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粤学子为什么不选择外省的985和211大学?》

浙粤学子为什么不选择外省的985和211大学?

看到连日来各省发布的今年高考第一批录取信息,感慨很多。所谓的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经济和社会意识上,在高等教育上同样能体现出来。以前只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孩子,死活不愿意离开生长的城市到外地去,同城的2本取分甚至高于外地的重点大学。而今,浙江、广东和江苏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举个例子,和坐拥众多985、211高校的上海和江苏相比,浙江之经济和人文底蕴向来不输给沪和苏。然而因为新中国建国时浙江地处对台前哨,那时国家对华东的投入远逊于东北、华北和西北。而在华东2省1市里,国家对浙江的投入又远逊于上海和江苏。高等教育也不例外。1978年中国大陆恢复88所重点大学称号的时候,人文高地浙江居然只有1所浙大名列其中,远低于全国平均数的3所,更遑论和上海、江苏媲美。到如今,经济和人文拔萃的浙江,在整个985和211榜单里,也还是只有浙大在列,而江苏赫然就有南京的南大、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南师大、南航、河海大学、南京农大、中国药科大,还有徐州的中国矿大、无锡的江南大学和苏州的苏大,更别提上海的煌煌高校了。

习总曾主政的浙江,经济富裕,人文鼎盛。政府实干,企业图强。在这方土地上,自然朝气蓬勃,就业和福利、文明和守法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浙江的诸多高校,虽未能忝列985和211门墙,然上升势头甚猛,如浙工大、杭州电子科大、宁波大学、温州医大、浙江工商、浙江财经等。为何会出这种现象?一则经济发达、预算充足,二则易引人才、安居乐业。

我不禁想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风水轮流转。1956年交大拆分,大部分教授内迁西安,留在上海交大本部的阵容倏然变弱。在很长的时间里,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相比,虽然同源,然而内心悲苦交集,因为西安超越上海。转机出现在80年代。因改革开放,上海地位日趋重要,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而西安在整个中国城市中的地位逐渐式微。到了今时今日,西安交大难以望上海交大之项背。虽然2者同列中国顶级高校“C9”,但西安交大已经和上海交大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

就这种巨大差异的背后原因,笔者曾私下咨询过很多上海交大之教授和校友。提及最多的就是人才东南飞。他们说很多西安交大之教授,年长的想退休返沪,年壮的想寻求更好的机会来沪。若上海交大有好机会,西安交大之教授相当珍视。然而偌大之沪交,极少有教授愿意去西安交大。这,也让同源的2所交大在目前这个时点高下立判。

同样的还有同列工信部高校的北航、哈工大和西安的西北工大。无论最早的国防科工委高校排名,还是后来的工信部高校排名,哈工大一骑绝尘,领先北航不少。哈工大是老牌劲旅,此外更合并过哈建大,教师人数是北航的1.6倍。不仅哈工大压过北航,甚至西工大对北航也时有挑战之势。然而近年来北航无论在科研经费,抑或自行培养院士和引进顶级学者,还是获取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方面,已经完胜哈工大,更不用提西工大了。

(2014年科研总经费:北航超越哈工大,且哈工大教师人数为北航1.6倍。

自行培养院士数:北航09年至15年共产生8名,哈工大一共3名。

国家三大奖一等奖:04年至15年,北航共获9项,哈工大为3项)。

究其原因,北航自身的进步固然很大。关键还有北航地处首都,这也帮了北航极大的忙。哈工大和西工大其实都在正常地向前行进,然而哈尔滨和西安这2座城市在中国的地位不断后退,严重地拉了哈工大和西工大的后腿,因为这样导致根本的后果是两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不断滑坡。

上述的观点也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邝春伟副教授领衔研究、华东师大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2005年-2015年》各高校在各省、市、自治区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得到佐证。该份榜单基于过去11年,各省本科第1批录取的文理科分数及人数的指标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005年-2015年的各省市自治区招分前11名高校依次如下:

1、清华;2、北大;3、复旦;4、上海交大;5、中科大;6、人大;7、浙大;8、南大;9、北航;10、同济;11、上海财大。

以上可以看到,过去11年高考录取分数排名前11位高校中,除了华东3校(杭州的浙大、南京的南大、合肥的中科大)之外,北京(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和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上海财大)平分秋色,各占4所。京沪作为中国大陆1线城市中的1线城市,其高等教育的超强底蕴,其城市日益巩固的中心地位,其真正的国际化水准,对一流师资和生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另外由于江苏和浙江都是经济和文化发达之地区,所以倾力保住1所超一流大学问题不大。比较特殊的是中科大,虽然地处合肥,但因为有中科院的鼎力支持,所以也能跻身超一流集团。然而合肥毕竟还是无法和上海、北京相比。设若中科大位落京沪,则说不定已力压清北成中国第1高校。不说其他,由地处北京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头换面而来的中科院大学,招收本科生只有短短2年,其录取成绩和影响力扶摇直上。而新办的上海科技大学,其影响力也是蒸蒸日上。这就是有力的佐证。

再说回浙江和广东之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成长的关键阶段。能进顶级学校固然好,不仅可以和众多高手同场学艺,更能获名师谆谆教诲。然而若不能踏进超一流名校,去外省的那些靠国家政策扶持的211甚至985高校;对浙粤学子来说,由于那些学校只具有区域影响力而没有全国影响力,当学生毕业返回经济发达的浙粤时,残酷的现实立马接踵而来:无论就业、创业,还是经营同学人脉圈,和同龄人在本地学校4载的耕耘相比,差距骤然拉开。在中国,虽然目前教育行政化严重,然而毕竟在向市场化迈进。今年粤浙第1批高校录取的结果,广东本地的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大、广州中医药表现抢眼,同样浙江的温州医大、杭州电子科大、浙江中医药、浙江财经熠熠生辉,皆秒杀众多经济落后地区的211乃至985。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所属的普通院校招分凌驾于外省许多211甚至985高校之上,恰恰是这些地区的考生用脚投票的结果。教育终究会市场化。市场化的最明显特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将渐次脱颖而出,终将完胜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校。为何?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业流。“马太效应”的结果,一定是强者恒强。我们如果去看1978年版的中国88所重点大学名单,再对比如今的百强高校名单,就会感慨风水轮流转得厉害。发达地区、发达行业所涉及的大学,自然成为耀眼的明星。

放眼将来,随着中国国力的继续强大,中国顶级高校在世界顶级高校中的版图也会快速增多。只要中国保持稳定,不让美国把自己的阵脚搞乱,再持续发展20年,那时中国GDP和美国GDP将基本平分秋色。也就是说,20年后,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高校将明显增多,一如千禧年后中国企业在《财富》500强榜单里爆发增长。

经济落后地区当然可以办高水平大学,但是需要付出的耕耘和代价要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是逆自然经济运转之行为。位于西北的兰州大学,就属于最苦苦经营的优秀大学典范。其实作为国家“看得见的手”,在教育上如果能让浙江和广东这种经济发达、而本地优秀高校数量和经济之发达程度远远不匹配的省份试点当地名校(如浙大、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在全国扩招,或扶持一些有潜力的学校(如浙工大、杭州电子科大、深圳大学、广东工大)在全国脱颖;那么无论对维持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还是对产业机构优化、提升高端制造能力都是极大的福音。反过来这些地区又能引领中国的经济引擎稳步向前。从通盘考虑来讲,国家在落后地区扶持高校当然没错。问题在于,如果落后地区的就业、个人发展空间及地区整体竞争力无法得到良好改善,即使在落后地区花大力气培养当地人才,也很难不阻止他们在毕业后逐渐流失到发达地区。这,其实和浙粤学子不愿意出省读大学在道理上如出一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