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法汇集

医品阁 
伤寒脉法汇集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

寸脉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

寸脉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

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

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

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

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

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

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宜黄芩汤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

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

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2)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3)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没有胃口,腰背发凉,双手寸脉弱,尺脉沉细

桂枝汤合平胃散

.四时之脉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

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重强:重,谓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

白话详解

黄帝说: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的其他脏腑。黄帝说:那么它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得出来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是病脉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的流动,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你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怎样的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各种痛的脉象特点:
头痛一弦 ,
外感风邪头痛-浮弦,
外感寒邪头痛一弦紧,
湿邪头痛一弦细,
伤暑头痛一弦缓弱,
痰浊头痛一弦滑,
气虚头痛一弦软.
热病头痛-洪,
血虚头痛一 微涩,
肾气厥逆头痛一 弦坚,
真头痛一短涩。

心腹痛(实指胃脘痛),正气不足,邪气亦不盛时,脉来细迟;正气虛衰,邪亦盛时,脉来浮大。

疝气痛,脉弦紧有力。如阴寒实邪在里一实急,如阳气大虑,寒湿阴邪亦盛一弱中带急。

腰痛一沉而弦,
风邪腰痛一沉弦 兼见浮脉,
寒邪腰痛一沉紧,
痰饮腰痛一沉弦滑,
肾着腰痛(肾阳虚)一沉软细,
肾虚腰痛一虚大,
闪挫伤腰痛一沉实。
痹病一浮、紧 、涩。

痈疽发热疼痛一数,
肺痈虚证 一短涩,
肺痈热盛一浮大,
肠痈实证一滑数,
肠痈溃脓血虚一数而无力或芤虚。
肠痈湿独凝聚一微涩。
肠痈溃脓一紧数。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寸、关、尺三部古医脉法解:

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 

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

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  

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 

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

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  

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

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      

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 

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

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      

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

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  

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

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          

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  

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    

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          

右寸见小,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运行乏力;       

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心疼不免;         

右寸见急,喉痛安辞;

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  

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心痛勿讶;         

右寸见代,痰塞何妨;

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    

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     

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    

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        

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    

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

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         

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无血养神;          

右寸见躁,无精定魄;

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    

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    

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左关见浮肝犯风而眼赤;         

右关见浮胃入风而渴生;

左寸见芤必肝伤而失血;        

右关见芤必肠毒而便脓;

左关见滑,头目肿痛堪嗟;       

右关见滑,脾胃热焚甚苦;

左关见实,痎癖可征;           

右关见实,心腹多痛;

左关见弦,肝旺生风;         

右关见弦,脾崩不食;

左关见紧,筋脉急拘;  

右关见紧,嘈杂呕吐;

左关见洪,眼目生花;     

右关见洪,心腹结痛;

左关见沉,必阴寒之癖积;   

右关见沉,定冷气之难安;

左关见涩,风寒邪闭因气郁有余; 

右关见涩,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

左关见迟,两胁多寒;           

右关见迟,中焦微冷;

左关见伏,关格收藏;    

右关见伏,霍乱吐泻;

左关见濡,瘅症将成;   

右关见濡,水臌可畏;

左关见弱,筋痿宜防;           

右关见弱,气短须补;

左关见数,肝火盛而目红;       

右关见数,胃火旺而口渴;

左关见大,怒气伤肝;           

右关见大,狂阳伤胃;

左关见小,肝胆气衰;     

右关见小,脾胃血少;

左关见虚,必益其血;  

右关见虚,须补其津;

左关见微,温其下元之惫;     

右关见微,暖其气海之寒;

左关见细,虑脚膝之酸;         

右关见细,恐肚腹之泻;

左关见急,肝痛而不能眠;       

右关见急,脾伤而自难卧;

左关见代,肝绝而痛则无妨;     

右关见代,肝绝而安则无救;

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     

右关见结,脾伤而气滞于下;

左关见促,肝无肾水之滋;      

右关见促,脾无肾火之养;

左关见革,气脱于木旺之时;     

右关见革,气脱于土崩之侯;

