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根结

​标本根结

特立独行的,经脉循行系统

反复阅读《灵枢》

前九篇的基础之上

笔者发现内经之中一套独立于

《灵枢·经脉》的经脉循行体系

几次文所要讲的标本根结循环系统

在逐渐发现了解此套学说的过程中

心中的疑惑

也慢慢打开

经典针灸,理论之中

根结理论,较为特殊

九针之悬,要在终始

能知终始,一言而终

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五脏之气

已绝于内

而用针者

反实其外

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

其死也静

治之者

辄反其气

取腋与膺

五脏之气

已绝于外

而用针者

反实其内

是谓逆厥

逆厥必死

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每读于此

心生疑惑

不解二句

取穴原则

讲到十二经脉循行

后世医家及现出版的《针灸学》教材

皆以《灵枢·经脉》的经脉循行为准绳

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与《阴阳十一脉灸经》

对于十一脉的描述

借由四肢向头面躯干循行

这恰好与《灵枢·本输》的

脉名数目和

井、荥、输、

经、合

五输穴的

顺序相同

与《灵枢·邪客》

手太阴走行方向一致

反而与《灵枢·经脉》

十二经首尾

相互衔接的

理论不同

这为研究

标本根结理论

提供了新思路

1、标本根结学说的主要内容

《灵枢·根结》和

《素问·阴阳离合论》

的三阴三阳六经根结

以及《灵枢·卫气》

所说的十二经标本、气街

即是标本根结学说的主要篇章

“标本”、“根结”

采用取象比类

将人体经脉的

分布比做树木

二者用词

略有差异

实质而言

基本相同

经脉的

“根”或“本”

均在四肢末端

“结”或“标”分布在

头、胸、腹部位

起经脉循行的路线

与两本灸经均保持着

一致的向心性分布

阴阳冲冲

积传为一周

气里形表

而为相成

其大意为

阴经阳经

气血循环

形气表里

之间盛衰

相辅相成

营卫气血在经脉中

和形体表里之间循环流动

保持着白天则充盛于肌表

夜晚充盛于内脏的

昼夜盛衰规律

《皮部》

在阳者主内

在阴者主出

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也是指这个循环方式

在早期两部

灸经的记载

手臂阴经只有

太阴、少阴

两部经脉

阳三阴二

至 《灵枢·根结》

和《素问·阴阳离合论》

成文之时手经

也还是无法形成

阴阳表里配偶的

此是

古人根据

最朴素的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将人体

手足静脉

与十天干、

十二地支

联系一起

《素问·皮部》

指出三阴三阳

(厥阴为心主)

六经的皮部皆有

“上下同法”之句

表明

手足三阴三阳

相配理论形成

《标本》,所讲“六经之标本”

也包括了,手足阴阳十二经

六经

标本和皮部

是早期标本

根结理论的

进一步发展

为后期此学说

的进一步发展

有着重大影响

2、

天人感应下的

气血循环模式

中医学强调

“天人合一”

天地合气

化而为人

天地阴阳

消长变化

人亦应之

按照古人

天人感应

思想认为:

人生天地之间必然

要与天地发生感应

从天地中吸取能量

就像大树

要从自然界中

吸取能量一样

古人眼中

树是通过

其根,吸收地的能量

枝叶,吸收天的能量

万物同理

如果把人

比喻成树

上肢吸收天气

下肢吸收地气

天地之气

通过四肢

吸收循行

必然向心

经脉的气血循环

也就被设想如同

自然界的云雨

循环过程

饮食水谷

所化生的

五脏之气是如何

输送到四肢体表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隧者

五腑大络

迎而夺之

迎之五里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脏

之气尽矣

五五二十五

而竭其输矣

夺其天气

五脏六腑

皆有“大络”

脏腑的气血是通过大络

而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

十二经脉传输于体表的

四肢体表的气血

由十二条经脉的

井、荥、输、

经、合

五输穴而

返归脏腑

脏腑大络主出

十二经脉主入

入则入于脏腑

出则出于肤表

这里所说的

大络应属于:

“脾之大络”、

“胃之大络”

而与《经脉》篇的

別络(络穴)不同

至于其他脏腑

之大络的记载

在现有的

内经诸版本

已无从考证

这也许是此套经络系统被逐渐冷落

并被十二经脉系统取代的原意之一

任谷庵进一步解释:

五脏之气

尽泄于外

盖谓皮肤之气血

由五脏之所出也

五五二十五

而竭其输

夺其天气

谓手足五输之气血

从皮肤之所入也,尽取其五脏之五输

则竭其输中之血,而夺其皮表之天气

其大意为:

肌表之气血由经脉

向脏腑运输的过程

起始端各有五腧穴

反应经气由少而多

聚水成河的状态

如果人为干预导致

五腧穴尽竭其经气

则会加剧

五脏经气

的亏去

尽夺其天气

《九针十二原》

五脏之气

已绝于内

而用针者

反实其外

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

其死也静

治之者

辄反其气

取腋与膺

五脏之气

已绝于外

而用针者

反实其内

是谓逆厥

逆厥必死

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3、经别,沟通

经脉循环的桥梁

众所周知

今天科技

高度发达

经脉循行

问题依然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何况几千年前的

《内经》时期

前文已说明

气血如何在经脉和所属脏腑中进行循环

三阴三阳经脉之间必然也存在相互联系

就如同大树不仅仅是

一个个树根和树干简单拼凑而成

而是相互交接,盘根错杂而成的

经脉之间如何形成

一个完整的循环

研究冷门的十二经别

正起到了,相当作用

原因有二:

第一,《经别》提出:

请问离合,出入奈何

并指出:

从十二经分出为“离”

进入内脏为“入”

从头颈部出表为“出”

与表里阴阳经相合为“合”

三阴三阳共组成六队称为“六合”

这里,阴阳经脉的,表里离合出入

正与,标本根结树状分布理论相符

第二

对于《经脉》篇

近乎完美的理论体系

经别似乎,看似多余

我们对于

经别的认识

也仅存在于

可有可无的

理论认识中

临床的应用

几乎见不到

《经别》

十二经之

“正”、“别”

皆起于四肢

手三阴足三阳的方向

与经脉篇完全相反

这就给了我们

经别属于

跟结经络

树状循环系统

而不属于经脉

首尾交接体系

的猜想的理由

对于经别

目前普遍

认为是

十二经别

行深入体腔

的重要分支

是十二经脉

的补充

结合当时汉初结束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初期的历史背景

将仍有价值但未被

统一理论容纳的内容

采取保留、另立专篇

作为次要补充也说得过去

但还需看到经别理论的产生

是当年医家为了保留和完善

不同见解的,经脉循环学说

并使之与作为

统一教材的经络

首尾相接大循环理论

不矛盾而特意创立的

除《经别》

再找不到

任何气血

在十二经别

运行的经文

为经别的

存在价值

留下更多

争论空间和猜想

《内经》

既非一人一时之作

那么书中出现多种

经脉气血循环学说

也就不足为奇

从有利于医学

传承发展的角度来看

建立统一公认的经脉体系

也是临床实践的需要

然而内经中

不同经气循环的主张和见解

皆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依据

很难

也不应该

“罢黜百家

独尊一术”

每个中医师的思维里已有了

十二经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很难接受,新的思维方式

如同西医大夫

很难接收经络

以及中医理论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以及《灵枢》各篇章

对经络系统的

描述大体相同

但有很多分歧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中医学上的百家争鸣

中医师能

潜心研读

汉代人

留下来的

经典书籍

将来中医就必定能

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