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古徽州
古徽州之行
(9)
旅行的步伐总是来去匆匆,我们将拜访古徽州的最后一个古村落汪口村。
它是一个徽派文化遗留深厚的地方,据《永川俞氏宗谱载》,宋代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宋大观三(1110)
由附近陈平坞迁到今汪口村的,因这村前的碧水汪,故名“汪口”。从那时起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
在当年的古徽州地区古代水路交通要道有两条:一条是歙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运河——长江;
再一条就是从婺源境内的星江——乐安江——鄱阳湖——长江。徽商大军就是从这两条水路出外经商的,它创造了15世纪末到19世纪徽商的辉煌。
汪口正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止此”的端点。古代商业“沿水而兴”,汪口是有名的商埠和货物集散地。
村口几颗粗大的香樟树排列有致,一条上游湍急的河水在汪口坝前归于平缓,河面挺宽阔,这里是野鸭,鹭鸶的天堂。
不大的码头旁拴着几条竹筏,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汪口村沿河流由东向西延伸,迤逦展开。
村前隔河的“向山”如一扇绿屏,气势壮观,使汪口形成了“山、水、市、居、田园风光”的村落布局形态,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景象。
漫步在汪口古街,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艺、极高的文化品位,使汪口古村落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杰作的博览园。
汪口古村落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统一规整,墙连瓦望,蔚为壮观。外部表现为粉墙黛瓦、飞檐戗角;内部表现为四水归堂,木质构架;装饰上表现为“三雕”精美;布局上表现为规整灵活。
全村265幢古建筑完好率达98%以上,汪口是完整地保存了徽派风貌的典型古村落之一。在小镇的歙砚传承人的店里淘一方老坑的歙砚。
一栋修旧如旧的祠堂建筑,门楣上方挂着“乡约所”石刻黑字牌匾吸引了我,这是古老乡规的契约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我注意到每家每户的门边都挂着不同寓意的家规家训。
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当今新农村建设的传统文化之魂。
又要与古徽州说再见了,一路上的粉墙黛瓦,云树烟芦,小桥流水,千百年的守望,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让我突然想起那句:“曲径通幽,无梦到徽州”的唱辞。
在汪口村边小店等着品尝压榨的鲜甘蔗汁。
在我眼里今天的古徽州特有的古韵犹在,那份亲切,沉淀在心里,它水天相映,天人合一、青山逶迤、绿水蜿蜒、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在我眼里徽州是一本古书,一部木雕,一杯淡茶,一轮明月,一栋古老的民居,一卷水墨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