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陈杰人“以网牟利”被捕以后
从境外舆论表现看,试图关联人权、压迫、专制等政治议题倾向较为明显,美国之音、联合早报等一批境外媒体网站均率先以“遭湖南公安‘失联’”“陈本人常呼吁信息公开和人权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等质疑基调刊发新闻报道及事件社评。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类似舆情“先境内造势、后境外引流”不同,此次舆情呈现出较为反常的“先境外造势、再境内共振”的新规律特征,可能预示着今后这类易被炒作引向政治议题的负面舆情路径将出现规律性调整。
然而,反观境内舆论反馈及网民评论表现,则相对“淡定”,网上讨论及新闻跟评并未出现大面积偏离势头,虽然仍有不少网民表达较多负面猜想,不乏激烈声音,但分析后认为,应属舆论正常波动范围。研判原因可能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前些年秦火火、薛蛮子、作业本等一批伪善大V真实面目渐被认清,公众对这类事件并不会表现出前几年的义愤填膺和盲目轻信,“让子弹飞一会”正在成为围观网民的一种共性心理;二是舆论心态、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好转,网民开始用一种更加成熟的心态围观和评论此类事件,不至于被“天然正义”这类旗号和幌子蒙蔽带偏。
分析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境外媒体仍会不遗余力地将该事件往“专制压迫”“人权自由”等惯有政治议题上引流制造国际对话负面舆论声势,甚至还会有个别政治势力和团体以联名抗议等方式串联线下。
我认为,如果舆情仅停留在境外层面,并不会对境内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为大多数民众已经对这种“冷饭式”炒作方式普遍存在“疲劳感”。就该舆情而言,风险主要还是在境内后续的舆论走向。
就事件后续风险点,个人观察评估后简要分析如下,供参考。
一是渲染制造“被打压、被迫害”等舆论受害形象。研判认为,如果有人要通过舆论方式为陈杰人“鸣冤”,最可能的手段就是召集一批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通过渲染陈杰人“勇于揭露黑暗”“良心时评人”“为底层呼喊”等社会良心形象,以博取社会及舆论同情,当然会刻意隐去非法经营、敲诈勒索等涉嫌“以网牟利”的关键信息和不利细节,来实现对湖南公安刑事强制措施的舆论层面对抗,形成民意误导。
二是个别媒体评论可能会适得其反。个别媒体评论员非常习惯于使用极端情绪语汇撰写这类评论,一旦所处的平台没能提前加以风险评估和语调审核,如果盲目发表,很容易给人以“扣帽子”“体制压制”这类负面猜想,触发舆论抵触情绪,反而陷入舆论被动。近来,这种舆情教训并不少见,今年4月,甘肃“兰州晨报”官媒就曾刊发《金城观丨甘肃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引发舆论一片哗然,造成较坏社会影响。因此研判建议,媒体(尤其是党媒)在刊发这类敏感负面舆情评论时,一定把好平台审核关,千万不能随意约稿那些毫无舆情风险意识、只会写“命题作文”的所谓评论员。
三是正常批评与以网牟利存在被混淆风险点。预测认为,后续势必会有人拿正常批评作为辩驳理由,利用围观网民的信息盲点,将非法牟利、敲诈勒索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真实理由进行混淆,干扰公众判断。值得注意地是,这一风险点因受信息不对等、同情心理等多重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容易造成舆论误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引导评论的基调可从“支持舆论监督、反对以网牟利”角度切入,最大限度安抚社会可能产生的“是否会压制正常监督”的焦虑情绪,避免这部分焦虑网民被带入负面节奏。
上述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和组织。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