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随笔| 《活着》
一斤油,可以吃几个月;一年,也就吃上一两回肉;年底能领到糖票实属不易。那段岁月,在祖辈回忆的口吻里,总有些苦涩不忍的味道。可人的性情也在这生活的片段里,磨合了大半辈子。如果删去,就真的不剩些什么。
来了客人,去鸡窝里掏两个鸡蛋,给客人做顿像样的早茶。到前方肉铺里赊上三两肉,用一些杂七的蔬菜把碗口填得严实,不失待客之道,也给自己找一个吃肉的理由。壮实的,都到田里干活。采桑的采桑,插秧的插秧,种菜的种菜。前夜给自己定个目标,来日能从清晨干到黄昏。一条水渠能灌几十家农田。那时候田间有欢笑,陇上有旱烟。那时候庄稼收成一起割,耕牛也很卖力。辛勤的日子,总能找出不贫乏的点缀,而不失生活的味道。
孩子结伴,去村头上课。回来,挑着各自的猪草,干着忙不完的家务。闲时,也能到打转陀螺,钩铁圈;亦或去河里游泳,掏些虾米改善锅灶的菜味。一切忙乱而有头绪,乏困但不失乐趣。这是乡间生活的一角,即便是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生活照样凑合下去。人们在紧张与期待中迎接生活,不管是喜悦还是劳苦,只要还有锄头,只要还有一亩三分地,也会从岁月的牙缝里捱出点生活的曙光。
这是什么,这就是如诗如歌的生活。诗,是对劳动生活的坚实信仰。而歌,是性情伸张的五彩腔调。生活孕育着诗歌,而诗歌也调和着生活的乏味与不甘。在没有真实宗教信仰的日子的里,这诗意,陪着中国,陪着我们的祖祖辈辈,在历史长河里英然走过千年!
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
活在现世纪的我,有时候挺羡慕这般的生活。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使我们不能停下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品格,去组织生活,品味生活的乐趣。好不容易有了空闲的时间,也被懒觉,手机网络减去了一大半,回家探望的想法只能一拖再拖。第二天重又投入到紧张的生活状态去了。我现在的窘境,就有点像看了林先生著作,而走到唐人街去拜谢的那个美国人。在机械生活的打压下,在日益扭曲异化的灵肉空间,是中国文化重又唤醒他率性,闲适的希望: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
我们的民族是与自然闲处融洽最为适宜的民族。先人的品格,往往在自然百态中得到寄养,得到心灵相生与相惜的可能。士大夫是这样,农民也是这样。有时候在想,每天面对新的阳光,新的呼吸,有什么不值得高兴的?正如先生所言:生活实在是太美了!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活下去。
如果用两个字给中国文化下个定义,我选:活着。简单而又深刻,正如中国的文明虽已走过千年,而一些还是本初未改的味道:恬淡而不失雅静,平和而不失情调。中国人保守,知足,老滑俏皮,无止境的忍耐,.......这些在五四期间被猛烈批判的国民性,其实一旦过了中年,却在一定程度上发显她的可爱之处。先生发明了“幽默”,而幽默恰是我心中这些品质的精髓:对人生不必太过较真,对生活留有调侃,自嘲的余地。严肃处来场诙谐,精神深处留有一寸戏台。
如果把中西文化比作一个人的一生,西方文明会是人的青少年时光,而他的中老年则属于中国文化。这种人生文化的譬喻,在历史浓淡笔墨间,恰是适宜!我们对东西文明的求渴,恰如一个不断攀援的童子,抬头向前张望:前方朗空一片,碧海一片!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像先生一样生活吧,幽默地生活吧!挤压的空间里,留有品茗的一寸方土
像先生一样生活吧,幽默地生活吧!挤压的空间里,留有品茗的一寸方土;不失玩性间,有着生活的达观,透达。如果你觉得生活乏味,不妨重拾前人智慧的生活。有苦难有峥嵘,有说话号子的诗意,有举手投足的艺术。挺起你越来越弯的腰,收起你爱不释手的手机设备。游玩少拍照,入乡即投入。每个人都有成为生活艺术家的可能。不是吗?
旧式的收音机播着《三国演义》的说唱,门前有卖废品老爷爷的叫喊,奶奶在厨房里煮着饭,爷爷在完成方桌打造的最后一道程序......宁静的时光,不知不觉,已在文明深处,趟过千年!
征稿:
幽兰已经正在运行的路上驰飞了,每天会更新,希望喜欢文字的朋友可以给幽兰投稿,来稿请发邮箱
811865732@qq.com
来稿要注明姓名,笔名,联系方式,学校,专业,以及其他的一些你想跟幽兰分享的东西,我们会认真审稿的!
文|青子
编辑|十四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