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集,老城的底色
按官方说法,老城含四隅两关,还包括后区划来的洛浦办和邙山镇。民间认知简单,一提老城,马上想到青年宫、老集。
关于青年宫和老集,二者大致以北大街、兴华街东西为界。兴华街本就自北大街派生,因十字街小吃夜市红火,其名快被遗忘了。十字街原本特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也因小吃夜市发扬光大。老集其实是洛阳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老洛阳称“老集上”,说者听者还颇有几分自豪感呢。所谓者何,概因历史悠久之故吧。老集约形成于1214年,算来距今已将近千年的历史了。
民国时期的洛阳十字街
老集,顾名思义,与集市商品有关,是古都洛阳的标志性地域。大凡集市就是城市的雏形,周围的人应该是最早的市民、俗称城里人家,算是见多识广了吧。老洛阳对生胚子、烧不透有句话,曰“烧包老虎兔儿,骑马戴眼镜儿”,列位知否?
上辈人说了一个“骑马戴眼镜儿”的事却与倭寇有关,又平添了几分阴险与狡诈。
日本进入洛阳城
话说1944年3月,侵华日军发动了以夺取行都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由于战区正副司令长官蒋鼎文、汤恩伯畏敌退缩,指挥失当,守军虽经惨烈抵抗,洛阳仍于5月25日沦陷。人们从进城的日军中,发现了一个骑东洋马的似曾相识,尽管其戴墨镜掩饰,最终还是被有心人认出,“这不是卖豆腐丝那个么、咋球成日本人了?”原来,此乃日本间谍,已混迹洛阳多年,平时住在城西北郊煤土坑儿,以在老集上游走、卖豆腐丝为掩护收集情报,操一口流利的洛阳话,表面对人还挺和善,有时曾给小孩子免费品尝、博取人们的好感。其实,早自1938年开始,日军飞机就开始频繁空袭洛阳,造下数不清的孽,是否均与此谍有关也未可知。“这个鳖孙,真是猪鼻子插葱装哩象”。每忆及此,老人愤愤地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还真是。好在其时日人已属强弩之末,洛阳不久即光复,但老集人对倭寇的居心叵测还是有了见识。对比时下日本右翼的狼子野心,国人是不是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呢?
民国时期的北大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日谍事件后,老集人的觉悟果然大有提高。洛阳解放后,原国民党青年军军官姚云卿(音)侥幸成了漏网之鱼。他看中老集客商云集、人流量大,兼形形色色、鱼龙混杂,就凭老乡关系隐姓埋名混居在老集、即现在欧陆大厦后边的幸福街上。该街如今已经没有了,成了狗市。幸福街头、集市街中间,当时还有龟驮大石碑,应该不是寻常人家的物件。该碑后遭雷劈断,修路时埋地下,不知所踪。姚平时深居简出,不涉世事,希图苟延残喘。无论其多么善于伪装,最终还是被群众识破,上报人民政府,经核查,姚云卿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处决。
解放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迎来了火红的年代。从农村到城市、从工厂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到处呈现一派团结互助、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争先恐后、忙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当然,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群众,诸如拉车的、担担的、纳鞋的、补锅的等出苦力和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一句话,只要你历史清白,一律会被分门别类入社、计算工龄,使大家工作固定,身有所依、劳有所得。由于洛阳解放较早,老集上好些人都属于建国前参加工作,享有优厚的福利呢。
赵春娥
于千万个产业大军中,老集煤场职工赵春娥脱颖而出、为洛阳赢得了殊荣。工作中,她以高度的责任感热心为用户服务,处处为国家精打细算,被誉为'闲不住的实干家';生活中,她热心照顾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影响、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1983年,赵春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事迹闻名遐迩。当时,洛阳正在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一句“我是春娥家乡人,优质服务为人民”,自豪、激励了多少洛阳人?
