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非宜亟去,是勿固执
出处:自撰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条: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解读:
上联说的是有错即改,不仅要立即改、而且要彻底改。
《孟子》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别人劝他说:“好人不应该做这种事情。”偷鸡人回答说:“好吧,请允许我慢慢改——现在开始每月偷一只,到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对,就要马上停止,为啥还要等到明年呢?
清代状元姚文田有副对联“过如春草芟shān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意思大致是人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常常改都改不过来。孔夫子不也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要做一个君子,就应该随时提高警惕、别犯错误,随时反思、有错即改。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浙江吴兴人,1799年状元。清代著名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据说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曾写过一副联“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看上面的图片,如果姚状元是在纪晓岚对联的基础上改的,那我感觉改得很好。因为“春草”与“秋草”相比,更是生机勃勃、胡生乱长,直搞得“天涯何处无芳草”、“山南山北路欲无”,很契合“过错犯了改、改了犯,没个穷尽”的意旨;至于用“春冰”来指“学问”,就显得有点不恰当了。胡适曾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学问总会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如何能像“春冰”一样转瞬成水、消弭无形呢?
下联是说人不要太固执,不要得理不饶人,更不要刚愎自用、故步自封。
人认识真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今天你认为正确的、明天可能不一定正确;在一种情况下正确的、在别的情况下可能不一定正确;或者你认为的虽然没错,但只是局部的正确、很不全面。
这个过程就像瞎子摸象。全面、彻底认识一个事物确实很难。我们经常说“老顽固”,就是老年人总对自己年轻时认为对的东西深信不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苏东坡有篇文章《日喻》,爱因斯坦曾经引用过——借以感叹人们无法理解他的相对论。东坡的文章写得太美了,摘录其中两段: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pán]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yuè]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p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庄子有一段话写得更妙: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dàn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是:
假如我和你辩论,你赢了,我输了,你就一定对吗?我赢了,你输了,我就一定对吗?两人观点是一对一错吗?还是全对、全错呢?(这些)我和你都不知道。人本来就受到自身观念的蒙蔽,我们又让谁来判断呢?(如果)让和你观点相同的人来判断,他既与你观点一致,又怎么能判断呢?(如果)让和我观点相同的人来判断,他既与我观点一致,又怎么能判断呢?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会发现不知道的更多。”
但执小是,即落大非。周处知非回头易,盲人执是见象难。自己认为万分正确的真理,都难免会有局限性。二三子其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