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四:北宋纸币, 官交子跨海赴东瀛;​ 田公考证 , 千斯仓初始晋东南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四

北宋纸币  官交子跨海赴东瀛

田公考证  千斯仓初始晋东南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北宋纸币  官交子跨海赴东瀛

田公考证  千斯仓初始晋东南

1、千斯仓印版的发现与考证

1935年,在日本出版的一部《东亚钱志》上刊登和披露出一枚青铜印版,文章中言称,收藏此版的是日本“田中清岳堂”。此青铜印版竖五寸二分,幅二寸。版面有边沿线,上绘“十枚制钱”,中写“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画“屋木人物”,是“传世绝少之物”。该印版的出现,在我国引起极大反响。不久,中国著名钱币学家王荫嘉在《泉币》第九期称其为宋朝“交子”,“交子版之久离国土耶”;著名钱币专家彭信威在其所著《中国货币史》(1954年版)上称其为“官交子”;《中国古钞图集》(1987年)称“此版系于宋朝”。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郭彦岗在他们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称此印版为“北宋的官交子或钱引”。上海著名纸币收藏家吴筹中说:“北宋钞版一出,即为日本研究中国钱币者以重金购去,目前仅能见到原版拓片” ②
据传,该铜质印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土发现于山西境内,并流入古玩界,后因所索要价格昂贵,及国内军阀混战,导致其流失国外。在我国国内目前仅存原印版的纸质拓片。③从考证、研究纸质拓片实物看,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北宋时的潞州交子印版。现论证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1)彭信威在其《中国货币史》中讲“官交子的形制,大概和私交子差不多”。他的依据是宋朝的交子发行人转运使薛田在上报朝廷奏文中说:“其交子一依来自百姓出给者宽窄大小,仍使本州岛铜印印记”。官私交子既然“差不多”,那么,确定它们的设计风格和形制就成为确定是否“交子”的重要依据。宋人李攸在《宋朝事实》有对交子的详细描述:“诸豪以时聚首,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贯。街市交易。”这枚印版上“十枚制钱”、“屋木人物”、“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图案、文字已说明它是符合北宋纸币交子早期这些基本特征和情况的。特别是印版中“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文字,为我们确定了印版的时代和面额。
据《宋史》载:“宋太宗时,官方正式规定公私出入,一律都以七百七十文为一贯、七十七文为一陌”。这一段史料证明交子印版的时代当为宋朝初中期,因为历史上只在这一段时期使用这样的币制换算标准。依此史料计算,七十七文为一陌,七百七十文为一贯,那么交子票面上的七百七十陌即应该计算为“十贯”。能够确定该印版面额为“十贯”的还有一点依据,它是来自该印版自身图案“十贯制钱”的佐证。那就是说,印版上方的“十个制钱图案”,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单独个体制钱的平面图案简单的点缀设计。古人在设计印版时是要有主题突出的,要在有限的方寸空间,力图尽量展示印版的主题思想、行使作用等等文字信息的。具体到这十枚制钱的设计展示思想,笔者认为,他是一贯制钱,摞成十摞后的一个俯视效果图。北宋纸币交子这种用“钱币图案来展示纸币票面面额”的设计风格,在后来的元、明两朝的纸币实物中就可得到印证,只是,元、明两朝纸币上的一贯贯的制钱图案由早期交子的“俯视图”衍变成为一贯贯穿起来的“正视图”罢了,而且较交子的视觉效果更为直观明了。
(2)在考证了此印版为宋交子印版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它是哪里使用的交子版?在印版中间有一段清楚的文字内容:“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等字样。“除四川外”很明确的规定,此交子不能在四川流通,四川是除外的。其实,现实中的四川有它纸币交子的使用专版,根本不用多此一举的在印版上雕制文字,强调“四川除外”。四川区域性纸币交子的专门发行机构于1023年在益州(今成都)设置;它叫“益州交子务”。而潞州交子务在全国来讲,成立时间仅次于“除四川外许於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字样四川益州交子务,两处官方设置的交子务,一处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益州(即今天的成都),1023年设置;一处在我国之北方地区的河东路(今山西)潞州(即今天的长治),1069年设置。除此之外,全国在这一时段里,没有相同性质的纸币发行机构存在,所以,在潞州的纸币交子在发行流通时,反倒需要强调一下“除四川外”,言外之意特指潞州交子了。这样制版的效果是,两个地区、两种纸币交子,以便于与前期的四川交子有所区别使用。避免造成纸币交子在流通使用中的不必要的混乱。
