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如何面对新课改
钟发全
如何面对新课程,心态不同做法也不同。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到森林去旅游。突然,传来一声老虎叫,他们知道老虎要来了。第一个人赶快把皮鞋脱了,穿上运动鞋。另外一个人说:“这有什么用,你跑得再快也没有老虎快?”第一个人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老虎来了,第二个人没有跑,而是迅速爬上了大树。
新课程改革掀起的风波,何尝不是这样?常听名师的课,课上得丰富、沉着、冷静;听很多普通教师的课,似老虎将来前的惊恐万状,紧张得不得了。静心探索,发现名师在课堂上除了有“爬上树”之策,甚至还掌握了骑虎之术。于是,学习名师的“爬上树”之策,相信会帮助更多的普通教师走出困境,上出值得学习的好课。
细心会发现,“爬上树”之策对应着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生成多项课堂的支点和动力,如靳家彦老师执教《珍珠鸟》。该课的成功,可归结为有个省力的支点和教得恰到好处。支点非常明朗,即除了读,就是教会学生读。教学流程充满合力:初读,读课题“珍珠鸟”一词,让珍珠鸟在学生脑子里第一次闪现。再读,把“珍珠鸟”放到句子中去读,体验抑扬顿挫,让学生明白读是对珍珠鸟的强调。再读,把“珍珠鸟”放到段落里去读,让学生读出“喜爱”之意。最后一读,把“珍珠鸟”放到全文中去读,读出“信赖”之情。
一个好支点,最大的实效就是教师能感受到课的省力和省心,撬起课堂这块石头。靳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中,一则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二则能通过师生的文本对话产生共鸣,生成教学智慧与艺术沉淀。课的效果之所以非常理想,其实就是因为靳老师想得更多、更深、更透。纵观课堂,阅读教学都是在读中悟,为什么多数课堂感受不到轻松呢?原来,如“跑”一样的放羊式的教,只牵而不重选草场,怎会有理想的课堂生成?靳老师教《珍珠鸟》,其他教师也教《珍珠鸟》,也许都指向“喜爱”和“信赖”之情,不同点就在于是否能把重点词放进句子、段落、全文中去在读中体会。探寻支点之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许只有作了踏破铁鞋的准备,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
此外,“跑”指向常规的教学思路,“爬上树”是一瞬间的选择,反映了新教学理念的运用。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三顾茅庐》,注重对“生命之课堂”的体验。几十个生命在他的关怀下,课堂又怎能不精彩?文本课走向体验课,孙老师对生命之课的四个关照,无形中与我们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课中对生命自主性的尊重,学生的思想变得飞扬,学情激昂一浪推过一浪;他的课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课,体现出对生命独特性的赞赏,如在解释“三顾茅庐”、理解“结拜”、点评“刘备重用人才”等教学流程中,孙老师的课堂都因有学生的个性参与,才变得那么有特色;他对课堂中每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予以关注,对生命整体性予以关照,外化为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这是非常难得的;孙老师对生命生成性的理解,淋漓尽致地彰显于课堂之上……
为什么名师的课出奇制胜?表面上看多是教学策略、文化上的差距,其实是对教学理念应用与理解的差距。靳老师、孙老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学和教学理论,不是只把教当作特殊的认识活动,没有把课堂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孤立起来,而是更加注重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活学活用。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力争缩小差距的改革,也许有教师会找很多主客观原因来搪塞。笔者认为,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并不是问题,因为经验只代表过去,而不代表未来;低学历也不是问题,因为学历不代表悟性;没有背景也不是问题,因为背景不代表运作资源的能力。例如,新课程改革中新生的教学模式都不过是教学思维的具体表现而已,如果仅仅去学一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工具或方法,只不过是掌握了它的表层,相当于跑得比较快罢了。而只有掌握了隐藏在具体操作后面的教学思维,才可以说是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理解,才有了“爬上树”之功。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跨越,但它绝对不是老虎。选择“跑”,“能打则打,能跑则跑,能躲则躲”,并且是模仿着人家的跑,跟在人家后面跑,是很难有超越的。名师们都把挑战老虎理解成一种创新的机会,除了想到“爬上树躲开老虎”,更可贵的还在于新生了“骑虎”之术,并因之成为名师。课程改革是一种战略资源,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关键在于一念之间、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