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年院士:艰苦是勤奋者向上攀登的梯子
姚建年,1953年生,福建晋江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泉州师范学院荣誉院长。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姚建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从此一心扑在化学上。1983年,姚建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为补齐此短板,国家先后制定了许多公派留学的相关政策,鼓励优秀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当年正在福建师大任教的姚建年院士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跟不上时代发展,非常渴望有机会能够出国。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姚建年在母校任教五年,在化学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最终,他凭着自己优异的表现获取了福建师范大学公派留学的名额。
特别幸运的是,此前福建师范大学曾组织专家学者访问日本东京大学藤嶋昭实验室,其严谨、开放、睿智的学风以及紧盯前沿、放眼未来的科研理念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都极力推荐姚建年到藤嶋昭教授实验室学习。那时,藤嶋昭先生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化学家。能够向名师拜师学艺,跟一位大化学家学习进修,姚建年仿佛找到了在化学海洋里航行的第一座灯塔。
艰苦从来不是勤奋者的借口
留学8年让姚建年亲眼见识了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也深切感受到科学知识能够也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95年,姚建年学成归来,在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从事化学研究工作,感光所给姚建年配备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空房子,在这么一个简陋狭小的地方,他开始筹建起自己的实验室。
当时的科研资源都是所内共享,有些时候需要向别人借用实验室,甚至要到所外完成实验。姚建年说:“刚来感光所的时候经费尤其紧张,那时候舍不得花钱,除了杰出青年基金的20万元,没有其他钱。做实验都也是四处打听,看谁有相关的实验设备,想着能不能和他们合作。当时物理所有几个一起回国的,大家相互认识。我时常过去和他们聊聊,一方面可以交流思想,一方面还是想在实验上取得些方便,看有没有机会跟人家合作。”
1996年1月,中科院副院长路甬祥到姚建年院士正在筹建中的实验室考察,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当时的中国还有那么简陋的实验室,于是为实验室拨付了十几万美元的各类仪器设备,这才使实验室基本改变了长期对外界过度依赖的局面。
艰苦从来都是借口,勤奋才是事业的梯子。姚建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的基本道理。后来,姚建年院士受命组建“青年实验室”,领衔实验室主任。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室不断扩大,很快形成一支精干的研究梯队,同时在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日本求学让姚建年院士掌握了许多做科研的方法,这对于开展不同领域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回国之后,姚建年院士并没有拘泥于藤嶋研究室时期的研究方向,而是开辟了有机小分子光化学的新方向,从其中光化学过程的基础研究,到光功能性质的实现与调控,再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从容。比如,姚建年院士长期从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研究,在有机低维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子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结果。
在国际纳米研究浪潮的推动下,姚建年率先开展了有机纳米体系光化学与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成功地将纳米材料特异性研究从金属、无机半导体拓展至有机小分子领域,揭示了有机分子纳米体系不同于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新特点,为有机纳米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研制和开发新型光功能材料、构建新型光电功能器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姚建年研究室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国际上先后有十几个研究组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部分资料来源:客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