当时的北宋,即便是这之后,朝廷在别处又设置了新的纸币发行机构,那也因时间的不同、币制的不同、省陌制度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钞版设计风格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导致这以后纸币交子印版设计,已不具备宋朝人李攸在《宋朝事实》讲的宋朝初期交子“印文用屋木人物”的形制风格,而且,制钱的“省陌”制度也有所变化,早已不是宋初的“七百七十陌”的省陌计算单位了;这两点就否定了该印版是后期纸币印版的可能性。那么青铜印版上所明确的文字“除四川外”的行文规定,只能说明,符合以上种种情况,又能用此版印刷纸币交子的地方,只有北方的河东路潞州交子务及与其所属潞州行政辖区的相关“诸路州县”了。
所以,后人在著写《两宋货币史》谈到此青铜印版时,其学术观点是这样的:“此印版肯定不是四川交子,因为拓片文字标明它不在四川行使。”④
(3)在此枚印版中部的右上角,我们发现有“千斯仓”三字,这之前,人们对千斯仓的含义没有做出过解释。一枚纸币印版上出现千斯仓它的含义是什么,这里阐述如下。千斯仓,其原始本意是“千仓万箱”,解释为“丰年好收成,储存的粮食非常多”。“千斯仓”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里的《莆田》一篇,原诗是这样写的:“曾孙之稼,始茨如粱。曾孙之庚,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诗的大致意思在告诉后人“周成王庄稼堆成山,多如房屋高如粱,露天谷仓无边际,多如沙丘高如冈。需要千仓来储存,需要万车来搬运。”千斯仓用于北宋的交子印版之上,是在充分体现朝廷的货币发行资源“多不可竭,源远流长”。古人将这样的“千斯仓”文字设计在纸币的印版上,是符合纸币印刷发行、流通使用理念的。
(4)北宋时期的河东路(今山西),很早就是中国印刷制版的中心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印版实物,是这一时期“四美图”的出土发现⑤,雕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工匠,技艺精湛,印版人物设计细腻、表现手法独到、整体布局考究,堪称印版史上的鼻祖之作。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分析,潞州交子印版的制作也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我们分析它就来自于河东路雕版中心平阳府。一块印版让得天独厚的河东路平阳府雕版师来制作,朝廷可以不用“舍近求远”,减少制版成本和诸多路途上的不安全隐患。而对于河东路来讲,为朝廷做这样的印版,那是自家的看家本领,“轻车熟路”“手到擒拿”的一件事情。
(5)印版中心图案的设计思想,更能突出反映出潞州交子的发行特点与背景。三个人物,手包肩扛笨重的袋装物品,背景是木屋“千斯仓”两开间的门脸,和一层层横向的当物门板。袋装物是什么?我们虽不能直观看到,但有印版右上角“千斯仓”三字的定名,这袋装物里的东西便不难确定。财物一定是袋装物的主题,不外乎“钱币、粮、茶、盐”等等之类了。这些财物在北宋时期,那都是可作为纸币交子发行时的实物准备。图案中,堆在木屋前和抱坎在人身上的数件“袋装实物”完全可以理解为宋朝人李攸所描述的“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贯”。同时,关于这些类别的袋装实物问题,我们在宋史资料里也确实见到有过记载:“国初盐茶,初未有客钞,雍熙二年(985年),令河东路(山西)商人,如果折博茶盐,令所在纳银赴京请领交引,盖边郡入纳算请,始见于此。”再有宋人陈止斋言:“端拱二年(989年)十月置折中仓,令商人入中斛斗,给茶盐钞,盖在京入中斛斗算清,始见于此。⑥”意思大致是,让商人以入谷粟,向政府换回茶盐交引,而商人持茶盐交引去指定地点换取茶盐实物买卖获利。这是河东路(山西)潞州交子在熙宁二年(1069年)发行前,商人就已经向政府“入实物,领交引”的两段记载。所以说,从宋初开始,纸币潞州交子的发现,始终是粮食、茶盐等实物与纸币交钞间的互换互联互惠关系。印版的中心非常明确的主题图案,也充分表现出了潞州交子设计发行意图。
(6)这枚发现的惟一交子铜质印版,据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土于山西,后来因战乱流入日本。早年山西人氏在琉璃厂开设“书业堂”的已故著名的古籍收藏大家崔贞礼老先生,在其回忆笔记资料里,同样也持“山西出土发现”之观点⑦。这说明当时印版的使用地在北方河东路(山西),而非南方,更非西南之四川。
(7)潞州冶铁所铸钱币,是在整个河东多个州县流通的,是铁钱的主要铸造地和流通区。铁钱笨重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影响到了整个河东地区及周边的商品贸易和经济发展。所以说,朝廷有在此发行交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有了潞州纸币交子上,特别印制的“许于诸路州县行使”的文字说明。
