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反制性举例”也会存在弊端

今天的这堂舆情课,是我基于对近年来互联网舆论形势观察和分析后得出的个人判断,我认为十分重要,非常希望能引起各位的注意。

前些年,每逢全网性热点舆情,尤其是涉警、涉医、涉军、涉司法这类带有强烈政权影射暗示的争论性话题,总会有那么一批打着“中国良心”“民主自有”旗号的网络大V,利用自身粉丝粘力的传播优势,通过刻意使用“外国月亮比较圆”这类倾向性标准,煽动着社会的不满情绪,诱使许多网民产生了类似“中国黑暗”“体制问题”这类负面联想,一度使得整个社会舆论氛围陷入了“自我矮化”“自我贬损”的怪圈。

近年来,这种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这一部分得益于国家治网举措的连续出台,许多造谣传谣的网络大V、营销号陆续被销号;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正义网民敢在网上主动发声,进行针对性反驳。

观察发现,如今当这些大V再使用这类“双标”言论带动舆论负面节奏时,我们也越来越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进行反制性举例。

例如,每逢一些国内城市发生内涝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总会有一批网络大V抛出所谓“西方国家良心下水道”的谬论试图带偏舆论。对此,越来越多的正义网民也会第一时间贴出,这些西方国家的城市同样面对洪灾时同样也是“汪洋一片”的场景,进行针对性“打脸”,进而向不知情的网民揭露这些大V发表的言论带有严重的“双标”倾向,说服他们不要被其欺骗和蒙蔽。

应该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反制方式,在当时负面声音居高不下的舆论环境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正面效果,也越来越成为我们引导促成网上理性舆论氛围的重要方法。

但互联网舆论形势正在发生改变,“B比A还烂”“B受灾人数比A还多”“要是在B国,都直接开枪了”这类比较级的引导方式,虽能对网上刻意带节奏、有严重“双标”倾向的言论进行有效对冲,但如果将其作为唯一引导方式的话,势必会给许多吃瓜群众、围观网民留下“比烂”“比惨”的负面印象,反而不利于更好地说服公众,存在相应的负面弊端。

据我观察,这种弊端可能正在逐步显现,亟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此,我认为在使用“比较级”辩论有效对冲负面言论的同时,还需注意要将争论性讨论逐步转移到正面讲理上来,转“辩论”的辩为“讲理”的“讲”逐步柔化语气语态,充分释放沟通善意

例如,这几日“过不过圣诞节”话题持续引发网上争论,我们在网上发表观点、表达意见时,一定要注意我们极力争辩谴责的对象应该是那些恶意带动负面节奏的极端势力、灰黑大V而非普通网民;对待普通网民,要在“破”的基础上转为耐心讲理,要充满善意和理解。

如果一味讲究高姿态的“辩”,很可能会将普通网民推到我们的情感对立面,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这样的例子其实已经有很多。互联网舆论形势已呈现“由明转暗”趋势,反向黑、低端红、高级黑等新的负面诱导手法正在不断出现,如何将其有效化解,已是摆在面前的一道舆情难题,需要我们用更加智慧、更加多样的方式去针对性解题。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