左关见动,两胁有气痛之愁;     

右关见动,中焦有火焚之惧;

左关见毛,肝木旺而生风;       

右关见毛,胃土盛而动火;

左关见耎,无病之人;      

右关见耎,加餐之客;

左关见钩肝血之足;             

右关见钩,脾气之安;

左关见静,优游享无事之福;   

右关见静,舒畅享强食之愉;

左关见石,筋得寒而拘挛;       

右关见石,胃因冷而泄泻;

左关见坚,邪必留恋于经络;     

右关见坚,邪必会聚于脏腑;

左关见躁,必苦血干而多怒;     

右关见躁,必苦液涸而善呕;

左关见搏,防太盛之中风;       

右关见搏,虑过旺之狂病;

左关见散,筋迟而不能收;       

右关见散,肢懈而不能举。

浮见尺左,水亏而双耳齐聋;   

浮见尺右,火旺而大肠自秘;

芤见尺左,小遗多脓血之灾;         

芤见尺右,大便下赤红之叹;

滑见尺左,水入腰而作楚;         

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灾;

实见尺左,膀胱水闭而不通;         

实见尺右,尿沥火涩而难出;

弦见尺左,腰腹重滞生疼;         

弦见尺右,肾脏风邪作耗;

紧见尺左,耳似蝉鸣;            

紧见尺右,脐同虫咬;

洪见尺左,水熬干而消渴;       

洪见尺右,火炎上而梦遗;

微见尺左,盗汗淋漓;              

微见尺右,肠鸣泄泻;

沉见尺左,精冷如冰;           

沉见尺右,腰寒若水;

涩见尺左,阴寒疝结;       

涩见尺右,逆冷肠崩;

迟见尺左,下焦寒冷;     

迟见尺右,小腹阴凝;

伏见尺左,阳气不升;       

伏见尺右,阴气更闭;

濡见尺左,寒湿侵肾;        

濡见尺右,冷痿中腰;

弱见尺左,双足骨酸;       

弱见尺右,双腿气乏;

大见尺左,肾涸于遗精;   

大见尺右,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水耗无多;           

小见尺右,火衰不旺;

虚见尺左,心肾不交;        

虚见尺右,水火皆乏;

微见尺左,冷入关元;           

微见尺右,寒通腹里;

细见尺左,髓冷胫枯;         

细见尺右,命寒精泄;

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         

数见尺右,火炎而水随作喘;

急见尺左,痛入阴丸;               

急见尺右,疼添小腹;

短见尺左,自无延龄之福;      

短见尺右,定含怯战之羞;

代见尺左,精败欲绝;               

代见尺右,火息将亡;

结见尺左,邪袭水而不散;        

结见尺右,邪袭火而不离;

促见尺左,髓耗而足不行步;         

促见尺右,火衰而气不通心;

革见尺左,玉关不闭;              

革见尺右,河车俱焚;

动见尺左,定然魂梦多遗;

动见尺右,定然阳强不倒;

毛见尺左,精耗而龙火将兴;        

毛见尺右,焰腾而命门自热;

耎见尺左,肾弱相宜;            

耎见尺右,火衰当助;

钩见尺左,阴平之士; 

钩见尺右,守真无疑;

石见尺左,精无倾失之慨;           

石见尺右,阳有退藏之庆;

坚见尺左,邪入于骨髓;           

坚见尺右,邪居于腰膝;

躁见尺左,肾难上交于心;  

躁见尺右,阳且高越于膈;

搏见尺左,膀胱有热闭之淋; 

搏见尺右,咽喉长疮蛾之肿;

散见尺左,肾水欲绝于须臾;    