这里需特别说明,最为遗憾和对考证带来诸多困难的是,古玩界口口相传,该青铜印版的背面有数十字的凿刻汉字,本书《东亚钱志》作者奥平昌宏不知处于什么目的,始终未对世人披露。而其青铜印版的收藏者日本“田中清岳堂”至书籍出版后,再未有在钱币界露面。故此,今天的考证,我们只是在无比遗憾中的一次摸索,希翼有朝一日,再在日本见到此青铜印版的真容。那时我们面前的青铜印版,它本身的凿刻文字就会告诉我们许多目前的未知,和惊天的未解之谜。
2、王安石与潞州交子务的设置
在论证出印版为潞州交子后,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有所了解,这更有利于我们对朝廷为何在河东(山西)潞州设立交子务?为何在北方的潞州发行纸币交子?也更有利于对潞州交子印版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可以看出潞州交子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

我国北宋熙宁初年,也就是王安石力推“新法改革”刚刚开始,朝廷在太行山天脊之地的潞州(今长治)设立了一处经营纸币的金融机构“潞州交子务”,这是中国金融历史发出的一缕曙光。当时,力主设立这处纸币交子发行机构者不是别人,他正是我国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主管国家财政的三司条例司的负责人王安石。从此,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写下了王安石与最早纸币交子发行、与金融机构设立的辉煌历史篇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派。从熙宁二年(1069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八年内,在皇帝宋神宗的极力支持下,由他主持先后实施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等多项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任朝廷参知政事(副宰相)、三司条例司主持时,曾上疏皇帝赵顼(宋神宗)在河东路的上党潞州(今长治)设置“潞州交子务”,对推进我国最早纸币交子在北方地区的发行流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北宋时,河东路为铁钱的主要行用区域,铁钱流通使用范围包括并、代、忻、汾、辽、潞、泽、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等十七州和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等六军以及永利监、大通监。当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公私交易多用铁钱,小笔买卖还可,若遇大宗生意,深感铁钱笨重。《宋朝事实》有载:“小钱每十贯有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三、五贯铁钱就难以提携”。河东路不仅仅使用流通铁钱,宋朝政府还在此设监冶铸铁钱。《太平寰宇记》载:大通监管东、西二冶,西冶取狐突山铁矿烹炼。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七年移往交城唐明镇,金朝废。东冶在绵上县,县境铁矿炉凡五,一在县西柏子镇;其四是王陶镇、水峪村、柴子坪、大峪村,俱在沁源县北百里。冶铸铁钱和行用铁钱,给河东商业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百姓叫苦不迭。在商品流通领域起着特殊等价物的铁钱反倒成了阻碍流通之瓶颈,商品货币之间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市场交易的发展。
河东路流通铁钱所带来的许多问题,由一位叫高遵裕的官员(宋真宗高皇后的伯父、时任安抚副使、受命知军事)上奏到王安石主持的三司条例司,同时他提出了解决铁钱流通劳苦的办法“乞置交子务”。三司条例司,由宰执、枢密兼领其事,实际上,这个机构不仅是整理财政的机构,而且是主持变法的总枢纽。均输、青苗、农田水利等法都是由这里负责制订,并用它的名义发布出的。按王安石本人的说法,三司条例司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是为了“理天下之财”。高遵裕的货币思想很受力主变法的王安石的赏识,更与王安石实施的均输法、青苗法节拍一致。王安石随即奏报神宗皇帝。“交子之法,行于成都府路,人以为便。今河东官私苦运铁钱劳费,请行交子之法,仍令转运司举官置务”。神宗很快从之。“熙宁二年(1069年)诏置交子务于潞州”。⑧
北宋朝廷将纸币的发行机构“交子务”置于潞州,目的很明确,因潞州属全国十五路之一的河东路,是昭德军所在地。人口79232户,冶铁、采煤、制陶、贩盐等商品经济异常繁荣。潞州东邻邯郸,西接平阳,北经威胜军(今沁县)可抵河东路路治并州府(今太原),南出泽州(今晋城)可达京都汴梁城(今开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得上党(潞州)者得天下”之称。所以说,北宋政权将全国性的纸币交子发行机构设在潞州,其纸币推行范围不仅仅只限于潞州,更主要的是我国北方河东路(山西)及部分相邻的广大地区。
3、潞州交子的历史使命
当时,置潞州交子务的事宜具体由河东转运使刘庠操办。
