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眼、身、步、手来辨析太极拳中虚实变化的规律?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另有拳谚云:“太极拳者,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太极拳势的每一着法,都是阴阳的互变、阴阳的转化、阴阳的对立以及阴阳的辩证统一。而太极拳中的阴阳包括:虚实、刚柔、动静、开合、进退等等。实、刚、动、开、进为阳;虚、柔、静、合、退为阴。而在这诸多对阴阳之理的变化中,虚实的变化实为太极拳法核心中之核心。
因为,只有分清虚实,掌握虚实,才能从容地把握住身体重心,做到虚实有度、随遇平衡、化发自如,从而求得顺随、轻灵、圆转、自然,才能尽得太极拳刚柔、动静、开合、进退之要旨。那么,如何才能分清虚实,掌握虚实呢?今天我们就分别从太极拳的眼、身、步、手四个方面来探索太极拳中虚实的变化规律。
眼法的虚实
已故洪式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公,对眼法虚实的叙述最为详尽。洪公区别于传统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的说法,按照“眼、身、步、手”的顺序来解析每一着法,并用之于实战,这是极大的进步。 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方),改正了原来练拳时“眼随手运”不符合实用的眼法。他说:“目视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的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目光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除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者为盼, 为虚”。洪公从实战出发,科学地解读了太极拳眼法中“顾盼”的含义,“顾”的是点,为实;“盼”的是面,为虚,这就是太极拳眼法上的虚实。
身法的虚实
陈鑫曰:“太极拳,缠法矣!不明此,即不明拳”。而缠法的表现形式,以身法最为重要。太极拳对身体缠法的要求,必须符合立体螺旋的运动规则。既然是立体螺旋,就至少包含有三维的方位变化,即上下、左右、前后。而在这三维的运动规律中,“上下”是主体运动,“左右”和“前后”都是身体在做上下螺旋的同时自然形成。身法的虚实要根据身法转动的方向而定,若身欲向左转,则身体的右半侧向下、向前为实,另一侧向上、向后为虚。同理,若身欲向右转,则身体左半侧向下、向前为实,另一侧向上,向后为虚。
那么总领身法虚实的关键在哪里呢?把全身看作一个整体运转的轮子,则躯干为轴,四肢为轮。所以,躯干的虚实转换是太极拳法的根本,而躯干虚实转换的关键点就是我们的胯关节,即腹股沟处。 太极拳《十三势总歌》第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拳论中又有:“有不得力,不得势,必于腰腿间求之”。这其中的“腰隙”和“腰腿间”都是我们以上所说的腹股沟处,所以,我们人体最大的运动关节——胯关节(腹股沟),就是主导身法虚实的关键,也是总领太极拳法中虚实变化的核心枢纽。不明此,即不明拳!
步法的虚实
打太极拳,步法的虚实最为复杂,如果步法虚实变化不明,进退变换就不灵活,就不能达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轻灵沉着的境地。总体来讲,步法的虚实分两种情况:动步和不动步。
先说说不动步的情况,这时腿部的虚实就是左右裆劲的暗换,和身法的虚实一致。即裆劲下沉一侧的腿为实,另一腿则为虚。第二种情况就是动步。动步又分进步和退步。进步又分进前腿还是进后腿,退步也分退前腿还是退后腿。以上每一种步法的变化,两腿在虚实变化上的要求都不一样,非常复杂,但是也有规律可循。
首先是动步之前的瞬间,身体螺旋下沉一侧的腿为实腿,螺旋下沉的目的就是移动身体的重心,把身体的重心向不动步这条腿挤动转移,转移之后动步的这条腿必然就变成虚的,才能实现“动步轻灵”、“进退自如”。其次是移动的腿(也就是动步的腿),在落地之前,又是由虚向实转化的关键点,而落地的瞬间,则是最接近于虚实和动静、开合的平衡点。总体来说,步法的虚实变化,实则是身体重心在两腿间的左右变化(此左右变化中又包含着平圈和立圈的互寓互变),也就是洪均生公生前总结的太极拳步法中的“随遇平衡”的步法。
所谓“随遇平衡”的步法,就是在拳势运行中的任意一点停下来,都可以保持平衡。也就是说,腿法的虚实转化是在步法移动的渐变中完成。既然是随遇平衡,自然也就不存在双脚虚实的定量分成。所以,把双脚的虚实定量为五五、四六、三七、二八、一九分成等说法,很不科学。因为在运动中重心是随时变化的,尤其是在双方推手的运动过程中,重心更是根据对方的力量变化随时调整,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数量变化。如果非要分虚实,也只能说由虚渐实,或由实渐虚,但总是必须遵循着“动步渐虚,落步渐实”的原则,不可骤变、突变。必须将双腿重心的渐变,在运动中均匀地体现出来,此虚一分,彼实一分,在流转中不断变化,才能真正做到“随遇平衡”。
手法的虚实
太极拳中手法的虚实较易于区别,总体来说,主攻的手为实,辅助的手为虚。即使对于像六封四闭、双推手、抱头推山这样双手合力的动作也能分出虚实,那就是顺着劲路的方向前手为实,后手为虚。对于同一只手,开为实,合为虚;发劲为实,化劲为虚。而在手臂的开合过程中,同一只手臂的不同部位,其虚实也有区别——外开时,内侧为实,外侧为虚;内收时,则外侧为实,内侧为虚。
拳论中还有一句话:防则虚,不防则实。这就告诉我们,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方为太极。
可见,太极拳的虚实,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动态的变化中完成虚实的流转。而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就是破坏平衡到追求平衡,而又永远不能达到平衡的过程(理论上打太极拳不能停顿,停顿则产生断续,就如同原地空转的汽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为只有在动态平衡中才能产生自身的动力,同时利用这个动力去破坏对方的平衡。
所以太极拳中的“虚实”,是永远分不清的。 所谓“分清虚实”,能分清的只是虚实的性质,和虚实的变化趋势,而不是虚实的数量(如二八、三七、四六之类)。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文/田芸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