话,小蜗牛很有可能陷入一个不断比较的世界,陷入一个不快乐的世界而怨天尤人,自怜自弃。正如诗歌《不快乐的想法》所述:
蜗牛不快乐,埋怨自己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也不快乐,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寄居蟹羡慕蜗牛,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蜗牛也羡慕寄居蟹,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他们一直这样想:我实在太累了,我很不快乐。
我们也想一想,有谁愿意和一个整天抱怨这、抱怨那,愁眉苦脸的人生活在一起呢?更不用说跟他交朋友了。而且,不快乐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作为十二金钗之一的秦可卿,来给她治病的张太医诊断她的疾病正是忧虑太过,导致气滞血亏引起的。
所以,小蜗牛应该感恩大自然给他背上一个重重的壳,只有这样,小蜗牛才能更好地自力更生。
既然有大自然的保护,小蜗牛还需要自力更生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总是依靠别人的保护,若别人不愿意保护自己呢?或者别人无暇顾及自己呢?那岂不坐以待毙吗?我就曾目睹一只蝴蝶被鸟捕食的情景,所以毛虫也并不能因为自己可以变成蝴蝶得到天空保护而高枕无忧啊!毛虫也得自力更生。
小心得:
平时老师布置作文,写完了还不给我看,这次在选题时居然主动跟我讨论,说是讨论,也主要是他讲,我偶尔问几个问题,比如命题作文“找本好书做挚友”,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他说完后我会提出“挚友”和“做挚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诸如此类的云云。
一番讨论和思考后,他兴奋地选择蜗牛的材料作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材料作文一般写成论说文,而材料又是老旧的材料,且材料下边都明确提示达尔文的进化论,要写出新意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度。
之所以选择材料作文,应该是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他想起了一些素材,比如《日有所诵》里的诗歌《不快乐的想法》;他在湘江边亲眼看到一只鸟把一只正在飞舞的蝴蝶叼走了;还有前几天家里讨论过一个矽肺病人的故事。不过我们讨论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在战胜疾病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些都跟材料直接相关的。
期间我又脱口而出:“就像诗歌里说的,蜗牛为什么一定要去羡慕别人呢?蜗牛能改变自己背着重壳的事实吗?如果不能改变,他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又联系起我们读过且时常感叹的香菱与夏金桂的对话,丁丁也在慢慢用更开放的心胸和眼界看待不同个性的人,看待世间不同种类的万物。
材料结尾蜗牛妈妈说“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还带有大大的感叹号“!”,蜗牛妈妈气盖世的神情活灵活现,却让我颇感不适,我问:“蜗牛他们真的不靠天不靠地吗?他们不正是生活在天地之间吗?万一有他们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呢?如果具体到单个人,光靠自己能干成什么事?你觉得天空和大地真的如蜗牛妈妈所说会偏心只保护毛虫和蚯蚓,不保护小蜗牛吗?”
在我一番炮轰后,丁丁似乎更来劲了,迫不及待地要动笔,全然不顾平时交代的“头脑风暴法”把素材列出来,然后当“服装设计师”来进行设计搭配。
足够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第一步,素材从哪来,也是老掉牙的话题。论观察生活体验人生阅历,他们还是小毛孩,相对而言阅读来得更全更方便。即便观察生活,为什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一样。认知结构如何形成?阅历和阅读。但并非有了阅历和阅读,就一定可以形成与众不同的认知结构,获得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因此,阅历之后要总结,阅读之后要思考。在他们这个年龄,如何去思考?引导或讨论都是非常优良的途径。个人以为,讨论是思想交流的导火索,思想交流可以让单个人的智慧碰撞出更明亮的火花。
在利用素材构建作文框架时,除了要注意结构合理协调外,稍不小心就会落入板起脸来进行说教的俗套,或者罗列一大堆素材。这只能告诉别人自己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证据,这些证据分别说明哪一种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否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等等都是迷花乱眼,只能让读者自己打乱重新整理。
(写到这里,发现要啰啰嗦嗦长篇大论了,今天没时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