因为刘庠是河东路专门管理财政的地方官员。宋朝官制,每路有安抚使,路下为转运使管财政,其实转运使职权几乎无事不管。据《明·潞州志·公署志》考证,宋时的潞州交子务务址在潞州州治内,称“子城”。也就是现存的上党门北隅,周围三里十步。
潞州交子发行流通后的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初,一天,河东的专门管理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刘庠突然上书朝廷言:“交子法行,商贾不肯中纳粮草,不惟有害边毂,亦恐盐矾不售”。就是说,老百姓不肯用粮食请领交子,对纸币交子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而且纸币交子发行流通,还直接影响到了河东盐池食盐的运输和贩运问题。
地方官的上奏,朝廷在经过激烈的斗争后,改革派王安石的主张被朝廷的反对派给予否定。这年七月初十日,潞州交子务遂奏罢之。这段历史同样被后来的《续资治通鉴》卷68做了记录。
潞州交子务当时在全国来讲,成立时间仅次于四川益州交子务,两处交子务一处在西南,一处在北方,除此全国再没有相同性质的纸币发行机构。潞州交子务如此全国性的机构为何旋置旋罢?从我们掌握的史料分析研究发现,除转运使刘庠上书朝廷的种种理由之外,最关键的是新法改革派王安石同新法反对派领袖司马光为代表之间的斗争因素。
河东路的转运使刘庠是新法的反对派,同王安石的思想观念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的青苗法公布后,反对变法的浪潮就从汴京波及到地方,从言论波及到行动,反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元老重臣纷纷反驳,韩琦从大名府上疏猛烈反对,欧阳修自青州上疏抨击,河东转运使刘庠,毫州的富弼(宰相)等都在当地阻挠青苗钱的散放,斗争异常激烈。
《明·山西通志》曾有这样的记述:“刘庠以论新法违背王安石;不顾铁钱之劳费,计一路之产,铁利为富足,请恢复旧冶,继续鼓铸铁钱。”王安石极力推行新法,力图使纸币交子不仅仅在四川能够流通,更想让“受劳费之苦”的河东等地区的“诸路州县”也能行用。但熙宁三年已升为宰相的王安石身在朝廷,国事缠身,加之反对派毫无忌惮地抹煞历史事实,致使王安石没能亲自来到潞州看看转运使刘庠上书内容与河东潞州的实际情况到底有多大的出入。可能就连王安石他主持的三司条例司的其它官员也没有深入到潞州进行调查了解,就草草地将潞州交子务奏罢。
宋朝纸币交子分界发行,实足两年为一界,界满换发新交子。每界最高发行额为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准备金三十六万贯。
潞州交子务熙宁二年设置,熙宁三年奏罢,时间仅存在一年左右,当时的潞州交子发行,由于受朝廷保守派、王安石新法改革反对派以及河东管理财粮的转运使刘痒上奏朝廷等方方面面的阻挠,纸币交子只发行了一界,也就是一百多万贯,就匆匆退出了货币历史舞台,成为了新法改革派与反对派斗争的牺牲品。
数年后,王安石被罢去宰相位置,许多变法改革活动的实际材料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改革反对派以及声气相通的封建文人的窜改抹煞,使后人难于洞察到事实的真象。故此,导致至今潞州交子务发行我国最早纸币这段货币史实鲜为人知,史籍记载中也只见寥寥数笔。
—————————————————————————————————————
注  释:
①【宋】李攸《宋朝事实》对纸币交子双色情况的详细描述:“诸豪以时聚首,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②吴筹中《中国钱币》“再说两颗明珠” 1987年 第3期
③田秋平 《纸币初始晋东南》(图54-6)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④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⑤《四美图》,北宋时期“平阳姬家雕印”的木版年画,专家称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代表作,堪称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划时代的精品。印版题有“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印版别具匠心地把两朝人物联在一起,创造了一幅生动活泼而个性鲜明的“四美图”。清末时,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中国古西夏王朝黑水城(甘肃省内)旧遗址古塔中发现。目前,雕版实物保存在俄罗斯的博物馆内。
⑥【宋】马瑞临 《文献通考》(卷15)中华书局1954年
⑦崔礼贞(长治县人)清末民国年间在琉璃厂开设“书业堂”古籍书店。后人保存《书业堂笔记》 手写本 (未刊稿)。著名钱币收藏大家郑家相在《泉币》上有言:“行在会子钞版,出自北地,民国二十五年夏,北地泉商寄拓本陈君仁清,索价甚巨”。
⑧关于“潞州交子务”的历史事迹,《群书考索后集卷62》、《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食货志》、《山西通志》等典籍中可见记载。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