散见尺右,元阳将逃于顷刻。

整修诊脉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

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

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

浮而有力便为洪。

沉而无力即为弱,

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

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

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

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

沉数原是里热炎。

脉学讲的很繁琐,

初学之人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事,

明于书未明于心,

明于心未明于手,

所谓胸中之了留,

指下任然很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

四脉为纲来分解。

四脉有无力虚实,

再加洪弱成十象。

以纲带目简到繁,

先易后难诊脉先。

此法虽然不算全,

初学入门最简单。

下将十脉一一说,

很快能使耳掌握。

轻按即得谓浮脉。

重按至肌见沉脉。

迟数当以息来辩,

一呼一吸一息哉。

一息正常为四至,

三至谓之曰迟脉,

五至六至即数脉。

浮为风虚芤失血,

滑为吐逆实为热,

弦为拘急紧为疼,

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冷结,

缓主风虚涩少血,

迟病冷顽伏积攻,

濡弱气血少分别。

长为壮热短为食,

虚脉心中多恍惚,

促缘积聚热相攻,

结为阴寒有所积,

动为惊悸血崩淋,

牢为寒痛木乘牌,

代为正气已飘离,

细是精枯形瘦极。

其中微脉极细耎,

若有若无按若绝,

至数不明难辨别。

濡脉虚耎而无力,

如絮之浮于水中,

轻手乍来重手去,

又祝血虚又主湿,

弱脉即是主气虚。

促脉古人有两分,

数时一止叫促脉;

脉搏急促亦称促。

结脉往来皆缓慢,

时一止而又复来。

动脉古人亦两分,

一谓数乃无头尾,

如豆之大厥动摇;

一谓数而跳突动,

规律紊紊不好准。

牢脉似沉又似伏,

实大而长或微弦。

代脉动而常中止,

不能自还良久复,

且止有常依数止。

细脉细直而弱耎,

若丝如线之应指。

总之脉义理微玄,

一诊传心即了然。

左寸心脉浮大散,

左关肝胆脉长弦,

右寸肺脉浮涩短,

右关脾胃缓大兼,

两尺属肾宜沉软,

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

秋脉毛兮冬脉石,

顺时为吉逆为凶,

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脉一盛,

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

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

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

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

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

便是内伤饮食症。

内伤劳倦脉浮洪,

饮食伤脾脉洪盛。

又有七情气所缠,

喜散怒弦忧涩认,

悲紧思结恐为沉,

惊则脉来动不定,

平其胃气保安全,

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

右关脉涩脾土虚。

左关涩兮血不足;

