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了一张高血压方子,患者说,“我都高血...

我开了一张高血压方子,患者说,“我都高血压了,怎么还给我用附子、生姜?这都是辛热之品啊?这一吃下去,岂不是越来越高了?”

一位高血压患者,找我,自述,“大夫,我身患高血压多年,西药、中成药用的都能小卡车装一车了,但是结果都不尽人意”

我看她舌淡苔滑,脉象沉细,就开方:

茯苓、清半夏,白术、白芍、附片,生姜,生龙骨、生牡蛎。

她看了方子,沉思一会儿说,“大夫,我都高血压了,怎么还给我用附子、生姜等辛热之品?这一吃下去,血压不是反而越来越高了?”

我说,“现在患者都这么厉害了?”

她说,“我就是学中医的,只是实习的时候,我那个老师不愿意教我,什么都不和我讲,并且实习的那段时间,没有一次真正给患者诊断的机会,然后我就放弃了,换行了。”

我说,“确实啊,一个中医的成长,光靠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前期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另外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行,不然就是纸上谈兵了,这也算是中医的一个弊端吧。”

她说,“是啊,要是我当时老师愿意教我,有一些临床的机会,我也不至于坚持不下去,那你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我说,“我啊,是年轻的时候下过乡,看过了许多看病难的人间疾苦,有些老人哪里生病了,看不起病,只好拿着五毛钱去卫生所,只买五毛钱的镇痛片,就这么扛着,还有的为了看中医,跑十几里的山路,去镇子里卖点钱,抓了药后,一副药熬一周,里面都是清水了,还舍不得换掉,甚至是药渣都舍不得。”

“或许就是那段时光,对我的感触比较大吧,让我才能这样一步步坚持了下来。”

她说,“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给我用附子、生姜等辛热之品?”我说,“你的问题,非用阳热之品不能改善。导致你的高血压的,是痰湿。你从前用的配伍,都是平肝潜阳之法,未得要领,故而无效。今日我用之法,乃温阳化痰、除湿降逆之道,你尽可放心”。

用完药,患者来找我,竟涕泪横流,说“大夫,我头痛、眩晕之感大大减轻。量血压,下降明显,感谢您的再造之恩。”

这个方为什么能治疗她的高血压?“

这个患者,她和别的高血压不太一样,她虽然胖,但实际上是一派虚象寒象,为何这样说呢?

咳嗽痰多,不爱喝水,否则一喝水就胀肚,另外手足不温,时常发凉,有些怕冷,这些很明显都是脾肾阳虚,水湿不得运化,聚而成痰,上泛清阳所致。

换句话就是说,她的高血压是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的结果。所以此方的目的在于,补阳气,阳气足了,身体就有能力去代谢水湿,水湿没有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最后,我常能听到患者的闲聊内容。比如下面这些:

——“你这病到底咋回事啊”?

——“我也不知道啊,哪都看了,大医院全去了,治不好啊!我现在都想喝点中药了”。

—— “真的假的?你要喝中药啊”?

——“不然怎么办啊?喝中药试试呗,万一能行呢……”。

言语之间,搞得好像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去看中医,搞得好像看中医就是走邪门歪道,搞得好像喝中药有一点悲壮的以身试法的感觉。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不信任中医?

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患者普遍追求快速疗效,和中医理念背道而驰。

西医,体现的是对抗治疗,是西方杀伐文明的写照。你哪里有病,我查出来,准确定位,然后用一切办法来消灭你、抗衡你。所以,西医见效快,指哪打哪。

中医呢,不一样了。中医不知道你这是啥病,它只不过是着眼于人体内环境的修复、再平衡,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来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治疗疾病。这就是两种思路。后者,肯定就慢了。

而且,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有些病人和病情,中医也确实无法和西医在疗效上进行比较。心梗患者,推进导管室,很快,血通了,人这口气就缓过来了。这是中医比不了的。

那么,这种快捷高效的治疗,是很难满足当代患者的心理预期的。人家要尽快把病治好嘛。这就是中医比不上西医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