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南阳“水氢”神车闹剧事件:媒体评论不能“想怎么评就怎么评”

从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财经等核心央媒连续援引权威消息情况看,南阳“水氢”神车闹剧注定要以“凉凉”结局,这几乎已成定局。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

昨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了一篇署名“王玉宝”的媒体热评文章,题目为《热议丨对“神车”的鼓吹和质疑都应避免舆论狂躁症》,文章认为既然南阳方面、涉事企业、专利方、试验合作方都对事件有了更全面的回应,公众评论事件时就应避免“舆论狂躁”,既不能鼓吹“神车”,也不能否定神车可能暗藏的“铝合金粉末+催化剂+水+置换氢气+分离贵金属”复杂完整链条,文章认为舆论没有必要揪住这个“加水即可行驶”说法不放手,甚至将氢能源车的探索与“水氢车”的鼓吹完全画上等号,给车载制氢技术的探索扣上“骗子”的帽子,一棍子打死,批臭批烂。

这种行文风格,再次让我想起此前多起类似热点事件的官媒评论表现,动辄以“科学变成荒谬”“创新变成欺诈”“探索就变成忽悠”等教训式口吻批判,给人以十分强烈的不适观感,看似“众人皆醉他独醒”,其实完全没有切中事件中真正的舆论点、话题点和民意点。

媒体评论,作为热点事件引发广泛社会讨论时,引导主流民意形成理性客观共识的重要方式,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不同于一般的自媒体评论。

要让媒体评论发挥出舆论参与社会治理、反映真实民意投射、提供解决问题路径的最大正面效力,无论是评论作者,还是审核编辑,都要在撰文、刊发前,对南阳“水氢”神车闹剧这种连续成为全网焦点背后的深层次民意,有个基本且全面的了解,要洞察出“瞬间引爆全网讨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吃瓜群众为何连续质疑”这些暗藏于舆论背后的民意本质。

以这次南阳“水氢”神车闹剧为例,分析网民观点可以发现,真正造成一致公愤,引发一致质疑的原因,其实作为拥有国家扶持资金使用大权的南阳市委市政府竟没有一点敏感性任其忽悠,甚至还通过南阳日报、南阳发布、南阳新闻联播等党报党刊党媒的权威宣传方式为其信用背书。

而绝不是只有“水氢”神车逆物理原理、逆经济规律等常识性判断那么简单,更不是对“铝合金粉末+催化剂+水+置换氢气+分离贵金属”等所谓起哄性质疑。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判断,就以“得了舆论狂躁症”谴责公众质疑,非但起不到正面引导效果,还会反向激起民意反感,甚至造成刊发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之前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事件,掌上兰州也曾发过类似评论,其语言之情绪化、偏激程度,令人瞠目。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下,这种评论风格尤其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我不清楚这些评论员究竟懂不懂舆情,究竟有没有在下文之前考虑过这些问题,还是想当然的“想评就评”,但起码一点,作为媒体平台的文字编辑,要有起码的舆论洞察力,这种文章“想上就上”的后果很可能是在本已十分争吵的舆论讨论“火上浇油”,冷不丁哪一天就引火上身?

这是这堂舆情课值得深思的另一层面,特别是从事舆论工作的我们!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