右关滑兮食积居。

左尺浮芤小便血,

右尺浮洪大便结,

左尺迟兮阳事衰,

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

更加一至无大疴,

三至为迟一二败,

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

八脱九险十危急。

脉无上下阴阳绝,

脉无来去本元枯,

动止频频不久矣,

直须决绝莫含糊。

大凡诊脉要数息,

五十不止身无疾,

指下欣欣生意多,

虽然有病将安逸。

切脉自古重六法,

可辩是否是诊家,

诊家下指先看心,

心脉浮大为正形。

浮而有力心经热,

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

头疼寒热数难平。

惊悸怔忡沉细弱,

上焦蓄热洪大应。

次看肝脏弦又长,

总然有病也无妨。

忽然浮大风为患,

紧带洪兮疟痢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

数为着怒缓为尫。

有余因实知肝火。

沉细为虚亦是常。

若逢肾脉沉无病,

洪大须知阴火生。

男子下元微不足,

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

痛连腰胁现微沉。

五心烦热洪无力。

犯着房劳数不宁。

右寸诊之浮短涩,

肺家清净病无干。

邪气上冲多发嗽,

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

数时胸府热难安。

浮而有力风外感。

沉主生痈滑生痰。

脾家性燥宜迟缓,

倘逢滑数知伤食。

洪大原来胃火炽,

弦紧定遭北朔敛,

寒邪积滞激搏缘。

土不制水肢浮肿,

沉细而微见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

虽然沉细未为病。

若逢盛旺反成殃,

阴虚盗汗肌消甚。

浮洪呕血梦遗精,

滑数昏花耳聋症。

迟缓多缘下部寒,

女子旺时应有孕。

诊脉还需三部看,

方能整体细详兼。

三部俱浮肺脏风,

恶寒发热鼻难通,

沉迟冷积真元惫,

弦数猖狂怒气冲,

两手紧兮寒与食,

二关缓作痹和癃,

虚濡微涩阴阳竭,

洪滑不堪久病逢。

独凭诊脉难决病,

切脉慎问理才明。

当问所便苦何物,

思欲疑者又何物,

年之少长食起居,

形之肥瘦二便需,

所发之始与今别,

病经几日用何药。

妇人室女经若何,

产后须问恶露绝。

小儿憎寒与壮热,

须问曾经发疹否。

痛着需问跌扑否,

无怯患者疑尔拙。

以彼所说校吾诊,

或同或异以折衷。

此脉诊脉万全功,

仔细领悟必有用。

左手脉心肝肾为脏,小肠胆膀胱为腑,脏属阴,腑属阳,此谓三阴三阳。

右手脉肺脾命门为脏,大肠胃三焦为腑。

诊家之要四种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既为虚,浮而有力既为洪。

脉沉无力既是弱,微沉有力既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既是表间虚,沉迟既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1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2一呼一吸叫座一息,一息脉来三次胃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当快讲。

3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4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5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6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均,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7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8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按: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明于心,明于心未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                    诸脉主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

‌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

‌迟病冷顽伏积攻,儒弱气血少分别。

‌长为状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

‌促缘积聚热相攻,结为阴寒有所积。

‌动为惊悸血崩淋,劳为寒痛木乘脾。

‌代为正气已飘离,细是精枯形瘦极。

‌1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2儒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3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搏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

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

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

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

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需详辩生克,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平安。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

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

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犹涩认,

悲紧思结恐为沉,惊者脉来动不定,

平其胃气保平安,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

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

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

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病,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

动止频繁不久矣,直須决绝莫含糊,

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

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將安逸。

1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2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就是又一种说法,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要】何梦瑶。

3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脉。

4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5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6钩,脉来疾去迟日钩,亦即今日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濡而滑也。

7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六法

心脉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

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

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肝脉

次看心脉弦又长,总看有病也无妨。

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疾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尪。

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为常。

肾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須知阴火生。

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肋现微沉。

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肺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静病无干。

邪气上冲多发咳,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

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脾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

洪大原来是胃火炽,弦紧定遭㾬疟疾。

虚脉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

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命门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

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

浮洪呕心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

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三部总看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

沉迟冷积真元惫,弦数猖狂怒气冲。

两手紧兮寒与食,二关缓作痹和癃。

虚弱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       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

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       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         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

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       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

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           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       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

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       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

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   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

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           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       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           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             右寸见小,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运行乏力;             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心疼不免;             右寸见急,喉痛安辞;

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           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心痛勿讶;             右寸见代,痰塞何妨;

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           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       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       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         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     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

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         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无血养神;             右寸见躁,无精定魄;

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         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

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       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左关见浮,肝犯风而眼赤;右关见浮,胃入风而渴生;

左寸见芤,必肝伤而失血;右关见芤,必肠毒而便脓;

左关见滑,头目肿痛堪嗟;右关见滑,脾胃热焚甚苦;

左关见实,痎癖可征;右关见实,心腹多痛;

左关见弦,肝旺生风;右关见弦,脾崩不食;

左关见紧,筋脉急拘;右关见紧,嘈杂呕吐;

左关见洪,眼目生花;右关见洪,心腹结痛;

左关见沉,必阴寒之癖积; 右关见沉,定冷气之难安;

左关见涩,风寒邪闭因气郁有余;  右关见涩,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

左关见迟,两胁多寒;右关见迟,中焦微冷;

左关见伏,关格收藏;右关见伏,霍乱吐泻;

左关见濡,瘅症将成;右关见濡,水臌可畏;

左关见弱,筋痿宜防;右关见弱,气短须补;

左关见数,肝火盛而目红; 右关见数,胃火旺而口渴;

左关见大,怒气伤肝;右关见大,狂阳伤胃;

左关见小,肝胆气衰;右关见小,脾胃血少;

左关见虚,必益其血;右关见虚,须补其津;

左关见微,温其下元之惫;右关见微,暖其气海之寒;

左关见细,虑脚膝之酸;右关见细,恐肚腹之泻;