1980年代的洛阳街道
任何地方,衣食住行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老集因建制早,四方融合,物产自然丰富。旧社会以粮行、卖菜居多,若论影响,当首推洛阳老字号、开张于公元1883年的“合盛栈”了。向以经营甜咸糕点著名,历经作坊、公私合营、国营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营理念传承如一,制作的月饼皮薄馅足酥甜不腻、元宵软糯清香甜沙弹牙,各种点心也工艺精道、用料考究、非常抓口,一直是老洛阳走亲访友、居家自用必备佳品,深受好评,鼎盛时,光在十字街门面即达10间。后因多种原因,“合盛栈”已不复存在,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有厨师任全福,本就是老城人,对老洛阳生活习性、口味多有了解,就瞅准了这个商机,于1993年,在“合盛栈”原址东邻,开办皇城大酒店研究美食,特别其后的“全福饼屋”是一创举,即将少数人在酒店才吃到的烹饪点心,转变成了街头销售的烘培糕点,深受市民欢迎,连锁店一开几十个。广告词“要想饱口福,请找任全福”和“全福食品,吃着放心”脍炙人口,也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后来,任全福又在食品精细化下工夫,对牡丹花进行深加工,先后推出“洛阳老八件”、“盛唐牡丹饼”系列和牡丹花茶系列,皆轰动一时。尤其于牡丹花茶中配送一斗方牡丹画,创意新颖,成为送远方亲朋故旧的又一洛阳特产。
改革开放后,老集的店铺渐多了起来。建在“合盛栈”原址上的“王府烤鸭店”,出道较早,成为高档宴请聚会的主要选择。西邻的贸易大厦,后又改叫大千商场,也引一时时尚。义勇北街口的“猫王餐厅”,因赞助冠名过河南建业足球队而有名。对面的“洛阳花正”,是最早接触的日韩吃法,与我们意念上的烧烤有天壤之别,难怪被孩子叫作日本烤烧。“豫西宾馆”归属地区行署,有些年头,印象中是最早将各种面点入席的。记得宾馆经理高西法是郊县人,有句戏言“清早年转、中午转年儿,黑来改改样儿,吃哩麦聚卷儿”令人忍俊不禁。台资的“天外天”开业时,闹一插曲颇为意外。因系招商引资项目,那天高朋满座,连市领导也莅临现场。但某委局领导却因故来晚,进门看到表演者衣着暴露、立即喝停,场面尴尬,幸好及时被人解围。其实无非是该领导观念正统、看不习惯新生事物罢了。“百姓鞋业”鞋类琳琅满目,几成小关林。洛北医院正畸科太有名,似多了一块“口腔医院”的牌子,其实皮肤外科史巧英是史家第三代传人,主攻生疙瘩长疮、“蛇缠身”等疑难杂症,也很有名气,看病需要提前预约、排队挂号呢。“欧陆家具”来自个体,老板年轻、有闯劲,是个人物。“真不同”只是换到了老集,专营的洛阳水席、以天下第一宴闻名,楼高场面大,生意依然火爆。“工农兵照相馆”已历六十年,几乎珍藏见证了人一生的重要节点,能够坚守到现在,还是很让人感动的。过去是不兴“茄子”的,一个“嗨啦啦”能搞定婴孩的哭笑。老集花鸟市是悠闲的去处,各种盆景花木都有,还热卖观赏金鱼,宠物鸟,于物欲横流间留存了几分雅趣。
在老集上,有两处颇有影响的地方要交代下,一个是河南府城隍庙,一个是“九府门儿”。城隍庙因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威灵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顶,斗拱飞檐、琉璃瓦屋顶。城隍庙原建筑规模宏大,早年修中州路的时,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六中院内,一部分在三十中院内。