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失败,明朝历史能否改写?会出现哪些后果?

文/格瓦拉同志

“靖难之役”在明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朱棣在推翻侄儿建文帝后,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并在任内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就。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禁不住会猜想,如果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兵败被杀,那么明朝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写?这场失败的叛乱会带来哪些后果?笔者不揣冒昧,认为会出现下述几种局面:

建文帝会延续削藩政策,但会引发更强烈反弹。朱棣之所以举兵造反,起因是对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政策不满。在朱棣看来,藩王制度乃是朱元璋创设的祖制,目的在于拱卫皇室、镇守地方,维护帝国的安宁、稳定,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废除的。更何况,建文帝的手段过于粗暴,被削诸藩或自杀或被囚,没有一个人能全身而退,令兔死狐悲的他不得不反。

建文帝画像

但在建文帝看来,削藩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措施,无论朱棣想得通想不通,都要无条件予以配合。因此,如果朱棣失败的话,只会增强建文帝继续推行削藩政策的信心,直到解除所有藩王的兵权才会罢手。不过,这种近乎无情打击的削藩政策,肯定会激起强烈的反弹情绪,即使朱棣失败后依然会如此,至于其后果,本文最后会有所说明。

朱棣的部下会继续发动叛乱,但胜算基本上为零。朱棣在镇守北平的20余年时间里,多次率军北征蒙古,在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培养出许多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名将。与此同时,包括姚广孝等人在内,朱棣还网罗了一帮谋略深远、算无遗策的谋臣为他效力。这批谋臣名将虽然是帝国的臣子,但真正效忠的对象却是朱棣,而非建文帝。

明初藩王分布图

由于朱棣决定了部下的生死荣辱,一旦他遭遇不测,这批人的荣华富贵不仅要化为泡影,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会不保。因此,如果朱棣兵败被杀的话,部下们很可能会拥戴主公的儿子们继续造反,但考虑到新主公威望不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缺乏正义性等原因,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至于叛乱的参加者,除少数幸运儿外,大多数人恐怕难逃一死。

朱棣的儿子们将被幽禁或处死。正所谓“皇权之下无亲情”,皇位的巨大诱惑力每每会驱动父子、兄弟相残,一旦沦为失败者,个人性命固然难保,妻子儿女也极有可能沦为刀下鬼。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把10个侄儿一股脑处死,以此来消除隐患,丝毫没有念及骨肉亲情。

明成祖朱棣画像

根据常理进行推测,一旦朱棣起兵失败,他即使不战死在沙场上,也极有可能因“谋逆”被处死,至于他的3个儿子,恐怕也难保性命。不过,考虑到建文帝天性宽厚仁慈,也不排除对堂兄弟们法外施恩,将他们圈禁终身了事。如此一来,建文帝既能维护自己“仁君”的好形象,而且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皇位隐患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

守边诸王会结盟对抗朝廷,甚至勾结蒙古作乱。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建文帝如果能平定朱棣发动的叛乱,固然会吓倒大多数藩王,迫使他们向朝廷屈服,但部分守边藩王(即塞王,如宁王朱权)仍有可能步朱棣的“后尘”。原因无他,这些藩王都拥有强大且精良的军队,既然不甘心被朝廷摆弄,当然会拼死一搏。

蒙古骑兵

但是,鉴于朱棣失败的教训,这些守边藩王们自然不会再采取孤身奋战的方式,而是会缔结攻守联盟,共同应对朝廷的征剿。而为了增加胜算,不排除有个别塞王会效仿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过一把皇帝瘾,勾结蒙古大军作乱。考虑到建文帝手下能征善战的名将并不多,加之国内战乱日久,如果遭遇塞王和蒙古联军的入侵,能否克敌制胜难以预料。

靖难之役形势图

综上所述,由于建文帝生性仁柔、所推行的政策极具争议,如果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兵败被杀的话,他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局势,消除来自朱棣部将、诸子构成的隐患,但从长远来看,依然存在着其他塞王叛乱的可能。而一旦塞王们结盟对抗朝廷,甚至勾结蒙古作乱,明朝大概率会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当中,最终落得四分五裂甚至是亡国的结局。

参考书目

徐阶、张居正(明):《明世宗实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版。

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