左关见急,肝痛而不能眠;右关见急,脾伤而自难卧;

左关见代,肝绝而痛则无妨;右关见代,肝绝而安则无救;

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右关见结,脾伤而气滞于下;

左关见促,肝无肾水之滋;右关见促,脾无肾火之养;

左关见革,气脱于木旺之时;右关见革,气脱于土崩之侯;

左关见动,两胁有气痛之愁;右关见动,中焦有火焚之惧;

左关见毛,肝木旺而生风; 右关见毛,胃土盛而动火;

左关见耎,无病之人;右关见耎,加餐之客;

左关见钩肝血之足;右关见钩,脾气之安;

左关见静,优游享无事之福;右关见静,舒畅享强食之愉;

左关见石,筋得寒而拘挛;右关见石,胃因冷而泄泻;

左关见坚,邪必留恋于经络;右关见坚,邪必会聚于脏腑;

左关见躁,必苦血干而多怒;右关见躁,必苦液涸而善呕;

左关见搏,防太盛之中风;右关见搏,虑过旺之狂病;

左关见散,筋迟而不能收;右关见散,肢懈而不能举。+

浮见尺左,水亏而双耳齐聋;

浮见尺右,火旺而大肠自秘;

芤见尺左,小遗多脓血之灾;

芤见尺右,大便下赤红之叹;

滑见尺左,水入腰而作楚;

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灾;

实见尺左,膀胱水闭而不通;

实见尺右,尿沥火涩而难出;

弦见尺左,腰腹重滞生疼;

弦见尺右,肾脏风邪作耗;

紧见尺左,耳似蝉鸣;

紧见尺右,脐同虫咬;

洪见尺左,水熬干而消渴;

洪见尺右,火炎上而梦遗;

微见尺左,盗汗淋漓;

微见尺右,肠鸣泄泻;

沉见尺左,精冷如冰;

沉见尺右,腰寒若水;

涩见尺左,阴寒疝结;

涩见尺右,逆冷肠崩;

迟见尺左,下焦寒冷;

迟见尺右,小腹阴凝;

伏见尺左,阳气不升;

伏见尺右,阴气更闭;

濡见尺左,寒湿侵肾;

濡见尺右,冷痿中腰;

弱见尺左,双足骨酸;

弱见尺右,双腿气乏;

大见尺左,肾涸于遗精;

大见尺右,命残于作用。

小见尺左,水耗无多;

小见尺右,火衰不旺;

虚见尺左,心肾不交;

虚见尺右,水火皆乏;

微见尺左,冷入关元;

微见尺右,寒通腹里;

细见尺左,髓冷胫枯;

细见尺右,命寒精泄;

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

数见尺右,火炎而水随作喘;

急见尺左,痛入阴丸;

急见尺右,疼添小腹;

短见尺左,自无延龄之福;

短见尺右,定含怯战之羞;

代见尺左,精败欲绝;

代见尺右,火息将亡;

结见尺左,邪袭水而不散;

结见尺右,邪袭火而不离;

促见尺左,髓耗而足不行步;

促见尺右,火衰而气不通心;

革见尺左,玉关不闭;

革见尺右,河车俱焚;

动见尺左,定然魂梦多遗;

动见尺右,定然阳强不倒;

毛见尺左,精耗而龙火将兴;

毛见尺右,焰腾而命门自热;

耎见尺左,肾弱相宜;

耎见尺右,火衰当助;

钩见尺左,阴平之士;

钩见尺右,守真无疑;

石见尺左,精无倾失之慨;

石见尺右,阳有退藏之庆;

坚见尺左,邪入于骨髓;

坚见尺右,邪居于腰膝;

躁见尺左,肾难上交于心;

躁见尺右,阳且高越于膈;

搏见尺左,膀胱有热闭之淋;

搏见尺右,咽喉长疮蛾之肿;

散见尺左,肾水欲绝于须臾;

散见尺右,元阳将逃于顷刻。

六条经方一半伤寒:

1.     桂枝汤 : 处方内容是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二片 炙甘草10克 红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这个处方使用的最多,民众如果在服用第一碗汤药后,感冒症状就好了,就不需要去服用第二碗,服用此汤药后需要喝一点粥,来帮助药力达到四肢末梢,如此就可以将感冒病毒清除于体外,病人会迅速恢复过来,使用此方时要注意病人的感冒症状,当你发现感冒病人有出汗同时全身肌肉痛,不喜欢被风吹到身体,加上一点发烧又没有胃口时,你就可以按照我说的比例来抓药服用,在服用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如果病人的胃口恢复,就代表病已经完全好了。

2.     麻黄汤 : 处方内容是麻黄5克 桂枝10克 杏仁5克 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三碗水然后用大火煮成一碗,空腹时服用,这个处方是专门治疗一种特殊的感冒,主要症状是非常怕冷,身体关节疼痛,发烧,没有汗,这个感冒症状多发生于冬天寒冷时,但是也有时会发生在夏天,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只要出现这个症状就可以使用它,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心脏病的记录,就不可以服用它,其它的都可以服用。

3.    葛根汤 :处方内容是葛根15克  麻黄5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二片  炙甘草10克  大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此方多用于小孩感冒发烧喉咙痛时,这是因为病人是在发汗时得到的感冒,主要症状是后项强痛,头痛又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同时这个处方我们也可以给正在发水痘而发烧的小孩吃,在退烧的同时可以将水痘逼出体外,小孩服用后的第二天会全身起水痘,看似很吓人,其实病已经好转,病人烧退,体力也同时会好转,当病人烧退同时胃口恢复时就可以停药了。

4.    大青龙汤: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5.     小青龙汤 : 处方内容是麻黄10克  白芍10克  干姜5克  细辛5克  桂枝15克  五味子10克  炙甘草10克  半夏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清白痰,病人自觉身体里面非常冷,体表没有出汗,也有身体疼痛现象,没有口渴也没有胃口,喉咙中时常觉得痒痒的想咳嗽,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骨之间有一块如拳大的冷块区,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服用后身体会出汗,之后高烧就会退去,咳嗽就会好转。

6.     小柴胡汤 : 处方内容是柴胡15克  半夏15克  黄芩15克  党参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此方主要症状是病人自觉忽冷忽热,有呕心感,同时两胸肋位感觉有胀满感,这时就可以服用此方,还有要注意一点,就是女子在月经期中,如果得到任何感冒时,无论妳其它感冒症状是如何不同,请一律使用此方就可以恢复过来,千万不要去吃其它处方,如果妳同时有严重的痛经问题,妳可以在此方中自行加入茜草15克,白芍25克,而煮法与服用方法不变。

1
1

太阳病提纲: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

主证对应: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法对应:尺寸俱浮者

临证所见:太阳病独脉表现多见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

2

阳明病提纲: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提示阳明病的主证是胃家实。阳明病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见脾约证、正阳阳明见胃家实证、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阳明病主脉象迟。

主证对应:大便难

脉法对应:尺寸俱长者

临证所见:阳明病独脉主要表现在寸部,尤以右寸、右尺明显。

3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脉法对应: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

临证所见:少阳病独脉表现为脉弦细,尤以双关部脉弦明显。

4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主证对应: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偶腹痛,腰困痛,身发黄。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细者

临证所见:太阴病独脉表现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

5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证对应:精神差,昏昏欲睡,欲吐不吐,恶寒蜷卧,下肢肿胀,咽干痛,烦躁,发热、便血。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临证所见:少阴病的独脉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细弱,但寸、尺沉细弦紧、关沉细稍弱,均属少阴。

6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以上系三阴三阳六经病单一的脉证应用要略,但临证中合病者较为多见,合病从脉证其实也非常简便,如太阳、少阳合病的诊断,只需有太阳病的脉证、少阳病的脉证同时并见,即可断定。

如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中“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太阳病证,而“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证,再从证测脉,当寸部脉浮、关部脉弦,尺脉稍弱,脉证合参,诊断明了,方治即出,将太阳病主方桂枝汤,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两方合而为一,即柴胡桂枝汤。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合用方法皆可以此类推。