如今三十中已并入六中、校长朋友自三十六中调来,被戏称还是“三十六中”校长,呵呵。目前,威灵殿已修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观游览。“九府门儿”实际应叫“旧府门儿”,位于今集市街南侧、临西大街与仙果市街对望,是“大明朝伊王府南大门”。公元1408年,朱彝被封为伊王、藩王洛阳,其子孙后代世袭王位达一百多年,修建有大量殿宇、廊亭、水池、花园等等。1564年,朱彝后代被明世宗嘉靖削去爵位,之后伊王府被以修佛寺为名逐渐拆毁。“旧府门儿”原有的门楼即洛阳俗称的“旧府洞儿”和附属建筑先后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城市改造中被逐渐拆除。印象中,“旧府洞儿”由三个洞组成,中间为大洞,长约二三十米、宽约三米,可通车马,两边各有小洞,西边的在妇幼保健院或防疫站院内,寻常不见,东边的是冯姓民居、权作窑洞住人,也难看到。门楼高数丈,与围墙连绵几十米,蔚为壮观。候门深深深几许,由此可见一斑。“旧府门儿”南即有一家卖牛肉汤的,也是热闹的去处。天气恶劣时,老集上做小买卖的都以到“旧府洞儿”暂避雨雪为快事。
民国时期的九府门儿
需要说明的是,好多人易把“九府门儿”与福王府混为一谈,其实除了都是朱氏血脉外,“九府门儿”与福王府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是公元1614年的事,其府邸(现今青年宫广场)与伊王府被弃还有几十年的代差呢。
六、七十年代,老集的布匹店还很有名,以花色品种多、质量好著称,每到年关、换季,截布的人们络绎不绝。布店前是茶水摊,一方桌、上置白瓷茶壶和几只空玻璃杯,壶内是茶卤,方凳、条凳合围、几个保险壶罗列。有人用茶时,先在玻璃杯注入少许茶卤,再拿保险壶添加白开水,谓之沏茶。一分洋一小杯、两分洋一大杯,在人们口干舌燥之际解暑止渴,也是美事。
那年代,人们经济条件都很一般,穿的衣服是自己手工制作、染坊染染、缝缝补补。即使如此,也往往是姊妹几个接力、小拾大传佳话。尽管补丁摞补丁,但干净整洁;吃的是粮店供应,品种单一,有啥吃哈,人们在烹饪方式方法上下足了功夫,粗粮细做、素材荤吃、变着花样,饸烙面、花卷糕儿、浆面条、浆米钱儿等等不胜枚举,再佐以自制的酱卤腌菜,变着法儿让你吃好,当然吃饱是第一位的;住的是公房,房科也很少。但人们精神面貌普遍昂扬向上,没见谁叫苦叫累。说一个大家可能都听过的故事,意思一样、版本还是蛮多的。话说集上某单位一个采购员出差为单位买东西,走到街上正见一外国人在照相,马上拐到一肉店、用公款买了半扇猪肉,扛着径直朝外国人走去,应该说外国人一定很吃惊。东西没买钱花了,采购回去后纠结着怎么给领导交差,结果如实说了,领导不但没批评,还在大会上表扬采购,这个同志觉悟高、有大局观,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云云。年轻人可能觉得好笑,但确实反映当时人们的真实态度,万众一心、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对外则同仇敌忾习惯已成自然。
虽说生活艰苦,但人们精神面貌普遍昂扬向上
“拐弯儿磨角儿下坡儿上磕台儿,慌啥嘞、去哪趿儿?想找俺婆儿婆儿,将角儿碰见俺大大儿,给了一个糖疙瘩儿,又买一个花密团儿。”你或许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洛阳老话,先别嫌土,据洛阳名家寇北辰老先生考证,老洛阳话透着古风古韵,曾几何还真是流行的官话呢。你还别不服气,试举一例。对于不高兴、不满意的表达语,普通话可能直接就此说了,但老洛阳会说不悦意,听着有没有乐感、是不是有点意思?
