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82期:硬笔书法及儿童审美能力
以下几页硬笔字,是我的习作,临写文徵明《落花诗册》,请教于方家。原本是红格黑字,因拍照技术欠佳,后期处理成黑白色,笔画跟原字有点差异。
大话题不谈,谈一点个人感受。我们练硬笔字,总得有个字帖。市面上的字帖,若干年前是庞中华的天下,近些年是田英章的江山。他们的字,优点有,缺点也有。我们照着他们的字练,毕竟写不到十分相似,也就更下一等。这么,就产生如何选择范本的问题。照谁的写呢?照古人的。
硬笔笔尖是硬的。这个短板,极大地限制了硬笔书法。为了弥补,有人发明了秀丽笔,其实软不软硬不硬,更难使用。很多人用硬笔临写古人的字,取其字形,略其笔法。虽然也能写得非常不错,但丰富性不够。其实,硬笔的笔尖还是有活动余地的。说白了,就是那一点点窍门:笔尖在水平运动的同时,有垂直运动。
这是梁天俊老师誊写出版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在有限的发挥空间里,没有多少用笔变化,但写得含蓄耐看。这是一种高超的控制力。照片模糊,有兴趣的可以找书来看。
我的体会是,写字时,不要一味把笔尖按实。有的地方是要提离少许,但又不完全离开。这样,就有了粗细变化,有了粗细,就多了韵味。如果用放大镜把行笔过程放大,并做一个剖面图,你会发现,行笔轨迹是不规则波浪线。自己想象吧。
虽然这变化离毛笔的程度还远,但你试试,真不同。
以上是技法。
以下说审美。
自从课本变成了印刷体,中国人对于汉字的审美能力,一路下滑。小学生,或者说幼儿园,孩子一开始接触到的汉字,就是印在书上的楷体和宋体。这些字规范、工整、千篇一律。几年下来,孩子对于汉字的审美,被切割成四四方方(倒跟汉字的方块特征蛮配)。等到长大,脱离学校,他似乎明白那种束缚不好,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扭捏作态、大气磅礴的字就是上上品书法。
古代一流的书法家,每一位的字,都有一点特别的地方,或者说是不合于规整原则的“缺陷”。比如柳公权的结构,其实有点怪。欧阳询的结构,一点也不平正。颜真卿的字,傻。苏东坡的字,扁。为什么会这样?人性嘛。四四方方的观念里怎么会有人性。
硬笔书法,要有出路,先要摆脱印刷体,回到古人,从树立一流的审美观开始(卧槽又说大了)。我选择文徵明的小楷进行尝试,原因很简单:我喜欢。
落花诗册局部
暑假里,我教外甥女写毛笔字,她的名字里有个“诗”字,我写了繁体的“言”字旁,她大叫:舅舅你写错啦,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课本上也不是这样写的!我竟无言以对。这说明外甥女学习认真,听老师的话,也说明老师水平差。而她所在的小学,据说是家长挤破头皮让孩子进的学校。又一天,我拿出赵孟頫的行书字帖,让外甥女认上面的字,才读完一年级的她,居然认得许多。我惊奇。据瓜豆君说,是因为外甥女自己写的就是行书(写字慌)。我笑说,她的基因里有我的书法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