六经提纲简解

仲景的六经病提纲正是反映了六经病理性状和病理部位,所以六经提纲也正是六经病的病理界说。

例如,太阳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病理过程是机体对生物病原体的抗御过程。

脉浮为血管扩张浅出、血液充盈,体表组织血液增加。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是表明抗御反应在肌肤经脉组织部位。病在身体之表,仲景称为表病。表部位的阴性过程为少阴病。

例如,少阴提纲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文例言简意赅,凡说无热恶寒即为阴病,凡说阴病即赅无热恶寒。少阴脉微细,乃因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管因而收缩,表现沉微细弱,病机为气虚血少。

体表组织因供血不足而体温低落,脑组织因贫血而出现神志不清的欲寐状态。少阴病表现了抗御过程中体表组织功能衰弱与体液不足的状况,这正显示了表部位的阴性病理过程。

太阳病与少阴病由于是同一表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这是太阳因汗多亡阳造成向少阴发展的例子。又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这是少阴病与太阳之过渡阶段中偏属少阴的例子。

少阴病以体表功能衰退为依据,不应发热,但脉沉已表明经脉之功能衰弱,虽反其常而有微热,但仍不失少阴的内在根据。从正反两方面看,太阳与少阴是伤寒表病位依据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据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

阳明病是伤寒胃肠病位的阳性过程。如阳明提纲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赅言胃肠,“邪气盛则实”。阳明赅发热,胃肠为躯体的里面。所以仲景称阳明为里病,亦是与表病相对而言。提纲中胃家指出病位,实乃邪气盛而正气充实之谓,这正是阳明病的特征。阳明提纲指出了胃肠病位的阳性抗御过程。

胃肠病位的阴性过程为太阴病。如太阴提纲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又说,“太阴为病,脉弱。”弱脉是沉细无力之象,乃气虚血亏的状况下而吐利腹疼自是胃肠病位阴性病理过程。

阳明与太阴是同一胃肠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性过程。在证状表现上俱是阴阳相对的性质。如阳明发热而渴,太阴手足冷不渴。阳明大便硬,太阴自下利。阳明脉洪大滑数,太阴脉沉细无力。太阴与阳明也因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例如,“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这是阳明病伤害胃气而是致胃肠功能衰退而转化太阴的例。

少阳病是气机病位的阳性过程。少阳提纲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说:“伤寒脉弦细——属少阳。”在现代医学中,口苦为胆汁代谢失常所致,脉弦细为血管收引而张力增大。实践证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可抑制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唾液分泌粘稠。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可促进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唾液分泌稀薄。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可使血管收缩,而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管舒张。少阳病的口苦咽干脉弦细,显然为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失常所造成的结果。祖国医学对推动脏腑、经络、营卫生理活动的动力是称之为气机。因为少阳病理过程中机能表现为亢进,所以少阳病为气机病的阳性过程。

厥阴病为气机病位的阴性过程。厥阴提纲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消渴见于糖尿病,糖尿病与胰腺胰岛素的分泌障碍有关;气上撞心是一种强力撞击感的心悸,见于神经血循环衰弱证;心中疼热见于心肌坏死的进程中;饥而不欲食乃胃肠的强烈收缩造成的饥感。而交感神经活动可使心跳加快,使冠状血管舒张;副交感神经活动抑制心跳和收缩冠状血管,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显然,厥阴病亦是与植物性神经调节障碍有关,据此厥阴病乃为气机病的阴性过程。

厥阴与少阳病由于是同一病位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它们也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例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再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前例可知少阳见厥是机能减退而向厥阴发展,欲得食为机能复常而病愈。后例是少阳脉弱为气虚血亏向厥阴发展,因微热见厥而知气机呈虚性障碍。从以上两例已见少阳病机能衰退即入厥阴,厥阴病机能复常则还出少阳而愈。

