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佩英:感悟“笔法”,从集联走向创作

篆书中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规格 134cm×64cm

作品评语:此作大致以秦《峄山碑》风格为旨归,力求中规中矩,章法排列较整齐,可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临习基础,这点应该肯定。

如说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字形欠精准,二是用笔欠工稳。具体说来,像《峄山碑》这类风格属于玉箸篆一类,字形要依靠笔画的均匀排布获得视觉上的匀称感、稳定感,横平竖直是其特征之一。因此,首先平时临习时要强化“横平竖直”的基础训练。孙过庭《书谱》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其次,字形的对称性也是小篆的特征之一,因此,练习左右笔画的对称性对写好篆书大有帮助。

在用笔方面,工稳性作品强调用笔的均匀感,要减少笔的抖动概率。控制毛笔笔杆的稳定性,让线条平稳运行,尽量不出“毛刺”与飞白。此外,用纸尽量不选择生宣作为书写材料,可以选择半熟纸张或粉笺、蜡笺纸,这类纸不易洇墨。

在临帖方面,建议作者可将《峄山碑》《泰山刻石》等结合学习。也可以从清代写铁线篆的篆书家作品入手,比如早期的钱坫、晚期的王福庵等。注意不要写“杂”,最怕东一家西一家,最后谁家也不是。

篆书条幅

避世避人乃大无畏,立德立命在有不身。

规格 180cm×49cm

作品评语: 此作所书内容,严格来说属于临摹作品。清末民初秦文锦编集的《金文集联》中有此联,是“毛公鼎集联”中的一副八言联。由于受当时考据学、文字学研究条件所限,联语中有些文字释读不一定准确。比如,此联中最后一字“為”,后世普遍考证为“身”字。如果我们不了解就会以讹传讹,再次写错。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讲,集联是由日常临帖到尝试创作间的桥梁。开始写可以忠实于原作(字形准确),逐步再按自己长期临帖感悟出的所谓“笔法”进行自由发挥。

这件作品作者写的是对联,上下联没有裁开,我们通常把这种形式称作“联屏”。作者似乎想表现笔法,但用笔过于随意,且拙中无巧。字形也没有忠实原作,比如上联“世”字不必“错峰”,“無”字也不必左右“摇摆”。下联“德”字“眼角”不必太过“翘起”,“在”字中间少了一块“疙瘩”。“身”字没有写出完整字形,不可因残破就虚断笔画。上下款行书字还须下临帖工夫,不可故意颤抖书写。晚清李瑞清写字的颤笔方法不可取,应引以为戒。

邵佩英示范作品

篆书条幅

避世避人乃大无畏,立德立命在有不身。

规格 180cm×49cm

建议作者在写大篆前,先学好小篆,有了小篆基础再学大篆就会得心应手。此外,建议作者遇见拿不准的字形时,可以去翻检篆书字典,如《金文编》《金文补编》《篆书字典》等。笔者在书写示范作品时,下联尾字“身”没有改为“为”。《金文集联》作者秦文锦将“身”识读为“为”,集联是文通原意了。我们现在写成“身”,意思就读不通了。如果作者遵从原意用“为”字,可以从其他青铜器铭文中“移植”过来即可,特作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