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第十八课:用舆情理论剖析“舆情应对”
【系列舆情课摘要】:自墩墩舆情课首篇开序后,作者将系列舆情课大致分为政务篇、舆情篇、案例篇及建模篇四大类,目前正在更新舆情篇,敬请关注,欢迎分享点评,也可以关注一点资讯@墩墩舆情课 这里有最牛叉的舆情案例教学。
PS:训练舆情,就是在训练你的媒介素养!
关于舆情应对,作者在政务篇中已有过专篇详细,但限于政务框架的限制,有一定局限性,此篇作者用舆情发展的角度来尝试剖析舆情应对,或许会给大家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
与天地万物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主线一样,舆情也有一种属于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主线。
任何舆情都是现实事物、现象、事件在网上的虚拟投影,虽然舆情对现实的投影表现、发展走向会受到来自情绪、印象、矛盾、问题等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移,有的偏移幅度大,有的偏移幅度小,但大势方向和基调不会改变。
作者认为,从舆情角度上来看,任何舆情的成功应对都是在不断粘合该舆情的实际发展走向与舆情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在网上应该有的舆情曲线的过程中完成。
如图:
案例一:宁波北仑城管“2.29”事件。
2月29日上午8时40分许,宁波北仑城管队员在送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后过程中遭到吕某某持刀行凶,致2死2伤。之后舆情持续发酵,舆论中叫嚣“杀得好”、“某某地方发来贺电”的声音呈现一边倒。
该事件引发网上的舆情反映最为典型。如果没有“城管”的舆论标签,如果一些人在评论中没有偏见,把这起事件看作是“执法者在正常执法过程中被暴力抗法杀害”,那么网上的舆情反映就绝不会是这般表现。正是受到了“城管”的标签化影响和自身宣泄偏见情绪的需要,才使得网上的舆情发展曲线偏离了其本该有的发展走向,呈现出了大幅度的舆情偏性。
对此,我们在应对这样的舆情时,就应该第一时间放大正面声音,使该舆情的实际走向不断接近于其该有的舆情曲线。也就是将图中的绿色曲线与红色曲线不断粘合。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就是舆情应对一定要把握住“度”,拿捏好“分寸”。一旦过头,就会呈现出反向效果,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若还是以此案例为例,如果管理层在舆情应对中,正面声音渲染力度使用过猛,就容易会把城管群体树立为“天然正义”,那么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也就是呈现出图标中的蓝色曲线,同样偏离了其该有的红色曲线。
作者在图中描绘的蓝色曲线所引发的负面舆情,在网宣领域最为常见。
按照现有一些政府部门的经验做法,都喜欢将正面典型树立成“高大上”的满分标杆,而事实上,任何正面典型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瑕疵,有的人际关系不好;有的家庭矛盾频出;有的甚至还有私生活问题。
如果我们仅仅从其工作业绩出发,单凭工作业绩出色,就把其宣传成满分标杆,从舆情角度上看,同样偏离了舆情发展曲线理论,极易引发负面舆情。
例如、某地宣传一位正面典型。
出发点都很好,是为了形成向先进学习的正面舆论导向,但往往因为正面宣传过度而在后续不断出现负面舆情。比如该典型的人际关系、家庭情况、生活缺点都有可能被放上网络,从而对官方所希望营造的正面舆论氛围形成极大的负面对冲,不仅会对其个人造成困扰,而且还会对所在部门造成不小舆论的压力。
那么发生了这样因正面宣传过度的负面舆情后,应对的方法也是不断粘合两者的舆情曲线。
采取的舆情应对措施也很简单,一般只需要向舆论释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个人瑕疵并不能否定其工作上的突出业绩”这样的信号即可。
总结:舆情应对就是不断粘合实际曲线与该有曲线的过程,这就是为何一味删帖和一味赞歌不仅对舆情应对无效,还会引发负面连锁反应的原因。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