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事业得不到发展,则中医事业发展堪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疫情中,除了各地派出支援的医疗队伍,还有一些民间中医团队也赶往了武汉。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也离不开他们的一份力量。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疫情面前,不分你我,哪怕他们是民间中医,一直以来都在争议中前行,也同样值得尊敬。

01

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前夕,国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过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贾谦先生曾总结了5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研究不出中医药理论;中医属于意会知识范畴,适于师徒传承;个性化治疗使中医适宜于诊所形式;中医中药不分家 。

相关人士认为,民间中医事业若能顺利发展,是比较符合上述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后四条规律的。应当把民间中医事业摆到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一的地位上来:民间中医事业得不到发展,则中医事业发展堪忧。

另有人认为,中医药发展规律可分为四个部分来探讨,即中医教育规律、中医研究规律、中医临床规律、中医管理规律。从中医教育到管理,中医的发展从其自身都可以有规律可循。其中,在中医管理规律方面,要允许自学的民间中医准入,并为他们提供合法途径。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民间人士致力于学习中医,这是中医自发涌现出来的优质资源。

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贵精华,及时为中医药队伍补充人才,以更好保障老百姓健康安全。

然而随着时代和政策的转变,如今的民间中医正在走向边缘化,随着一些优秀民间医家们的逝世,很多民间“土 方”、特色疗法等随之消逝,让人惋惜。这不仅是中医药的损失,也是老百姓的损失。

福建曾针对民间中医进行过相关调查,接受调查的民间中医最高年龄是76岁,最低年龄是4l岁,从医时间最长的是50年,最短的是20年。调查显示,79%在“您觉得当前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这一问题上选了“新中医人才的培养”这一项。

有一位64岁的民间中医在“您对于发展民间中医药事业的建议”栏下如此写道:

政府应当把民间的老中医药人员组织起来开展学术交流,献方献策,把老中医的宝贵经验贡献给人民大众,并对名老中医准予带徒学习。这样才能代代相传,不能让中医在医疗事业中退步。”

调查中,许多民间中医对绝技妙方断于己手、后继无人都有着深深忧虑。许多人就算有意愿招收徒弟,但对于是否要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全盘教给徒弟,还是有所顾虑的。一是他们自己都是见不得光的郎中,学徒对自身发展也忧心。二是找到高质量的学徒较难,学不好半途而废,除非他们不从医,要不然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所以民间中医的传承问题,如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尽管民间中医内部,和关注支持民间中医的外部人员,一起鼓与呼,多年来却是收效甚微。民间中医最关注就是转正问题,这大大限制了他们发挥优势的空间,但是他们依然凭着自身实力活了下来。

上海曾对当地45位民间中医实地调查发现,45人中有16人在民间专职行医,17人兼职但以医疗为辅。其中有6人有100例以上、11人有100 例以下的完整病案记录。多数民间中医认为其职业很受人尊重,仅有2人觉得不受尊重。

相关调查者表示,在上海一个这样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医疗资源全国领先,可为何还会潜伏着民间中医,且他们能够凭着一技之长在城市立足,老百姓对他们还尊重有加,宁愿放弃医保也要去找寻他们医治?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在上海,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调查显示,这些民间中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是技术过硬,其次是医德医风,再则是独门秘方。他们选择做民间中医的最大社会支持来自病人,其次是家人朋友。有一半以上的民间中医对自己的生活及工作现状较为满意,11人认为一般,仅3人不满意。

对待民间中医问题,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表示,“待民间一技之长者要待之以礼,动之以情,晓以大义,给予专利 予以保护,加以推广,方能取得医者信任,献出绝技,光大中医药事业 。”希望引起我们的注重,民间中医今后真的能够妥善解决。

02

中国商报曾评论:让民间中医“转正”是开明务实之举。在医疗行业,只要前门不开大,后门就永远堵不上。只有把前门开大,把符合条件的民间中医“转正”到中医队伍中来,给予合法的行医资格,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才能封堵好后门,对不具备医疗资格、没有执业能力、存在不规范医疗行为的民间医生予以取缔,从根本上净化民间中医市场,避免不规范医疗行为给民众的健康安全带来威胁。

近年来,有关民间中医转正政策不是没有,但真正转正者却不多。2017年7月1日起,《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其创设了中医专长考核特别机制,以期更好解决民间中医转正问题。

《中医药法》修改了《执业医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民间中医人员参加考核,获取的不再是通往考试的资格,而是可以直接获取执业医师资格,或到医疗机构执业,或自我备案开办中医诊所。

不管考核过程中,民间中医会付出怎样的艰辛,起码来看,中医专长考核的确大大缩短了民间中医转正的距离,对民间中医来说,是一条相当便利、彻底的获取医师资格的通道。

但业内认为,中医专长考核风险很大:考核的门槛无法要求申请人在医学 、人文等基本素养方面进行提升,无法保障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考核制仅针对申请人的特定专长进行考核,可能无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难免泥沙俱下;考核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无疑将增加人为操纵 、干预 、感情用事的风险;考核制在前端放松管制 ,将极大地增加监管难度 ,可能导致执法不力、违法难究的风险……

也是鉴于此,中医专长考核对申报者作出了年龄,学习实践的时间限制;设置至少两名推荐医师,且对推荐医师有严格的要求;实施分类考核、重点考核风险防控;明确限定执业范围和执业区域;要求定期考核,推进继续教育;公开注册信息,发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一系列附加。

所以中医专长考核,虽为民间中医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并非一味降低门槛、放松管制,毕竟作为一项大的中医药扶持政策,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系列防控是有必要的。

但是其中风险的防控,是否符合民间中医实际,却难免有所忽略。比如在推荐医师的设置上,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激起了许多民间中医的反抗情绪,认为是阻挡利好政策的最大拦路虎。

因为这一拦路虎,还催生了相关产业,他们抓住民间中医急于考证的心理,打着官方的旗帜,喊着保证民间中医成功报名且通过的口号,忽悠了一大批人上当受骗。几万几万的血汗钱,到最后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完全打了水漂。

几相辗转一头空,大大加剧了民间中医对政策的负面情绪,在希望渐渐变成失望乃至绝望时。许多人放弃了考核,有些人还表示就让绝技绝活和他一起被带进棺材吧,反正无人理睬,反正老百姓不需要。

另外就是,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民间中医,本来政策下来觉得有希望试一试,可是诸多受挫后,觉得考试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且因为年龄觉得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总而言之,针对民间中医的管理,应该因势利导、疏堵结合。中医专长考核是民间中医的必由之路,希望在今后能够得到有效地完善,可以让民间真正有本事者光明正大地行医,无疑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

<END>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