老邻居,说一口洛阳话儿,听她讲解集市街和丢失的石碑
其实,老街人骨子里透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傲。且不说大户人家,即是平头百姓,因为久处皇城故吧,经历和见识自然多些,加之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传承始终都无形存在。生活要求高、办事讲程序、懂规矩,凡事总有说道,比如做浆面条吧,都有几部曲。那位一定会说洛阳名吃,谁不会做。别急,且听慢慢道来,“浆擦锅、油打沫、面条煮过再入锅、炒好配料兑上喝”有没有道理,大家不妨尝试下。坊间恶传,老城人事多、难缠,其实是一冷笑话。
久居老街,你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自己的乖乖推出门外、别人的丫鬟熬成奶奶”,说的是女儿再亲总是外姓人,儿子大了要娶媳妇继承家业,似乎有些重男轻女,但还是很现实的。说到娶媳妇,还有一句话叫“宁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也反证了老街人重家风讲规矩的思想观念、几乎根深蒂固。俗话说女儿是娘家的小棉袄,娘家何尝不是女儿的大依靠。对于家产,大人可能觉得亏欠女儿,帮带孩子就算是弥补吧。难怪小孩子张口闭口婆儿婆儿家,也是有些道理的。
1965年的洛阳老城街头
作为一家之主,男人在家庭里就是顶梁柱,出力干活、养家糊口理所应当。女人总是甘当配角,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如果有老人,那生活就更滋腻了,带孩子、料理一日三餐总会有声有色。老门老户的生活是悠闲的、有序的,像是安排好似的,早上吃泡馍已成习惯,中午面条居多,油茶、包子是用来贴响儿的,晚上照例是馍菜汤(稀饭)组合,有吃嘴精肉夹馍腰里一别,再回家喝口稀饭就好。老街的汤品可谓多矣,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杂干汤、豆腐汤、丸子汤、生汆汤、不翻汤、胡辣汤、粉汤、花生豆汤(不是稀饭,勾玉米芡的咸汤)林林总总十几种之多,加之每个商家做工、用料皆有独到之处,保证你吃不烦。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大早,家庭主妇外出买汤是老街一景。无论你端锅、掂桶,一张票不用多花钱,生熟无论、童叟不欺,汤家也总会给你打足,临了还问句够不够,厚道大气兀现。这情景目前除了老城瀍河一带目前还有传承外,其他地域都为掂汤设置了门槛,看似多挣了钱,却丢了老洛阳传统。汤掂回家后,照例是劳力先吃上班,剩余的其他人匀吃些、再吃点稀饭,也很知足。老人是不曾吃的,看着孩子吃也高兴。
都说老街人没钱还吃嘴,当不为虚言。老街附近没有大单位,效益一般,挣钱自然少,过日子还要精打细算;吃东西讲究、口刁那也是有来由的。若是高消费、味道不好,在老街几乎无法立足。难怪全市人民都说,吃小吃还是去老城瀍河。物美价廉,味道好自然吃的开。十字街的夜市自不必说,全国也有些名气。在老街,于大街小巷,各种食肆店铺充斥街面,四方小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还有走街串巷的游商,遵循着老习惯,固定时间点到那儿都是一成不变的,图的是客商两心安。当你听到“王牌呀呀呀”,那一定是“王牌茶鸡蛋”来了。怎么样,来个尝尝,那滋味,美!
解放初期的老城街道
从西大街到丽景门是老集精华所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摩肩擦背人流如潮。走到街上,唯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异常。街上,一律大青条石铺路、道路两旁店铺罗列、旗幡招展、商品醒目、延续着明清时期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古色古香。所售商品计有针头线脑、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文物古玩、五金交电、各色时装、工艺摆件、珍珠玛瑙、手串项链,宫廷糕点、百草堂梨膏糖、水席半成品等,名目繁多、一应俱全。银丝牡丹酥工艺精细、制作张扬,令人赞叹。唐三彩、牡丹瓷是送礼首选,牡丹瓷更是被用作国礼名扬四海。吃的方面,街上几乎涵盖了各种洛阳名吃,兼具南北风味,融通全国,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建议品尝洛阳水席,汤汤水水滋养人啊!街上的水席小店多了去了,还都很地道,对于“胡椒、味精、醋”水席三要素拿捏的都非常到位,关键是经营灵活,不仅提供24道菜的全席,还提供12道菜的半席,甚至有单点等各种不同的套餐选择,丰俭由己,吃着过瘾还很实惠。更有甚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宣传自己的商品,与时俱进的精神,足以让人怦然心动。走在街上,你明明听到千年等一回的旋律,但歌词唱出的却是熟悉的洛阳汤。这创意,妙!
你要说这里是景点吧,不妨随便找个路口探头看,里边的民居还是浓浓的七十年代风格,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你要说这是老洛阳的生活区吧,眼里又分明看到的是景点。于景中生活,于生活于景中,是有别于其他古街的不同之处,情景交融一定是老集特色、洛阳特色!
能够预见不远的将来,老集一定还会有千变万化,但不变的一定是她的底蕴和传承。
因为,老集,是老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