在少阳病理过程中,已潜在着转化厥阴的机理,如少阳病之往来寒热,在厥阴为厥热胜复;少阳病之咽干,在厥阴为消渴;少阳之或有心下悸,在厥阴为气上撞心;少阳之胸中烦,在厥阴为心中疼热;少阳之默默不欲饮食,在厥阴为饥而不欲食。少阳与厥阴终于是同一气机病,所以因机能进退而相互转化。两经证状之间也是阴、阳与微、甚之不同。

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是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太阳、阳明、少阳是同一阳病性状在不同病位的反应;少阴、太阴、厥阴是同一阴病性状在不同病位的反应。三阳病之间因邪气增长而次第传变;三阴病之间因正气消减而两阴合并。如太阳邪盛传变阳明的例:“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也。”太阳传变少阳的,例如:“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满疼者,与小柴胡汤。”少阳传变阳明的,例如:“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此外,在三阳传变过程中,尚有两经或三经合并病,太阳、阳明、少阳合并病等等。在阴性病理过程中合并病如太阴与少阴合并:“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又如,“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两阴合并表里虚寒多为危证,所以三阴合并过程,实际上难以存在。

总之,病理的阴、阳性状,是器官功能盛、衰在病理过程中的表现,所以阴、阳病性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处于病理中的器官组织,在功能上的进退变化,即是病性的相互转化。表、里、气机病位,由于它们的生理功能各自不同,所以它们在病理过程中,有各自特殊的病理和各自特殊的症状表现。

它们又由于是体液相通与神经相连的整体中的三个部分,所以在病理过程,因邪气过盛而次第传变和正气消弱而两阴合并。伤寒六经病,是以不同的病性、病位相区分,又以同一的病性、病位相连接的一个伤寒病理发展过程的整体。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葛根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 第241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9)

    原创 同人 四圣弘医 今天 人体脖子和肩颈受到冷风后经常会导致脖子僵硬紧张.以及疼痛.人体的颈部.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地方,人体内水的正常流动是实现人体热平衡的载体.足太阳膀胱经"位于& ...

  • 白发伤寒论 第三讲

    文字整理            云在晴天 今天早上,我一起床,一开窗,就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儿.昨天还没有,今天有的,大概小区里桂树比较多吧,反正现在桂花开啦,一整天都有点暗香浮动啊.桂花那个很小的,基 ...

  • 远怀说伤寒(25)——条文卅三、四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今天 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本发表不解,影响里不和,胃气上逆作呕.太阳病本应该发汗解即可,汗源在于脾胃的运化,水液入口后,经脾升到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3---34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33---34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一条是承上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 ...

  • 伤寒脉法汇集 伤寒论气色汇集!

    伤寒脉法汇集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 ...

  • 伤寒脉法汇集与伤寒论气色汇集

    伤寒脉法汇集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 ...

  • 伤寒脉法汇集+伤寒论气色

    伤寒脉法汇集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 ...

  • 经方脉诊,说透伤寒脉法

    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 伤寒脉法

    细脉,摸那个血管很细,手指稍微往旁边滑一点就没脉了,象根线一样细,细脉代表,气脉细小,都主身体弱,微脉细脉都主身体弱:还有弱脉,摸得很弱.脉摸多了,自然这些东西都都心领神会了.弦脉,它的节律有弦紧.弦 ...

  • 真中医干货荐读:我的脉诊经验 - 10症状说透伤寒脉法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关注并在公众号首页回复关键字: 回复"入群":加入中医养生微信群 回复"切脉":比现场魔术更装B,3分钟教会你老中医切脉 ...

  • 我的脉诊经验:10症状说透伤寒脉法

    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七八九28-48》-整理

    ​七 (28-31) 它应乎天地万象,一下子就起来了,当开了这一下就开得太过,当收了这一下就收的太过,证明他本元之气太微弱,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的扰动. 寸口脉浮大,浮而大,浮则为阳,在外,阳气浮越在外. ...

  •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四五六14-27》-整理

    ​四(14-16) 脉法十三: 弦居右关,为难治,缓临水宫,也为难治.趺阳脉大而紧,是在脾胃中土的脉象中出现弦而无胃或弦而少胃气的现象,为难治. 乙木生生不已,这是保证人正常的生长一切能量的来源.乙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