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斋书房用具(七)—— 墨
文房四宝中的墨,是一鉴斋文房藏品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也是最早接触的文房品类之一。最初接触墨锭,实用为主,侧重于新墨中的实用墨。随着对墨的了解和认识,又开始接触新墨当中的精品墨,以及上世纪70-80年代三大厂的墨,进而到对清墨的研究。
目前,一鉴斋收墨的主要方向是精品新墨和清代文人定制墨。
新墨
从实用角度来讲,如果需要大量用墨,到新墨中去寻找比较理想。对新墨制作的关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去墨厂实地参观学习之外,对于自己购得的新制墨锭,还进行了多年跟踪测试。
通过对新墨长时间的甄选测试,最后沉淀下来,能够收入一鉴斋的,中档新墨中比较喜欢屯溪胡开文墨厂的系列特制墨。
高档新墨则偏好郁文轩一些,特别是它的松烟系列。松烟墨,解放之后鲜见佳品,而郁文轩制作出的松烟墨品质不错,实为不易。
目前的新墨厂远不止这两家,关于新墨的选择,可参考微信公众号“一鉴斋之文人生活”之《如何选择新制墨锭》系列文章。
陈墨
藏墨之中,曾经最重要的要属上世纪70-80年代三大厂的墨,即上海墨厂、屯溪胡开文墨厂、歙县胡开文墨厂。发烧的时候这三家的陈墨一鉴斋藏过好几十斤。后来,由于接触了清代文人定制墨后,对这一时期的墨锭渐渐失去了兴趣,大多转给他人,仅留下一些墨作为样本。不可否认的是,上世纪70年代-1981年之前的三大墨厂生产的部分油烟墨锭,是民国以来品质最好的墨。
下图这锭就是笔者留下的样本墨,先不谈墨色,光看板式做工,便知其品质的精良。
这时期三大厂的墨锭品质极好,墨板精美细腻,到目前为止,这个时期的墨还拥有比较强大的收藏团体。
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屯溪胡开文墨厂“红梅朵朵”墨描金的对比。
左70年代 右80年代
下图为歙县胡开文墨厂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超漆墨。
民国墨
民国时期的墨锭,大多受“洋烟”(工业炭黑)影响,墨色不够理想(层次不丰富),但黑度好,用胶不错,故用来写蝇头小楷极好。考虑到女儿要学小楷,故这类民国时期的墨需要囤积一些。
民国时期的松烟墨,没有受到太多“洋烟”的影响,故民国时期的松烟也是不错的囤积对象。
清墨
接触明清墨比沪上赵老师和陈兄要晚很多,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就选择了一个主方向——文人定制墨。目前,一鉴斋藏清墨多数为文人定制墨。当时选择这个方向,也是有所考虑,一是文人定制墨板式简洁雅致,墨板之上的字、画多为定制者所书所画,其纹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二是墨的使用者就是文人本身,对墨质有一定要求,因此品质有保障。
这里需要说明是的,明清时期的一套墨板,其后人会继续翻刻使用,甚至后来制墨的墨庄也会使用,那么后期出来的墨锭已经非彼墨锭了(板子一样,但墨的用料有所不同),故需要根据多方面的维度加以辨别判断。
于清墨,除了一线大墨庄出品的墨锭之外,一鉴斋对当时一些小墨庄出品的的墨锭也有所关注。如查二妙堂、詹大有、高永有等。这些墨庄出品的一部分墨锭,其墨色表现不错。
对于清墨,除了相对完整的之外,一鉴斋还收了不少残墨。残墨虽残,但从心理上来讲,更有胆量进行墨色测试(有些完整的老墨实在是不敢妄动),一窥那个时期墨的墨色。
笔者早期接触明清墨,皆受上海一些藏家之影响,所有墨如砚一般,都要进行测试,除非有重复的,哪怕是完整的墨也是要试磨一个小角来看墨色的,这是分辨一锭墨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环节。
试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墨锭,看其墨色的魅力。在制墨行业中,一直都有老板复刻新制的习惯,因此看上去即使是相同的墨板,可能其内在原料不尽相同,此时墨非彼时墨。因此,通过试墨来判断一锭清墨好与坏、是否到代,就显得尤为重要。曾经有朋友欣喜地说买回乾隆御墨,结果一试墨,发现墨色还不及晚清文人定制的墨,这类问题的发生一般就是复刻墨板制作所致。不试试,哪里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